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复杂比简单好
2006-1-17
中美关系,复杂比简单好
王 文
许多人都希望,中美两国关系能够简单一些,正如两个人的交往,“简简单单才是真”。但事实却相反,过去一年,形容两国关系用得最频繁的偏偏是“复杂”二字。
“复杂”二字被频频使用,看似一种敷衍,或有词汇贫乏之嫌。实际不然,这既是中美关系“业内人士”的切实感受,也是专家学者对中美关系现状的高度概括。其实,对中美而言,“复杂”不是坏事,它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成熟的大国关系,远比“简单”好。
百余年来,中美关系发生了诸多波折,中国对美国的看法起起伏伏,但总是容易简单化。清末,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美国要求各国“门户开放”,清廷一度以为找到主持正义的国际“救星”,实则美国只是想在各国竞争中“利益均沾”。一战结束,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提出“十四条”原则,中国朝野无不为之欣喜若狂。中国青年学子甚至跑到美国使馆前高呼“威尔逊总统万岁”。其实所谓“十四条”只是美国欲主导国际秩序的一个起点,与“拯救中国”无关。二战后的中国国民党政府投入美国怀抱,以为借美国之势,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就可成为战后世界大国,却不知自己只是美国防止“中国赤化”的工具。新中国初期,美国被称为“美帝”,中美关系成为敌对关系。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出现一股“西化”浪潮,在某些青年的心目中,“美帝”成为“美丽的帝国主义”。
美国看待中国的视角也是如此。在美国人眼里,19世纪末的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中国则处在“病痛时代”。二战后,在美国人的语境下,中国成了欲掀起全球革命的“红色中国”,中国人口的膨胀将置世界于大灾难之中;上世纪90年代,“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此起彼伏,终究是一叶蔽目,难见全局。
总之,百年来的中美互视,似乎总是在“非敌即友,非友即敌”之间摇摆,很少跳出“简单化”的怪圈。实际上,现在中美关系的复杂性无处不在,远非只言片语可以概括。这可以从三个层面管窥一斑。
一是国际层面。当前的国际环境已不是传统的强权政治时代。中美关系已完全超越简单的、传统的霸权国与新兴大国竞争的模式,而是由于它涉及全球各个层面的问题,使竞争与合作并存。二是国家层面。中美存在巨大差异,两国关系必然夹杂各种声音。政府决策不仅取决于领导人,还受诸多利益集团的影响,这使两国关系更复杂。三是民众层面。两国社会日趋多元化,不同民众对于对方的认识必然也不断呈现多元之势。
这种情况下,以“复杂”二字来形容,远比“简单”要客观。这意味着双方对彼此的认识会变得更坦诚,无论两国高层互访,还是多层面的交流,都不回避当前的矛盾,也不讳言彼此间的需求。“复杂”还意味着双方解决问题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同时,因为“复杂”,民众也对两国关系出现波折的承受力更强了。
更重要的是,“复杂”意味着双方处理两国关系的理性。因为理性,中美关系进入了大国关系的常态。大国之所以为大,非人口,非领土,而是涉及面之大也。中美关系的“复杂”比“简单”好,也正在于此。▲
(作者是本报编辑。)
2006-1-17
新年西非不欠薪
陶短房
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当地购买力下降,这两年在西非的中国小商人日子并不好过,眼见年关将至,一个个脸上没有半点喜气。可他们的黑人雇员却神色泰然,因为他们知道,不论老板生意多么艰难,他们应得的工资一点也不会少,一天也不会晚。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西非各国,绝少听到中国小商人拖欠当地雇员薪水的传闻。究竟是什么原因,令那些原本应该是最弱势一环的黑人雇员,感受不到欠薪之苦呢?
