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我们不能用钱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必须自己艰苦奋斗亲手创造
生于战争乱世之下
凭借着对科学知识的孜孜以求与满腔爱国热血
王淦昌立下“我愿以身许国”的铿锵誓言
于茫茫戈壁深处隐姓埋名17年
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
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
而中国
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这背后离不开
王淦昌在原子弹、氢弹原理上的突破
不仅如此
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李政道、周光召、邓稼先、
程开甲、于敏都是他的学生
在他的手稿里,他曾写下
毕生之追求,为国奉献,为民造福
他就是这样一位
心怀天下、为国为民的科学家
5月28日
是王淦昌诞辰115周年
让我们一起纪念和缅怀他!
爱国与科学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王淦昌拍摄于1929年的清华园
1907年
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
1925年
18岁的王淦昌心怀
“科学报国、振兴中华”之志
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生
得到叶企孙、吴有训的悉心传授
1926年
“三·一八”惨案爆发
王淦昌也参与了游行集会活动
事后,叶企孙先生悲痛地跟学生说:
“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到外国人的欺辱
就只有靠科学!
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
叶企孙先生的爱国激情深深感染了王淦昌
从那时起
爱国与科学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决定了他毕生的道路
物理学界一颗闪耀的新星
23岁的王淦昌在远赴德国求学的渡轮上
1930年
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费留学生
远赴德国柏林大学读研究生
师从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特纳教授
那是现代物理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王淦昌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
常常在研究室待至深夜
研究室的大门每天夜里十点便会被锁上
王淦昌不得不翻越围墙才能回到宿舍
1933年12月
年仅26岁的王淦昌
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人们都称他为“BoyDoctor”(孩博士)
导师称赞王淦昌的才华
就像朝阳喷射的霞光
希望他能留在自己身边
但怀着对祖国深深的感情
王淦昌还是选择了立刻回国
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担任教授
践行自己“科学报国”的誓言
1936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浙大西迁至贵州遵义时,在湄潭这座小山城里,王淦昌的一家
1940年初
王淦昌随浙大迁至贵州遵义
后又迁至距离遵义75公里的湄潭县
这段时期,患肺病多年的王淦昌病情愈加严重
即使在艰苦的环境和虚弱的身体条件下
王淦昌也没有停止科学研究
他利用养病的机会写出论文
《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
无奈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报》无法刊登
王淦昌又把文章寄给美国《物理评论》
并于1942年初正式发表
王淦昌文章发表后几个月
美国科学家阿伦按照王淦昌的建议
做了K电子俘获的实验
这个实验也被称为“王淦昌-阿伦实验”
成为1942年世界物理学界的重要成就之一
王淦昌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公认
“要听王淦昌的声音!”
他却神秘消失17年
中核集团原子能院中心花园,左边铜像为钱三强,右边为王淦昌
位于北京房山区的
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前身是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
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就发端于此
研究院的小树林深处有两座铜像
并排伫立在一起
左边是钱三强
右边的就是王淦昌
1950年
王淦昌受钱三强夫妇力邀
从浙江大学物理系调到了这里
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开启中国宇宙线观测研究
照片中的建筑是20世纪50年代,在云南落雪山海拔3180米建设的一座宇宙线实验站,也是我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
1954年
我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
云南落雪山宇宙线试验站正式建成
一批成果先后发表在
《物理学报》和《科学记录》上
我国宇宙线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王淦昌在高能物理方面
做出的工作成绩为世界科学家熟知
这张照片是1958年王淦昌(右)在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与所长布洛欣采夫(中)在一起时拍摄的
1956年
王淦昌被派往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
领导大家积极开展高能物理实验
他根据国际上面临的各种前沿课题
结合杜布纳联合所高能加速器的特点
提出了研究方向
王淦昌团结一切有志于科技工作的同事
吸收并培养了
不同国籍的许多青年科技工作者
赢得了各国科技工作者的尊敬
杜布纳研究所的维克斯勒院士多次提出:
“要听王淦昌的声音!”
