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是英式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回光返照
作者:于中宁 2013.04. 09
作者简介: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一级导演,曾任金鸡奖评委等。93年后转入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投资。著有《现代管理新视野》等。
撒切尔夫人执政有两个基本理念或两个基本点,一是维持英国的殖民边界,维护英国的殖民荣誉,避免英国过快地衰落;二是恢复英国式的自由资本主义,让富人利益最大化,并以此拉动经济。
撒切尔执政也有一个中心,这就是用英国式的傲慢和强硬,加上女人的固执和偏执,强行推进上述两个基本理念。
那么,历史已经或将要如何评价撒切尔夫人呢?
殖民理念最鲜明的体现就是香港和马岛之争。在强大的中国面前,傲慢的英国人碰了钉子,撒切尔夫人后来自己也承认,她当初的判断全都错了。马岛之战虽然英国胜了,但随着拉美和阿根廷的发展和强大,马岛回归不会太远,马岛上的殖民者,或者归化,或者卷铺盖,就像南非和其他前殖民地的殖民者一样。
英国人通过战争和屠杀,掠夺别人的财富,抢占别人的家园,奴役别国的人民,其行径与德国法西斯完全相同,但为什么英国人没有负罪感,反而出了撒切尔夫人这种以残忍为人道的家伙呢?原因就在于,英国创造并主导了战争和屠杀的道德观。
英国人,他们的知识分子和媒体不断地告诉世界,屠杀是指杀害无组织手无寸铁没有反抗能力的人,而战争是指有组织有武装的集团之间的杀戮,哪怕其中一方是火药大炮,另一方是木棍长矛,一方是强盗而另一不过是守护家园。英国人告诉世界,战争不必道歉,不必内疚,不必赔偿,虽然他们两次强迫德国人道歉和赔偿。
这种道德观就是殖民主义,撒切尔夫人就是殖民主义的维护者。尽管历史正在消灭殖民主义并且随着前殖民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也必将消灭殖民主义的道德观,将英国这个国家吊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撒切尔夫人反扑不但毫无价值,而且证明了她是历史的逆动者而不是相反。
自由资本主义是英国知识分子的发明,它在英国经济实践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按弗里德曼的说法,也只是在19世纪的一小段时间内,英美两国比较接近。
了解经济史的人都知道,英国王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商人进行了两方面的限制,一方面通过特许权将资源和收益收入自己囊中;另一方面通过准入和价格等方面的监管,提供多数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防止造反。
以斯密为首的商人豢养的知识分子(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是私人教师、秘书、医生等等)提出的自由市场理论,就是为商人出头,打破这些限制的。限制的减少,一方面是王权的式微,一方面是人民的绝对贫困,马克思和穆勒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方向上对这种自由资本主义做出批判,而自由资本主义的结果是两次世界大战。
二战前后,全世界的民主政府不约而同地摒弃了自由资本主义,实行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混合政策,可以准确地称其为社会资本主义。其中社会主义部分包括工会集体谈判权,累进税和遗产税,社会保障制度,产业监管,公共政策以及重要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国有化。
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化做过了头:累进税和遗产税太高,社会保障负担太重,监管过宽,国有化过多,但是,经济需要的是适度调整,而不是推翻重来。
撒切尔夫人做的是调整,喊的却是重来。她的调整有些过度,例如煤矿和铁路,实践对这些过度进行了再调整,而她的意识形态叫喊却害了全世界。
哈耶克、弗里德曼、撒切尔和里根的大合唱给全世界的富人打了强心针,发达国家经济确实有增长,但这个增长到底是由自由市场的过度调整还是由全球化得来的,还很有疑问。
但十分确定的是,过度调整带来了贫富差距加大,道德风险加大,系统性风险加大,社会撕裂加大,其结果是2000年和2007年两次危机(以前也有),至今尚未走出。根据前美国总统预算办公室主任的计算,仅在美国,两次危机就损失了12万亿美元,而危机之所以没有引社会动荡,全赖社会保障等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
历史证明,社会资本主义才是前进的方向,而撒切尔夫人同样没有站在历史的方向上,她同样是历史的逆动者而不是相反。
殖民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都植根于社会达尔文主义,都宣扬弱肉强食,物竞天择,这个“天”就是新教的上帝,在新教中,上帝只眷顾强者,不悲悯弱者。
所以,社会达尔文主义、新教、自由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构成了完整的英式价值链条,这个链条强烈接纳“自由”这个概念,而排斥“平等”、“博爱”和“民主”;强烈主张“精英”,而排斥“大众”。正因为这样,哈耶克和弗里德曼都强烈质疑民主,而英美主导的“普世价值”,成了“自由”的独角戏。
撒切尔夫人是英式价值链条的最后的卫道士之一。这个价值体系之所以能统治世界,因为人民还愚昧,而一旦人民摆脱愚昧,这个价值体系就将寿终正寝。
世界已经并继续前进在这条道路上,而撒切尔夫人不过是英式价值体系的回光返照和历史的一块拌脚石。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xxhq/oz/2013-05-09/2090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