习近平的“三农情结”
9月23日是第4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自2018年设立以来,“中国农民丰收节”已成为广大农民和“三农”战线工作者的重要节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各地考察时,习近平总会去农村看一看,和农民拉拉家常。他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农村、农业、农民有天然感情。
一
1969年,16岁的习近平去了陕西延安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成为一名普通农民。在梁家河期间,习近平几乎没歇过,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回忆:“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
正是在梁家河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铭刻在了习近平心里。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十分关心农民的生产情况。在湖北鄂州,他深入水稻育种基地,拔起一棵稻苗察看分蘖情况,夸奖“很壮实”;在吉林四平,他进玉米地察看黑土地实验样品和玉米优良品种展示;在安徽小岗村,他走入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了解高产示范田种植管理要诀……
“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这是习近平的“三农情结”。
二
今年9月13日,正在陕西榆林米脂县考察的习近平途中临时下车,走进田间,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同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乡拉家常,询问他们生产经营、家庭收入等情况。
今年5月,正在河南南阳考察南水北调工程的习近平临时下车,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了解夏粮生产情况。
5月,夏粮丰收在望;9月,秋粮收获在即。两次临时下车实地查看,关注的是同一个主题——粮食收成。“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习近平的话意味深长。
种子、种源安全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2018年4月,冒着3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习近平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听到中国科研人员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屡创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习近平十分高兴。他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今年7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
一场种业翻身仗已经打响。不仅是种子,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一系列措施接连推出,中国人的饭碗越端越牢。
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历史性地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12年底,习近平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为的是“看真贫”;今年8月24日,习近平来到河北承德偏桥子镇大贵口村,考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两次考察,时隔8年多,一次是为了脱贫攻坚,一次是为了乡村振兴。
“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农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乡村振兴。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乡村城镇一样好。我们不能满足,还要再接再厉。全面小康之后还要现代化,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在大贵口村,习近平对闻讯而至的村民们说。
今年以来,习近平在地方考察,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是一个重要主题。比如,3月,习近平在武夷山脚下的生态茶园强调,农业是有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要靠科技深度发展;6月,习近平在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要把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同群众就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更好统筹起来;7月,习近平对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福建武夷山的一杯清茶、广西柳州的一碗螺蛳粉、青海西宁的加牙藏毯、各地农村的厕所革命……习近平关心的这些三农“小事”,正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件件大事。
文/若水
编辑/钟祺、九段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zyxw/gn/2021-09-24/7144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