照片拍摄于1958年,王淦昌与他在杜布纳联合所的中国同事在一起,从左至右分别是方守贤、刘乃泉、王淦昌、王祝翔、王蕴玉。平日里,王淦昌不仅耐心指导他们的工作,也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在年轻人的眼里,他就像一个强磁场,把大家紧紧地凝聚起来
在王淦昌的带领下
研究组通过实验发现了
第一个荷电反超子——反西格玛负超子
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
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很多人预测
王淦昌带领团队取得的这一成就
一定能够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收入囊中
然而,就在这时
那个备受国际物理学界关注和期待的王淦昌
却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而这一消失就是17年……
1960年,王淦昌(前排右三)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与他领导的研究组成员合影。其中,中国成员有丁大钊(前排右一),王祝翔(前排右四),陈玲燕(前排右五)
解开原子弹、氢弹之谜
这张照片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指挥部领导与科学家、解放军指战员的合影,前排左二起:张蕴钰、程开甲、郭永怀、彭桓武、王淦昌、朱光亚、张爱萍、刘西尧、李觉、吴际霖、陈能宽、邓稼先
这一切
缘于王淦昌收到一份“绝密任务”
1955年1月15日
党中央做出发展中国核工业的重要决策
1959年
苏方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
中国核工业走上完全自力更生的道路
1961年
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向王淦昌
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研制核武器的决定
邀请他参加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造原子弹是国家的最高机密
工作人员必须长期隐姓埋名
王淦昌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可以,我做得到”
“我愿以身许国!”
就这样
王淦昌这个名字从科技界销声匿迹了
西北大漠深处出现了
一个名叫“王京”的科研工作者
位于罗布泊荒原深处的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遗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爆炸成功
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原子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想要研制原子弹
就要摸清楚原子弹的内爆规律
这也是联结核武器理论设计
与核试验成功的关键一环
在河北省怀来县长城脚下
一个工程兵部队的靶场内
王淦昌他们就在那里开展爆轰物理实验
试验基地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
有时大风能把军用帐篷都掀起来
一年四季,浑身上下不是沙就是土
当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
许多人都由于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
王淦昌也不例外
但他全然不顾
带领几十名试验队员一心扑在实验工作上
王淦昌常说:
“搞科学研究的人
特别是从事我们这个事业的科学工作者
不能怕艰苦”
经过上千次爆轰物理实验
王淦昌带领团队逐步掌握了
原子弹内爆的规律和实验技术
1963年春天
为了开展更大型的爆轰试验
56岁的王淦昌只身来到
青海湖东边的核试验基地
担任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
日日夜夜同大家一起紧张地工作
这张照片是位于罗布泊荒原深处的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遗址
1964年10月16日
戈壁滩上一阵巨响
巨大的蘑菇状烟云冉冉升起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那一天
对于王淦昌来说也是无法忘记的一天
他随着沸腾的人群从掩体里跑出来
激动地挥动着双臂
流着热泪欢呼:
“成功啦! 我们成功啦!”
照片拍摄于1966年,在氢弹原理塔爆试验现场,王淦昌(左)与朱光亚(右)正向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中)汇报试验成果
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以后
王淦昌没有就此停下脚步
又继续投身到氢弹研制的任务中
氢弹与原子弹相比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制造技术上
都更为复杂
为了使试验与理论研究密切结合
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出中国的氢弹来
作为核武器研究院主管实验的副院长
王淦昌带领实验部的同志们一起
研究制定了爆轰模拟试验的方案
通过一次接一次的冷试验
很快解决了引爆设计的技术关键
西北核基地的试验场
冰天雪地,寒风刺骨
年近花甲的他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
不辞劳苦地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们一起
他抗住了高原和沙漠的艰苦
常常不顾疲倦工作到深夜
为了加快工作进度
他经常跑去和工人谈心聊天
为大家加油鼓劲
工人们看到已经两鬓斑白的王淦昌
依然那么努力地工作
也都备受鼓舞
后来工人们都开玩笑叫他“王老头”
王淦昌听了十分高兴:
“非常好,这说明我和工人打成一片了!”
