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西欧关系及其历史渊源略谈
俄罗斯与西欧关系及其历史渊源略谈
——世界大问题之一
南开大学第六届“周恩来班”哲学院2014级本科生班理论一组
近期,国际舞台上的大事,一件件、一桩桩接连上演,俄罗斯无疑是一个不能令人忽视的角色。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一直试图重振其大国雄风,争取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特别是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以一种极其强硬的姿态重新崛起。而在现代俄罗斯发展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环不得不说就是俄罗斯与西欧的合作。罗志刚教授在其《俄罗斯—欧盟关系研究》[ 罗志刚:《俄罗斯—欧盟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俄罗斯独立以来与欧盟在各领域关系的变化发展,论述重点在于二者在政治、经济、安全领域中的合作与分歧,美国因素在其中的影响,以及俄欧战略伙伴合作关系的发展前景及其他关键问题。
实际上,现代俄罗斯与西欧关系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研究现代俄罗斯与西欧关系的著作颇丰,但研究者们大多是从冷战和冷战后的国际形势来分析的,一般不涉及20世纪以前的历史,或是仅仅一带而过。不得不承认,由于20世纪国际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动荡,一战、二战和冷战造成国际格局的多次洗牌,这对俄罗斯与西欧关系的影响的确极其深刻。然而,俄罗斯与西欧的“爱恨情仇”由来已久,其在20世纪之前的历史根源也不容忽视。本文在罗志刚先生著作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俄罗斯与西欧现代关系的历史渊源,并且更多地从文化角度分析俄罗斯与西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欧盟的成员国虽然如今已有中东欧国家,但起主导作用的仍是西欧大国,因此本文暂将俄罗斯—欧盟关系等同于俄罗斯—西欧关系进行讨论。]
一、现代俄罗斯—西欧关系
“俄欧关系始终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 转引自罗志刚:《俄罗斯—欧盟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从古至今,西欧与俄罗斯在地缘问题上始终存在着矛盾。而今,自从苏联解体后,俄欧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已不复存在,新俄罗斯彻底告别了前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转而向西方的民主化和市场化迈进,这为俄罗斯与修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俄罗斯从原来的世界一极的地位骤然跌落,但其重新崛起的雄心却从未丧失,这便是俄罗斯必须要走的道路。俄罗斯想要发展,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就必须与西欧进行合作。并且,尽管冷战已经结束,美国并未放弃“遏俄弱俄”的方针,俄罗斯企图依赖欧盟以牵制美国,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与此同时,欧盟极力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倘若不改善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显然不利于其核心利益。
罗志刚在本书的第一章就明确指出:俄欧共同的战略抉择,就是伙伴合作关系。[ 罗志刚:《俄罗斯—欧盟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4页。]俄罗斯希望进入西方的话语体系,而西欧也迫切地希望将俄罗斯拉入西方的轨道,以巩固冷战的胜利成果。双方均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选择了合作,但这种合作不可能消除二者间的利益分歧以及由此而来的矛盾与竞争。俄罗斯对欧盟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其本身的经济实力,提高其国际地位,以及更有效地解决广泛的国际问题,作为平等的一员“回归欧洲”。但是,俄罗斯是坚定地站在其国家利益的立场之上的,在不损害其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与西欧进行合作,这也为二者的矛盾埋下伏笔。而欧盟选择与俄罗斯进行合作,是基于俄罗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重要性,以及俄欧之间的经济联系,尤其是俄罗斯对于西欧在能源问题上的重大意义之上的。但是,西欧始终不肯将俄罗斯视为平等的欧洲伙伴,而总是对其隐隐抱有敌意,在地缘上警惕俄罗斯,这也对二者的合作产生了阴影。总体而言,尽管双方合作政策的事实充满了困难与矛盾,但是这种合作政策却奠定了二者关系上长远发展的基调。而二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基本文件极为重要。双方在1994年签订、与1997年生效的《俄罗斯—欧盟伙伴关系合作协定》无疑最为重要,这是俄欧关系的法律基础;此外,1999年先后签订的《欧盟对俄罗斯共同战略》和《俄罗斯联邦发展与欧盟关系战略中期展望(2000—2010年)》,与《俄罗斯—欧盟伙伴关系合作协定》共同规定了双边关系发展的与内容,决定这种合作关系的全面性与战略性。
在本书中接下来的几章,罗志刚教授详细分析了俄罗斯与欧盟在安全、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与分歧。然而这其中,却随处可见美国的影子。
