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欧洲

打印

“民主指数”背后的傲慢与偏见

2016年1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旗下智库公布了2015年度全球民主指数(democracyindex)评估报告。在对过去一年全球民主发展状况深感“焦虑”的同时,报告对纳入统计范围的16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排名。其中,中国以3.14分(总分为10)位列第136,继续被贴上所谓“专制独裁”国家的标签。相比之下,一大批治理能力低下甚至是国际上公认的“失败国家”却因较高的“民主”程度而轻松跻身前列。近年来,尽管诟病不断,以民主指数为代表的类似指数、排名却依然能够凭借强大的话语优势频频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民主指数等西方民主测评指标的大行其道,我们不仅要认清其背后所反映出的西式自由民主的傲慢与偏见,更要充分立足中国自身政治发展的特点与优势,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民主评估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2015年,处于“焦虑”中的全球民主

民主指数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社旗下的信息情报社(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创立。该指数于2006年首次发布,从2010年起改为一年发布一次。通过对选举过程与多元化、公民自由、政府运行、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等五方面的状况分别进行打分、汇总与加权平均,该指数将世界各国的民主状况划入0—10的得分区间,0分为最低,10分为最高。其中,8—10分为“完全民主”(fulldemocracy),6—7.9分为“有瑕疵的民主”(flaweddemocracy),4—5.9分为“混合政体”(hybridregime),4分以下为“独裁政体”(authoritarianregime)。

实际上,二战结束以来,国际上以指数、排名等形式对各国民主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与测量的尝试并不鲜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总部位于美国的“自由之家”(FreedomHouse)就推出了针对世界各国的民主评估指标体系——全球自由评估。该指数从1973年起不定期发布过去一年针对世界各国自由状况的评估报告,并从1978年起实现年度性发布至今。相比自由之家的评估报告,民主指数虽然起步较晚,但依托《经济学人》杂志这一媒体平台所具有的全球影响力,该指数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近年来,每一年度的民主指数甫一问世,都会引来世界各国政府、媒体乃至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

2015年度的民主指数报告是该指数自创立以来的第8次公开发布,主要测评范围为2015年全球范围内的民主发展状况。继2014年的“不满”(discontent)之后,该报告用“焦虑”(anxiety)来形容过去一年全球的民主发展状况。报告指出,在战争、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的冲击下,全球民主在2015年正经历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在167个国家和地区中,与2014年相比,61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主评分得到了改善,56个出现恶化,50个与上年度持平。从数量上看,相比上一年度,“完全民主国家”由24个下降为20个,“有瑕疵的民主国家”由52个上升为59个,“混合政体和独裁政体国家”的数量则变化不大。从分布区域上看,所谓“完全民主国家”主要位于西欧、北美,“有瑕疵的民主国家”主要位于拉丁美洲、东欧和亚洲,“独裁政体国家”则主要集中于非洲、中东和东欧独联体国家。对于全球民主的未来,报告认为,无论是精英还是普通民众,在不断增加的焦虑与恐惧中,人们对民主的信心正处于不断动摇乃至衰退之中。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将2015年亚洲民主状况的所谓总体“恶化”视为全球民主陷入焦虑的重要原因。除了日韩两国由传统上的“完全民主”滑落为“有瑕疵的民主”之外,在28个纳入统计范围的亚太国家或地区中,共有17个出现了民主评分的停滞或下滑。而自民主指数创立并公布以来,上述地区曾一直被视为全球民主状况持续改善的“典范”。对于中国的民主发展状况,报告中的相关数据与分析也颇耐人寻味。就排名而言,中国2015年度的民主指数评分相比2014年上升了8位,看似表现出明显的“改善”态势。然而,从具体评分上看,却仅仅是由3.00提高到了3.14,总体仍然位于所有国家或地区中的末位行列。关于中国得分提升的原因,报告并未具体指明,仅以民众对所谓“民主政府”概念愈发扩大的支持等模糊性表述来加以解释。报告对于中国民主排名持续处于“低位”的状况表示出一以贯之的关注与“忧虑”。在2014年和2015年的两份年度报告中都重复并强调着相同的一句话:“全球约有26亿也即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依然生活在独裁统治之下(中国在其中显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所谓“科学”、“中立”的背后

自上世纪50年代起,行为主义和后行为主义革命对西方社会科学产生了持续性的深刻影响。具体到政治学领域,长久以来以哲学、历史和制度分析为主要关注点的传统型政治学日益被追求系统化、计量化和模型化的所谓政治科学替代。从某种程度上讲,政治学研究在数理化、模型化方面的突飞猛进,无疑给战后的西方民主测量披上了一层“科学”、“中立”的外衣。在这一点上,民主指数自然也不会例外。然而,从民主的定义、数据来源与评分等多方面来看,民主指数不仅无法确保测量的科学性,更难以实现所谓的“中立”。

首先,民主指数所定义与测量的民主并非普遍意义上的人民当家作主,而仅仅是以竞争性选举为核心评判标准的西式自由民主。自20世纪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确立了其在西方的统治地位以来,民主与专制的二元分析范式已经逐渐渗透到西方民主理论的方方面面。尽管在测量民主究竟是采用二分法还是等级法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是否举行所谓定期、自由、公平的选举却早已成为西方判定一个政权民主与否的核心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民主指数也曾试图在民主的定义与涵盖面上有所突破,例如,在传统的政治权利、公民自由之外,增加了对政治过程与政治文化的考察。然而,这些因素的加入仅仅起到了量变作用,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西式选举在民主指数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由此而生的单一的、线性的分析范式。