1966年12月28日
王淦昌等人成功进行了氢弹原理塔爆试验
结果证明新的理论方案
既先进又简便、切实可行
1967年6月17日
一架高速飞行的飞机
在我国西北大漠上空成功抛出了
一颗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
巨大的火球让天空出现了两个太阳
全世界都为此震惊
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
第四个能够制造氢弹的国家
从此跻身于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
从1961年到1978年
整整17年
王淦昌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
以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
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立下了不朽功勋
为表彰王淦昌的突出贡献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追授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7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
在王淦昌72岁之际
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在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到:
我亲身体会到
在帝国主义蹂躏下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没有中国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入党
可以多做工作
不做工作,没意思
安度晚年,我不高兴
享福我更不喜欢
我喜欢这样一句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时
王淦昌用“四个了不起”回答了
为什么会在72岁时入党的疑问
“中国共产党了不起
党员了不起
党的领导人了不起
我深感共产党伟大,了不起!”
永远心怀国之大者
1978年
在中外物理学术界“消失”了17年的名字
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王淦昌被任命为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所
(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前身)所长
大漠归来
王淦昌已经年逾古稀,白发苍苍
但他依旧心怀国之大者
为了中国的原子能事业,矢志不渝
101堆改建重新临界,王淦昌(右二)等领导专家正专注地关注现场情况
担任原子能所所长期间
王淦昌成立学术委员会
建立一支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
领导改建101反应堆
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积极推进加速器等核技术应用
为核物理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由王淦昌亲笔题名的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
1986年3月
王淦昌与光学家王大珩、
电子学家陈芳允、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
联名向党中央提出了
《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仅隔两天
邓小平同志就在建议书上批示:
“这个建议十分重要”
“此事宜速做决断,不可拖延!”
之后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
由于促成这个计划的建议和
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
“863”计划一下子就叫响了!
照片中是1986年3月向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建议 (即 “863”计划)的四位科学家,王淦昌与光学家王大珩、电子学家陈芳允、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
王淦昌常说:
“中国科技工作者要团结一致
参与国际竞争”
超脱小我,站在国家高度
这是王淦昌的胸怀
也是“863”计划的特色和灵魂
除了推进我国的基础研究
王淦昌一直关心着核能的和平利用
1956年
王淦昌亲自主持制定了
我国科技发展十二年规划
并将和平利用原子能这一项列在首位
当时
我国发展核电走什么道路
有两种意见争论得很激烈
有人认为
核电站是国际成熟的技术
我国只要引进就行了
但王淦昌始终认为
中国发展核电的原则
应该是以自力更生为主
他在一次发言中指出:
“我们不能用钱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
而必须自己艰苦奋斗,才能创造出来”
正是在王淦昌等人努力下
被誉为国之光荣的我国第一座
30千瓦压水堆核电站——
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
照片拍摄于1989年,在秦山核电站现场,当时已八十多岁高龄的王淦昌登上几十米的高处进行参观检查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核电从秦山起步
掀开了核工业
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如今
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
王淦昌曾说过:
“不久的将来
我们的原子能和平利用事业
一定能够迅速地得到发展
并且为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
作出重要的贡献”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
有一颗编号为14558号的小行星
它的名字叫——“王淦昌星”
2003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
以王淦昌的名字命名这颗小行星
以此纪念他
为核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王淦昌星”命名证书
今天
我们向着14558号小行星回答致敬:
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
已经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新时代
核工业已建成完整的科技工业体系
正承载着中国
从核大国走向核强国的时代使命
披荆斩棘、不断向前!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sdjl/zsfz/2022-05-28/7563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