在安全方面,冷战结束前,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组织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国际安全组织,然而冷战的结束,对欧洲安全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加之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的作用被削弱,美国趁虚而入,通过北约主导而欧洲的安全事务,并且极力推动“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北约东扩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既有安全,又有意识形态。”[ 刘显著:《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9页。]俄罗斯显然不能接受,极力倡导建立以欧安组织为核心的欧洲安全体系。而欧盟虽然意识到俄罗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重要地位,也对美国主导欧洲安全抱有不满情绪,但欧洲目前的安全局势使西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并且西欧在事实上对俄罗斯的“帝国历史”怀有戒心,虽然在欧洲安全防务体系上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合作,但也并未反对美国的“遏俄弱俄”方针。这是二者的巨大分歧之一,也对二者的合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然而俄罗斯受自身实力所限,虽然在立场上坚决反对北约东扩,但在北约东扩的部分问题上只能对美国妥协。
在欧洲一体化方面,俄罗斯一反前苏联立场,支持欧洲一体化战略。俄罗斯已经能够正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且俄罗斯已经看到,欧美并不是铁板一块,欧美之间同样存在着竞争。而欧洲一体化战略无疑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产生遏制作用。支持欧洲一体化,对于促进俄欧合作,同样具有重大意义。欧盟东扩正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欧盟东扩进程中,欧盟吸收中东欧成员国,使得俄罗斯的战略空间遭到压缩,且新加入的中东欧国家基本持亲美态度,这也使得俄罗斯对于欧盟东扩战略抱着十分复杂的情感。
在经济方面,这无疑是二者合作最广泛、最深入的部分了,也是进行其他方面合作的基础。俄罗斯的发展离不开西欧的帮助,它急需西欧的投资与技术支援,以及通过西欧打开国际市场。而西欧长期以来对俄罗斯的矿产资源有着依赖性,并且俄罗斯广阔的市场对于西欧来说同样是一种诱惑。二者经济上相互依赖,合作便是水到渠成;并且,在这种经济上的双边关系中,俄罗斯对此的依赖性显然更大一些,“如果俄罗斯确实放弃战略伙伴关系,孤注一掷,依靠本身的力量,它还能发展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Danilov, D. “European Choice of Russia,”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51, No. 5(2005):p.148.]然而,俄罗斯一直试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欧基本上也是持支持态度,只是美国出于其遏制俄罗斯的战略考虑,一直加以阻挠。虽然最终俄国成功加入世贸,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欧在美俄当中选择了俄罗斯,欧美之间的共同利益显然比分歧来得多,欧盟绝不会为了与俄罗斯合作而选择牺牲美国这个盟友。
显然,美国对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的影响几乎都是负面的。美国就像一个阴魂不散的怨灵,即是冷战结束了,依然不放弃对俄罗斯的遏制,以致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了俄欧关系的发展。
俄罗斯与欧盟的伙伴合作关系,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矛盾和问题依旧不少。首先,俄罗斯想要走一条更加独立的发展道路,恢复其大国身份,并不愿意完全的“西化”,“不愿意成为一个被迫接受西方民主制的小伙伴”[ 转引自罗志刚:《俄罗斯—欧盟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其次,冷战遗留下来的敌对意识并未完全根除,西欧虽有意与俄罗斯合作,但西欧对于美国的重视显然超过俄罗斯。罗志刚教授对俄罗斯—欧盟关系的前景进行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但简而言之,俄欧关系前景主要取决于二者实力的消长。虽然双方奠定了合作的基调,但在如此多的分歧存在的情况下,在未来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条件下,俄罗斯与西欧的合作,任重而道远。
二、俄罗斯—西欧关系的历史渊源
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奔流,无数的偶然与必然交织,汇集而成如今的局面。现代俄罗斯与西欧的关系,虽然深受20世纪以来动荡复杂的国际形势的影响,但就二者地缘的特殊性,我们仍可以向前溯源,探寻二者的历史渊源,这对于我们深入把握二者关系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大有裨益。
不得不说俄罗斯的发展是远远滞后与西方的。现代的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而东斯拉夫人直到公元6世纪前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直到公元9世纪,东斯拉夫人才逐渐进入阶级社会。而此时的西欧早已进入了中世纪。公元862年,来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瓦良格人(即东斯拉夫人称呼“诺曼人”)建立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 此处说法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诺曼人根本没有来过这里,“诺曼起源说”是《编年纪事》中所编造,但本文所持观点是俄罗斯与西欧存在历史渊源,并且,有一定的考古资料证明诺曼人在9世纪存在俄罗斯,因此本文采用此种观点。]之后,随着斯拉夫民族的逐渐崛起,瓦良格人与斯拉夫民族逐渐融合,俄罗斯民族逐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历史也开始书写。