其次,数据来源的庞杂性和良莠不齐导致民主指数的测量难以确保客观性和科学性。为了扩大测量的涵盖面,民主指数将“政治权利+公民自由”这一二维模式扩展为对包括政府运行、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等在内的五大维度的考察。这一做法虽然增加了民主概念的“厚度”,但却大大增加了民主测量的覆盖面与难度。相应的,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就必须收集更大范围和更具权威性的案例与数据,而这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民主指数创立者自身的能力。例如,在数据来源方面,民主指数吸收了大量来自第三方的调查数据,如盖洛普民意测验、民主晴雨表调查等,这些调查与相应数据在主客观比重、准确性、时效性等多方面本身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因此,依靠大量加工与整理二手数据而得出的所谓民主指数,其科学性和客观性难以令人信服。

第三,民主指数的评估与打分过程存在极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在扩大考察维度的同时,民主指数在赋值和打分方面对各个子项中的问题做了极大的简化处理。例如,为了便于回答和加总分值,相关问题往往被简化为“是”、“否”和“中”等两个或三个选项。相应的,选项所赋分值多为0分或1分,个别存在“中”选项的部分会增加0.5这一分值。可以说,用这种极端简化、非黑即白的处理方式来考察一国或地区的民主状况,其最终结果的可靠性本身就要划上一个极大的问号。此外,不同选项的得分究竟是依据自主调查数据还是第三方数据、抑或二者兼有?哪些问题的评分来自所谓的“专家评估”?哪些来自民意调查?二者之间的比重又是如何划分的?对于这些问题,民主指数及其评估报告均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民主评估亟需中国立场与实践

实际上,民主的评估与测量从来就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学术性活动。二战结束以来,受到西方社会科学领域行为主义革命和后行为主义革命的深刻影响,西方学界对于民主的评估与测量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兴趣与关注度。一代又一代的学者相继投身其中,乐此不疲。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民主测量与评估的研究不断涌现,形形色色的测量方法、指标体系与排名层出不穷。进入冷战阶段后,个别西方大国出于意识形态与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不断加大对涉及西式自由民主研究与推广的学者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的扶持力度,并将其所进行的全球自由、民主类测评作为宣扬西式自由民主和价值观的“利器”加以控制和利用。伴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赢得意识形态战争“胜利”的西方国家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继续将国际民主测评作为维护并扩大全球战略利益和话语权的重要工具。当前,在民主指数、全球自由评估、转型指数、全球和平指数等名目繁多的指标、排名的背后,既不乏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傲慢与偏见,更有力图维护少数西方大国战略利益与话语霸权的现实考虑。

在对中国这个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评估方面,民主指数的傲慢与偏见可谓尽显无遗。自2006年首次发布以来,中国在历次民主指数报告中的分值分别为2.97(2006)、3.04(2008)、3.14(2010)、3.14(2011)、3.00(2012)、3.00(2013)、3.00(2014)、3.14(2015),始终处于所谓“专制独裁”国家的行列中。相比之下,印度历年的得分几乎都是中国的两倍以上。然而,无论从其低下的治理能力和效率,还是居高不下的腐败程度等方面来看,印度的真实状况都离民主指数所描述的亚洲“民主”典范形象相去甚远。伊拉克、埃及等国家的民主指数得分也都在中国之上。这些国家为什么能够获得较高民主评分?答案就是它们实行了所谓的西式选举。在这一方面,同处亚洲且刚刚经历选举过程的缅甸更是鲜明例证。2013年之前,该国的民主指数始终在3.00甚至2.00以下。而在实行了普选的2015年,其“选举过程与多元化”一项的得分便由去年的1.92大幅提升到3.17。相应的,缅甸民主指数总得分相比往年一跃达到4.14,一举摆脱“专制独裁”而步入“混合政体”国家行列,并被列为2015年度亚洲民主发展的一大“亮点”。可见,在以是否实行西式选举作为重要评判标准的前提下,许多国家往往会被简单粗暴地贴上“专制独裁”的标签。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向了围绕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民主评价话语权的劣势不仅意味着缺少对本国政治发展进程的国际阐释权,更是对自身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在国际民主测评领域,一味选择主动向西方靠拢或寄希望于西方主动释放所谓“善意”无异于缘木求鱼。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改革开放38年来,中国在政治发展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不但极大促进了本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值得肯定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治理概念的兴起,国内从治理或善治角度展开的民主评估与测量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正在不断涌现。例如,2015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2015国家治理指数年度报告》正式对外发布。该报告共对全球111个主要国家的治理指数进行了比较和排名,其中新加坡位列第一,中国位列第十九。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国土面积、经济总量等方面来看,中国均是唯一一个以“发展中大国”身份入选前20的国家。从全面反映和评估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该指数对近年来中国在治理层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作出了大体客观的反映与评价。

当前,在少数西方大国持续占据民主评估话语权优势的背景下,我们显然不能寄希望于西方既有指标体系主动做出“调整”。短期内,中国在政治发展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显然也不足以改变西式自由民主固有的傲慢与偏见。国际民主评估领域的历史和现实也告诉我们,围绕民主的评估与测量必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既要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时刻以稳健、可持续的方式积极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成就与经验的不断积累与升华,中国必然能够突破西式话语霸权的束缚,不断展现出自身在国际民主评估领域的特点与优势,从而最终确立起中国自身政治发展道路的国际地位及其相应的话语影响力。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xxhq/oz/2016-10-10/4044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6-10-11 关键字:欧洲  小小环球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