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贼是怎么折腾助学贷款的?
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上大学交不起学费。助学贷款是个挺好的主意。好就好在,“穷学生”可以用日后工作赚到的钱,解决当下的困窘。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因为助学贷款,更多人有机会上大学。这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好事落在金融贼手里,就会变成坏事。最近出版的新书《金融化与不平等》,其中讲了两个金融贼兴风作浪的例子:破产法和助学贷款。美国的大学生助学贷款,已经被金融贼折腾成了美国社会的一大隐患。有人甚至认为,助学贷款将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下一个泡沫”。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第一,美国的助学贷款,金额巨大,2018年,助学贷款总额,已经达到1.3万亿美元。这个数额,超过了美国的购车贷款和信用卡欠款,仅次于房地产贷款。而且,这个数额还在持续增加中。
第二,欠款涉及很多人。现在,美国10个大学毕业生中,就有7人背着助学贷款,平均欠债37000美元。
第三,欠着助学贷款的这些毕业生,很多实际上已经不可能还清,那些能还清的,往往也要还上很多年。就连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都是直到2004年才还清助学贷款。那时候,奥巴马已经毕业21年了。据估计,助学贷款违约率可能高达40%;黑人毕业生违约的比例尤其高,是白人的5倍。
结果,本来是为了帮助更多人上大学的助学贷款,把经济发展问题、信用安全问题、生活质量问题、种族问题等多个难题纠结在一起,反而成了社会大难题。
而这一切,都是美国的金融贼为了追求利润鼓弄出来的。
1965年,美国政府开始推行助学贷款。起初,贷款的人并不多。那时候美国正如日中天。大家手头都挺宽松,不用借钱上大学。
进入1980年代,美国整体开始加速金融化。人们的脑子也“活络”起来。更重要的是,大学学费也开始上涨。使用助学贷款的人,多起来了。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大家了解和熟悉了美国两家金融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他们两家的种种骚操作,要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负很大责任。
在助学贷款领域,也有一家类似的金融机构,也是同样的“惹祸分子”,名叫沙利美(Sallie Mae)。沙利美成立于1972年,和房利美房地美一样,属于政府资助企业。
美国的助学贷款,大部分由美国政府直接去做。可能是受到“私营企业优于政府”“要充分发挥自由市场的力量”等等理念的影响,美国政府鼓励私营机构也来做助学贷款。为此,美国政府提供了担保。既然政府给担保,那助学贷款就没风险了。很多私营机构积极参与其中。
沙利美的任务,是支持和鼓励私营机构多多发放贷款。具体方式是:美国政府给沙利美提供低息贷款,沙利美用这钱,大量收购私营机构发放的助学贷款,以此来刺激私营机构干得更欢。沙利美就相当于大收购商,众多私营机构就像是跑市场的小收购商。大家各挣各的钱,皆大欢喜。
到1990年,沙利美已经持有将近一半的未归还的助学贷款。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说你在前面说了,助学贷款其实风险很大,很多人毕业以后根本还不起钱。既然如此?沙利美为何大量收购这种“次贷”?这不是冒傻气么?
如果是在一般的,或者说正常的金融市场,这么干,确实属于冒傻气。正常的金融市场里,大家经营的,都是风险不大的优质贷款。次贷,大家避之唯恐不及。
可是别忘了。1980年代以来,美国全面转向金融化。各种管制先后放开,这个金融市场已经不正常了。金融业“钱生钱”的能力大大增强。
这种“钱生钱”的主要方式,就是证券化,也就是把债权、贷款等等,用眼花缭乱的复杂方式分拆、打包、重组,做成种种证券,也就是所谓“金融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用到了人类最高深莫测的数学和计算机理论,然后,再把这些金融产品在全世界卖来卖去。
有一个银行家,他儿子问他银行是怎么赚钱的。这位银行家从厨房拿出来一块肥肉,放到桌子上,然后伸出手给他儿子看,说:“看见我手上的油了么?只要我们把肥肉拿来拿去,手上就会沾到油。”
金融化、证券化,说到底,无非就是让金融机构更加频繁地“把肥肉拿来拿去”。拿得次数越多,金融机构赚的钱就越多。
但是,加入这个“搬运肥肉、手上粘油”的游戏,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你手里得有债权,那样才有“肥肉”。就好像进入赌场,你手里得有筹码。至于那筹码是你自己的,还是你借来的,还是你偷来抢来骗来贪污来的,那不重要,重要的你要有。
所以,对沙利美来说,助学贷款的风险大小,不重要。只要能收到手,并把其中的风险隐藏、掩盖起来,就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长袖善舞、各种经营了。
那么,怎么隐藏、掩盖“次贷”的风险呢?修改法律啊。
为此,沙利美先后投入900万美元游说国会,取得了成功。2005年修订的新破产法规定,助学贷款不因为宣告破产而免除。有了这个规定,无论是否能还上钱,助学贷款在账上永远不会成为坏账。看,“次贷”的风险,被隐藏、掩盖了。
金融贼们是不是很能干?
