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代脊梁 >

知识分子

打印

当初,为何这群中国青年敢跟美国政府叫板,也毅然要回国?

1952年,在美国司法部长的办公桌上,摆放了一份名单,上面有35位中国学者的名字,他们被禁止回到中国。

在美国人眼里,这份名单上的每个人都格外重要,可谓一人抵得上一支军队。这里面包括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还有一位当时只有32岁的年轻学者。

彼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亟需这些学有所成的年轻人贡献一份力量。周恩来同志反复强调: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他向海外知识分子发出祖国需要你们的号召。而海外的年轻学者们也想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承担起科技兴国的重任,让中国早日腾飞。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

然而,哪是想回祖国就能回的。抗美援朝战争,让中美关系陷入冰点,身在他国的留学生也被卷入时代的漩涡中。

美国政府对待中国留学生采取拉拢和禁止回国的政策。一方面,他们以优厚的待遇、更好的深造或就业机会来争取中国留学生;另一方面,他们监视中国留学生的活动、没收护照,甚至对留学生进行恐吓、传讯和扣留拘捕。当时美国移民局的官员警告中国留学生,也许你能有一千条路逃离美国,我劝你一条也不要试!可中国留学生哪能被这吓倒,他们铁了心要回国。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在回国无门的情况下,那个30多岁的年轻学者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同数十名留美学生给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美国政府撤销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的法令。不仅如此,他还用滚筒式油印机大量印刷了这封公开信,向美国人分发。

一时间,舆论轰动,他的照片被印在了《波士顿环球报》的头版头条。那个时代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稍有不慎,年轻人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但他没有表现出一丝畏惧。

他的导师劝他说:你想回国,如果是因为职位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

他谢绝了导师的好意:都不是,在美国我是个可有可无的人,而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需要我。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中国政府向美国提出严正抗议。

此前,这位年轻学者与其他留学生也联名给周恩来同志写了封信,送往印度驻美大使馆转交国内,表达他们迫切要求回国的强烈愿望。而这封信,也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压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面对国际舆论的压力,美国被迫同意解除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禁令。

致周恩来同志的联名信

19556月,年轻人同几十名中国留学生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历经磨难终于回国。后来回忆起这些经历,他感慨道:回国的历程简直就像一场战争!

这位年轻学者就是师昌绪,后来被誉为中国材料学之父

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归国留学生发表声明《向祖国致敬》

在此之前,回国之途遭到层层阻挠的,还有其他大量留美学者。钱学森试图转道加拿大回国,被扣留软禁、限制自由长达5年之久;赵忠尧等人被美方无故扣留关押在日本的军事监狱;朱廷儒申请回国时,被美国移民局和归化局审问毒打,并被拘禁一个星期;杜连耀被美国移民局以非法留居的罪名,从实验室抓走关押,后又因美国阻挠,直到1955年才得以回国……

对于中国留学生归心似箭的回国潮举动,美国人很难理解。是待遇不丰厚吗?是个人发展没前途吗?是给予的机会不够多吗?

都不是!他们回国的原因大抵为同一个:只因心系祖国建设发展,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些海外留学生大多生长在中国饱受列强欺辱的时期,他们目睹过祖国山河破碎、人民生灵涂炭,于是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抱负远渡重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他们又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想方设法冲破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用一腔热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中国留学生乘坐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回国时合影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朱光亚起草发表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至今读起来仍令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的这番话曾让无数人动容。

面对有人问,为什么要回到贫穷落后的中国受苦受累?彭桓武硬气回答: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回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学成而不回来报效国家才需要说说为什么不回来!

一个国家不仅仅需要科学技术,更需要永不过时的爱国主义精神。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青年的使命接续而上。

近日,习主席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在信中,他为海外学成青年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回国投身科教事业、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举动感到欣慰,肯定了留学归国青年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鼓励广大青年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科技救国、科教兴国到科技强国,时代在变,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矢志不渝,接续奋斗。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不能倒下。这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思想内核,也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sdjl/zsfz/2022-05-21/7552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2-05-22 关键字:知识分子  时代脊梁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