俄罗斯最初与主流欧洲的接触源于基辅罗斯时期的商贸往来。当时存在一条“从瓦兰人到希腊人”的南北商道,联通了基辅罗斯和拜占庭,这使得拜占庭的基督教文化得以传入基辅罗斯。988年,东正教被立为国教。
然而,由于俄罗斯幅员辽阔的领土以及欧亚边境的特殊地理位置,俄罗斯的文化其实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杂糅性。一方面,俄罗斯大部分的领土均在亚洲范围内,且俄罗斯曾经受到蒙古人百余年的统治,同时伊斯兰文化圈也在俄罗斯南部交汇,而在西部,它又常常受到波兰、瑞典等国的侵略。东西方文化交汇于此,很难界定它到底是属于东方文化还是属于西方文化,因此,它显得像是处在其中的一个孤独的异类。然而,由于其主要人口集中在欧洲地区,本土宗教也被东正教所取代,并且,近代以来,西欧的发展显然势头迅猛,逐渐已经把东方甩在了身后,俄罗斯人出于这种先进性的向往,产生了一种“欧洲情结”。
当一个落后的、饱受侵略之苦的国家决心要崛起的时候,我们无法小觑它的力量。当俄罗斯民族逐渐强盛起来,走向统一,将所有的侵略者赶出它的领土后,它反而走上了扩张的道路。俄罗斯真正意义上向西方敞开大门,开始学习西方,始于彼得一世的改革。伴随着帝国扩张的脚步,伴随着俄罗斯与西方的真正的碰撞,俄罗斯人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落后,“欧洲情结”愈发浓烈,渴望获得西欧的认同,于是俄罗斯人进行了一系列学习西方的改革。“俄罗斯虽然极度自尊,但由于落后,不得不向西欧先进国家学习。赶超西方,是俄罗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李兴:“文化民族主义:论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第137页。]从彼得改革到叶卡捷琳娜的“开明专制”,从农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俄罗斯不断吸收着西欧的先进文化,从器物到思想到制度。
然而,尽管俄罗斯进行了许多向西方学习的改革,但只需稍稍深入一分析,就会发现俄罗斯的欧化改革基本都浮于表面。“俄国的欧化改革只是取欧洲进步之表,弃欧洲进步之实,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之露滋润封建农奴制的朽木腐果,因此,俄国的强大不过是强弩之末。”[ 4. 岳小文:“俄罗斯文化欧亚双重特征的形成”,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63—64页。]俄罗斯人对自己的祖国无比热爱,写下无数赞美诗:“我的祖国如此宽广辽阔,到处是河流、田野和森林,我不知道是否还有这样的地方,一个人能够这般自由地呼吸。”[ 转引自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页。]然而,俄罗斯落后的现状让俄罗斯人感到了极大的反差:“这些可怜的村庄,这片贫瘠的大地;无尽忍耐的存在,俄罗斯人的土地!”[ 转引自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页。]俄罗斯学习西方,只是想要挤入大国的行列,渴望获得西欧的认同,而与此同时,俄罗斯人的民族意识极其强烈,固有的传统成分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下来。西欧显然不愿意承认这种不彻底的刻意模仿,始终对其抱有敌意,甚至把俄罗斯长期以来的帝国侵略扩张的历史,与之后苏联的强势和霸权相联系,不能放下戒心。
时至今日,尽管俄罗斯声称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但显然俄罗斯在“西化”或者说“欧化”的道路上的程度并不能让西欧满意。而俄罗斯也并不愿意将自己变得像西方一样。俄罗斯人有着自己的自尊,有着他们骨子里的傲气,他们更愿意走一条独立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的脚步。
虽然俄罗斯的文化具有欧亚的双重特征,显然俄罗斯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了欧洲。自古以来,俄罗斯人一直在追赶西方,渴望强大,渴望认同。而今的俄罗斯,依旧处在追赶的位置上。然而,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使得他们不屑于跟随西方发展,而是要努力恢复自己的大国地位,谋求与西欧在平等的立场上进行合作。
三、总结
当前俄罗斯与西欧谋求更深入合作的前提是抛弃成见,相互理解。倘若双方均怀有敌意,那么这样脆弱的关系迟早要破裂。如今的俄罗斯—西欧关系,俄罗斯显然处于劣势,然而,倘若西欧迟迟不能抛弃偏见,不愿意接纳俄罗斯,那么俄罗斯迟早会予以还击。俄罗斯早已不是那个在苏联解体后遭受重创,在外交上自惭形秽的俄罗斯了;日复一日在崛起的道路上,俄罗斯越来越“铁骨铮铮”,国力的提升,让俄罗斯有了与西欧叫板的信心与资本。乌克兰危机正是俄罗斯释放出的强硬的信号。未来俄罗斯与西欧的发展,将取决于双方实力的消长与外交的立场。俄欧关系中,不确定的因素还太多,然而其发展走势,将对未来的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李兴:“文化民族主义:论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第136—140页
2.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3.刘显著:《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罗志刚:《俄罗斯—欧盟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5.沈祺嵩:“欧洲的俄罗斯?——浅析俄欧关系的三个层面”,《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2—14页
6.岳小文:“俄罗斯文化欧亚双重特征的形成”,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61页—65页
7.朱姗姗:《传统文化对俄罗斯外交战略的影响——俄欧关系中的文化因素》,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xxhq/oz/2016-10-21/4064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