不仅沙利美很能干,美国另一位金融大鳄——摩根大通,在助学贷款上也很有手段。
如前所述,沙利美等机构,用低利息从美国政府拿到贷款,收购私营机构的助学贷款。这相当于美国政府掏钱补贴私营机构。
后来,美国政府发现,相比政府直接发放的贷款,私营机构的助学贷款,利息高得多,学生日后的还款负担沉重得多。
这不是南辕北辙么。政府花钱补贴,贷款的学生不但没受益,反而负担更重。美国政府因此提出,把补贴私营机构的钱,拿回来一些,大概拿回200亿美元。政府用这200亿美元,直接向学生发放利息低得多的贷款。
削减补贴,这就是动了私营金融机构的奶酪。摩根大通作为金融大鳄、业界领袖,“该出手时就出手”,豪掷544万美元,用于政治游说。果然,相关法案被阻止了,200亿美元继续用于补贴私营机构。投入544万,换回200亿,这可真是好买卖啊。
就这样,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谁也拦不住金融机构大量发放助学贷款。表面上,更多学生得到助学贷款,这似乎是好事,但由于其中很多人得到的贷款,利息很高。这些助学贷款实际上成了他们沉重的财务负担。换句话说,这些人实际上被金融机构套牢了。
而金融机构那边,一方面直接间接得到美国政府的补贴,同时又手握大量债权,在金融市场上卖来卖去,收入滚滚而来。助学贷款成了资本的盛宴。
巨额利润刺激之下,社会阴暗的一面开始发力。
首先,大学知道很多学生可以得到助学贷款——尽管这是贷款,不是收入,但学校也因此进一步上涨学费,反正你们可以去贷款,付得起。
然后,只要这个贷款是来自私营机构的高息贷款,有的大学,甚至会把贷款的20%-25%“返点”给沙利美——精诚合作,大家发财。
既然形成了“金融产业链”,大家的合作必然更加密切。为此,金融机构会贿赂乃至直接控制大学里管理学生贷款事务的人——学生往往根据他们的“推荐”去申办贷款,当然,这些贷款一定是那种高利息的。
摩根大通在这方面就花了不少钱,比如,组织2千名各校助学贷款总管参加豪华旅游,大家弹冠相庆举杯欢呼,为进一步的密切合作干杯。
这些人是不是很像那种带游客去购物的“黑导游”?
金融机构围绕着助学贷款的“产业链”闹得实在太欢了。美国政府终于看不下去了。国会通过了法案,取消了政府给私营金融机构的补贴和贷款担保。
政府断了奶,资本盛宴也就难以为继了。沙利美首席执行官辞职,沙利美停止收购“次贷”,此前积累的“次贷”,剥离出来,甩给了新成立的一家公司。摩根大通干脆停止了助学贷款,拍拍手走人了。
他们此前高唱了无数次“资助教育”“为学生服务”的高调。现在潮水退去,才知道,他们其实就是为牟取暴利而来。暴利没了,那还干个什么劲儿。
虽然政策终于发生了改变,但多年积累的助学“次贷”,已经留下了万亿级的祸患——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破裂的“金融泡沫”。同时,每四个美国成年人中,就有一人背负着助学贷款。有人要用很多年才能还清贷款,有人则可能终生还不清,要一直背负沉重的财务负担。
更有讽刺性的是,华尔街现在有一批人,已经押宝助学贷款这个金融泡沫会破裂。到那时,他们又可以大发一笔横财了。
无论国家、民众被祸害成什么样,金融贼们永远受益。他们是永恒的赢家。
《金融化与不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11月。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xxhq/bm/2024-12-24/9168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