在西非,每一间新注册开业的商行都会收到当地劳动部门颁发的劳动法规手册。其中严格规定了雇主对雇员的工资义务:在雇员无工作过失的前提下,雇主以任何理由欠薪超过3天,雇员有权向劳动仲裁法庭起诉,7天内安排调解,如双方不服调解,一月内安排开庭,公开庭审,开放旁听。仲裁的结果,几乎都是雇员方获胜,欠薪的雇主非但工资照付,还要白白搭上人力,并为不菲的诉讼费用埋单。
根据法规规定,雇主有义务为黑人雇员办理劳动保险。如欲解雇员工,不但要提前通知,按日结清薪水,还需为员工依法应休而未休的年假作出补偿,通常为每年另加一月工资。如果拖欠员工年假补偿超过3年,还需额外支付大额赔偿金。
向来处事灵活的中国小商人并非没想到变通,他们曾采用不签劳务合同、不为员工投保,以及雇佣其他西非国家员工的手段,试图规避劳动法规的约束和制裁。可近年西非各国相关制度日益完善,各国间劳动力市场相互开放,彼此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在劳动仲裁法庭上一视同仁;而倘若在劳动纠纷中发现雇主未给员工投保,未签合同,则不但雇主方无条件败诉,还需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制裁。
严谨的法律规则和一丝不苟的执行贯彻,迫使劳动者保障意识原本淡薄的中国小商人们不得不规规矩矩照章办事,不敢对其黑人雇员施用欠薪故伎。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原本别扭的一切也就成了本分。不但如此,他们也逐渐体会到家和万事兴的道理,逐渐明白了,省下那些原本不该省下的钱,失去的只会更多。
和中国相比,西非各国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准较低。在劳动仲裁法庭申诉的劳动者,近90%不识字,但他们却依靠完善的法规,更依靠对法规的落实和执行,基本消除了岁末年初在国内屡见不鲜的欠薪讨薪现象。个中三味,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体味一番么?▲(作者是曾旅居非洲的商务人士。)
2006-1-17
笑话说尽俄人心态
闻 一
俄罗斯人是很会讲笑话的,讲得很风趣、很有政治性。在苏联时期,笑话就是政治的一种特殊表现,政治和笑话几乎就成了苏联政局进程的双生子。
在现今的俄罗斯,笑话依然飘飘洒洒。一些有影响的大报如《共青团真理报》,就每天辟有“今日笑话”的栏目,笑话的矛头都指向俄罗斯当前最大的政治事件。
在今年罗列的笑话中,美国显然是俄罗斯人想要评说的主要对象。其中一条说:“如果上帝想惩罚美国人,就让他们遭受台风、海啸、洪水和火灾。而上帝若是要想惩罚其他的民族,那就派美国人去。”
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在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中,他们已经习惯和美国抗衡了。苏联解体使俄超级大国地位骤然丧失,导致俄罗斯人心态严重失衡。但他们并不甘心,总想着有朝一日能结束这种状态。
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国势力由中东扩展至中亚,俄罗斯人对此有切肤之痛。于是,就有了俄外交政策上的重大变化:联合德法,对抗美国。久而久之,这种心态可归结为“又恨又怕”,恨美国竟敢欺负到自己家门口,恨自己无力以强国的姿态来应对,又怕自己势单力薄。所以,以强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就成了普京执政后动员俄民众的最强大的思想武器。
十几年来,这种对美国又恨又怕的心态经历了曲折过程。一开始,俄罗斯没有出现明显针对美国的政治笑话,但随着强国主义势头越来越强劲和国力的逐渐恢复,也随着外交政策不断强化,评述美国的政治笑话恰如一夜春风吹落遍地花。俄不满意美国在幕后操纵“橙色革命”,因此,在决定切断对乌克兰的供气后,就有笑话说:“他们应该给乌克兰人送一批橙色围巾来保持体温。”现在,俄罗斯对美国的心态虽还有恨与怕,但恨中多了不少讽刺,怕里露出了些许峥嵘。比如,有人说,长期以来,“绿票子”(美元)是俄罗斯的唯一坚挺货币,大家都抢着存“绿票子”,而现在“粉红票子”(欧元)却成了人们的首选。
当然,俄罗斯人对美国的心态是极其复杂的。《共青团真理报》还有一则笑话反映了这种复杂性:“美国人已经等到了这一时刻:美国的汽油价格已经与俄罗斯的持平。而俄罗斯人还在等待:什么时候退休金会持平?”俄罗斯人念念不忘的是什么时候能和美国平起平坐,能过上美国人那样的生活,这才是俄罗斯人所渴望的,也是这则笑话的寓意所在。▲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2006-1-17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xxhq/qq/2013-05-02/20831.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