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一年前提出的“五个追求” 引领全球绿色发展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一年前的4月28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拉开帷幕,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
“仰望夜空,繁星闪烁。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如何让人类在这个美丽星球上诗意地栖居?如何实现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
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主席提出“五个追求”的主张,为全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提供重要指引,彰显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治理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作为担当。
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主席指出:“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
2020年1月,在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中,习主席提到自己青年时代对生态文明的思考。
“40多年前,我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劳动生活多年,当时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习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有深入阐述。
2015年9月28日,习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习主席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2017年1月18日,在日内瓦湖畔万国宫大会厅里,面对800多位各国代表、各界名流,习主席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谈到“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时,习主席强调:
“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
“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习主席明确指出:“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小约翰·柯布说,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实际是试图寻找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道路,“这是很了不起的探索,我希望它能成功”。
习主席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表示:“我一直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005年8月,习近平在浙江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习主席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一步作出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良好生态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发展理念,中国已付诸实践:
——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土地荒漠化防治取得积极成效,率先实现联合国制定的到2030年荒漠化土地零增长目标。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6亿立方米;
——节能减排持续推进,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超额完成当年目标,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2.6亿吨;
……
推动实现绿色发展的“中国行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
——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
——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
——2018年,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在考察浙江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中国发展理念表示高度赞赏,“我们希望把这些经验带给世界各国,并以此来激励各国改善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的座右铭;
……
2020年3月,习主席再回浙江余村,他讲了这样一段话:“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式上,习主席发出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行动倡议:
——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在国际交往中,习主席留下一个个亲近自然、走进自然的温暖瞬间:
——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习主席同当地斯科奇-欧克伯恩小学的小学生共同植树。植树后,习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与袋獾亲密互动;
——在津巴布韦,习主席考察津巴布韦野生动物救助基地。在基地负责人陪同下,习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察看了基地救助的大象、狮子、穿山甲、长颈鹿、角马等野生动物,并给大象、长颈鹿递喂水果、树叶;
……
热爱自然,是情怀,更是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每年都要同群众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2020年4月3日,习主席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我们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发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制度优势,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现了森林资源连续增长,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积连续减少,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印度德里大学环境保护教授库马尔表示,中国提出生态文明是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绿色治理内容,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全球绿色治理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展生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生态治理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习主席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式重要讲话中给出“中国方案”。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习主席特别强调:“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
习主席特别关心的库布其沙漠治理,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坚守”的经典案例。
经过30余年的艰苦治理,中国第七大沙漠——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从原是飞鸟难越的“死亡之海”,变为如今沙峰绿谷交相辉映。
2019年7月,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举行,习主席致贺信。习主席在贺信中指出:“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保护,为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习主席指出:“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气候变化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宣布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大力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6个缔约方通过《巴黎协定》。率先签署《巴黎协定》,向联合国交存批准文书;
——在多边场合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合作,倡议二十国集团发表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
——提出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建设“绿色发展之路”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
——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义务,如期实现提交给气变公约秘书处的自主贡献目标;
……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赞赏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等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期待中国在气候变化等领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习主席指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我们只有并肩同行、携手合作,才能在全球生态文明之路上行稳致远,迈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记者:陈杉、王雅晨;编辑:郝薇薇、徐晓蕾、程大雨;制图:陈杉)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zyxw/gn/2020-04-29/6264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