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在新时代的外交战略与蓝图设计。
习近平此次出访越南、老挝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的开篇之作,中国外交在新时代的蓝图如何勾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怎样开启?
★
如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九大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就应对世界时局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以及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挑战时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习近平与越南和老挝领导人交谈过程中,是如何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的?
中老:习近平和本扬就两党两国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双方一致认为,中老同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双方在彼此信赖的基础上,共同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符合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有利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使两国永远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
中越:习近平强调,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风云变幻,中越两党两国面临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新问题新挑战。作为前途相关、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我们要维护和发展好两国关系,为各自维护稳定、深化改革、改善民生提供助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和开放发展。
如何
共建“一带一路”
十九大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那么,习近平在与越南和老挝领导人交谈时,提到了哪些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事宜?
中老:双方同意加快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同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共建中老经济走廊,推进中老铁路等标志性项目,提升经贸合作规模和水平,促进两国经济优势互补,深化产能、金融、农业、能源、资源、水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等领域合作,推动双方务实合作更多惠及两国基层民众。
中越:两国领导人同意落实好共建“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合作文件,促进地区经济联系和互联互通,推动经贸、产能、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货币金融等领域合作不断取得务实进展,稳步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强农业、环境、科技、交通运输等领域合作。
如何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十九大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在文明交流方面,中国究竟与越南和老挝之间扩大了哪些领域的合作?
中老:习近平和本扬同意深化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合作,办好老挝中国文化中心,加强青少年友好交往,扩大地方间合作。密切在联合国、亚欧会议、东亚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多边框架内协调和配合。
中越:习近平与阮富仲同意扩大文化、教育、媒体、卫生、青年、地方、旅游等领域合作,推动河内中国文化中心、越中友谊宫尽早投入使用,办好民间交往活动,夯实中越友好民意基础。
如何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十九大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让我们听听,中国和越南在妥善处理海上问题上怎么说?
中越:习近平和阮富仲就新形势下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一致认为中越两国是有着悠久友好传统的邻国,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相同、发展道路相近,前途相关、命运与共。双方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为各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注入新活力,推动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双方同意按照两党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妥善处理海上问题,稳步推进包括共同开发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海上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
习近平主席十九大后的首次出访深耕周边、扎根亚太、辐射全球,是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历史性访问。此访生动诠释了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世界和人民的承诺正一一兑现!
策划:高宇
作者:高宇、卜胜男
责任编辑:高宇
来源:央视网综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zyxw/gn/2017-11-16/4727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