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刚:这个世界怎么了?
如果说繁荣与萧条这是世界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的一般表现形式,那么合作与对抗则是世界政治危机与政治周期的一般表现形式。投资过热与有效需求不足的不平衡往往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同样世界政治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大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国之间冲突的加剧,并往往进一步导致战争的爆发。通过战争,战胜国重新建立国际新秩序,然后进入一个相 对稳定期,最后又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与新兴大国的崛起,大国矛盾与冲突加剧,并又引发战争,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国际政治变迁的周期律。
没有规则,就没有秩序,国际社会发展至今规则是建立在帝国然后是大国主要是西方大国权利基础上的,权利决定规则,所以由此建立的秩序与国际社会是一种不平等的结构,主要代表帝国 与大国的利益,并服务于他们的利益。在国际社会演变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帝国秩序,如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蒙古大帝国,等等。帝国之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上的崛起,他们将 世界连成一体,于是产生了世界秩序的概念,产生了近500年来以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西方大国相互争斗,轮流执政,先是葡萄牙,西班牙,然后是荷兰,接着是英国和法国,而其中英 国建立的大英帝国将近维持了一百年之久,英国之后就是美国。在每一次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开一次和平会议,其目的无非是如何处置战败国,如何重新瓜分世界,颁布新的和平宪章,建 立新的国际组织,如拿破仑战争后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了巴黎和平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召开了雅尔塔会议。每一次世界秩序的重建实际上都是西方大国对世界的 重新瓜分,然后经历一个相对稳定期,最后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新兴大国挑战守成大国,导致世界大战爆发。每一个世界秩序周期都是以和平会议开始,以战争结尾,如此周而复始。
如今世界秩序显然又到了一个变革的时期,随着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衰退,原有世界秩序已经难以维持,那么,崛起的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是否会取而代之,这个过程将是用和平的方式还是 只能通过战争呢?冷战结束,世界本以为永久的和平时代将至,美国与西方国家认为通过全球化,市场化与民主化,人类将达到历史的终结。但是事实是后冷战时期美国与西方国家经济趋于衰 退,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崛起,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全球经济结构,加速了全球经济中心的转移。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制造业与 加工基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根据预测中国GDP总额不久将超越美国。与此相比 ,美国和西方国家由于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他们从世界主要生产制造业国家变为全球的消费终端,产业转移与外包加速了国内产业的空心化,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财税收入锐减,贸易赤 字剧增,最终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
历史证明不平衡发展是导致世界秩序变更的根源,也是导致世界动荡最终走向战争的根源,很多迹象显示目前世界正在再次陷入一个混沌的无秩序状态,似乎又回到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前的状况,经济持续低迷,政治右翼势力嚣张,军备竞赛加剧,地区势态失控,大国矛盾激化,大国合作被代之以大国对抗。简单地讲目前世界秩序面临的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随着 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衰退,原有秩序难以为继,而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随着经济崛起,尽管自然要求在国际社会中有更多的话语权,但是显然无力也无意重建世界秩序,那么,如何在原有世 界秩序框架内进行改革,双方如何能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这是世界秩序重建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二是经济全球化已经将世界紧密连成一体,但是主权国家依然没有过时,全球经济一体 化与政治国家化矛盾越来越激烈,那么,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建立与之相应的全球政治治理体系,这是世界秩序重建面临的第二个挑战。当然还有一个挑战令世人感到焦虑与担心的 是崛起的中国将如何选择?中国是否将重复历史,作为新兴大国挑战守成大国美国,然后取而代之,还是另辟蹊径,超越大国轮回的历史悲剧,中美双方能够在不对抗,不冲突,合作共赢,共 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共同推动国际政治进入民主化的时代?面对经济危机,人们一般有两种对应策略,一是顺其自然,然后在创造性毁灭的基础上重新走向繁荣,二是采用凯恩 斯方案,以反周期策略减缓危机的痛苦。那么,面对政治危机,人们又应该如何选择呢?是顺其自然,然后在战争毁灭的基础上重新走向大国合作,还是应该采取反周期策略以避免战争呢?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写道:战争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产生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也许能够让世人找到答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xxhq/qq/2014-09-02/2785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