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进三出”北大,是最后一位被解密的“两弹一星”元勋
2012年2月3日
“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
第一个获奖者的名字
闪耀在璀璨光柱上:
朱光亚
这是评委给他的颁奖词:
人生为一大事来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
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
……
“一生就做一件事”
这句话的原创者
不是别人
正是朱光亚自己
他的原话是: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
——搞中国的核武器”
“可这件事情不寻常
——那是惊天动地的一件事
改变世界的一件事
那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挺直脊梁的一件事”
20世纪50年代末,朱光亚就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工作,直到2005年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他与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是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
“一生只做一件事
那就是为中国研究核武器”
图:1939年,朱光亚(前排左一)在重庆合川崇敬中学与同学的合影
在西南联大理学院学习期间,朱光亚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和熏陶。1946年9月,物理学家吴大猷推荐朱光亚和李政道赴美留学,攻读核物理学专业。
图:朱光亚在美国学习时的留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年年底,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图:1950年3月18日《留美学生通讯》刊登《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就在这封信刊登于《留美学生通讯》之前,朱光亚已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
图:青年朱光亚
此后,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次核航弹空投爆炸试验……朱光亚全程参与组织领导。晚年时,他评价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为中国研究核武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当晚
朱光亚第一次喝醉了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朱光亚潸然泪下。当晚,一向少言寡语的他在庆功宴上喝醉了。
“这是他第一次喝醉,也是唯一一次。”在朱明远的印象里,父亲一直是一个内敛且控制力极强的人,但那天破例了。“他不承认自己酒量不行。”朱明远回忆,自己曾经听记者问试验总指挥刘西尧,原子弹爆炸高兴吗?刘老说,高兴。记者再问,怎么个高兴法?刘老想了想说,朱光亚都喝醉了。
在朱光亚的人生编年表上,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主持某次核试验取得成功”。我国一共进行了40多次核试验,朱光亚曾30多次亲临现场。
图:聂荣臻(中)、王淦昌(左)和朱光亚(右)在我国西部核试验基地
1999年9月18日,朱光亚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直到这时,朱光亚才从幕后被推到台前,他的事迹渐渐为人们所知。
胸怀赤忱之情
三进三出北大
朱光亚曾“三进三出北大”,每一次的“出”,都和核武器有关。
第一次是进西南联大学习物理。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为了科学救国,朱光亚被国民政府选派,离开西南联大(北大)赴美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
1950年回国后,朱光亚回到北大物理系任教。1952年,第二次离开北大,是赴朝鲜板门店参加停战谈判。此次,他有两个任务。一个任务是担任代表团秘书处翻译,另一个任务是作为观察员考察美国是否在朝鲜使用了原子弹。
1955年5月回到北京,筹建北大物理研究室,任务是尽快为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事业培养专门人才,后来研究室更名为“技术物理系”。1957年2月,朱光亚第三次离开北大,出任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室副主任。
图:朱光亚在原子能院指导工作
这“三进三出”,既是中国人实现“原子梦”的历程,也饱含了他对祖国的赤忱之情和对科学事业的坚韧和执着。
“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这么多年来,写朱光亚的文章很少。朱光亚之子朱明远曾回忆,父亲常说一句话:“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许多文章都曾试图写下朱光亚的个人事迹,可却总是被他本人退回,就算是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的名字也是最后被解密的一个。
2004年12月,国际编号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因病溘然长逝,享年87岁。如今,那颗遥挂在天际的“朱光亚星”成为了人们对这位核事业开拓者永久的追忆和思念!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sdjl/zsfz/2023-02-26/8042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