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序
华国锋
(2008年4月18日)
《袁隆平院士访谈录》一书即将出版,撰写者要我为之作序,我很高兴地答应了。
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同志,和我是老朋友。他立足本职,胸怀人民,不断探索,甘于奉献,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榜样。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在湖南工作。我国自古就有 “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足见湖南历来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在那段时间,湖南这样的农业大省,老百姓的吃饭竟然也成了让我们这些地方领导焦虑不安的问题。袁隆平同志的杂交水稻研究,就是在那样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出于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搞起来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创新的民族。我们祖先创造的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史的“四大发明”,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曾经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又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如果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能够取得成功,毫无疑问将是对全人类的又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正是这样一种对于我们民族发展的责任意识,以及当时我国农业所面临的严重困境所引发的忧患意识,再加上毛主席对农业包括粮食问题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激励和鞭策我自觉地对袁隆平同志领导的杂交水稻科学研究课题组始终给予关注和支持。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同志同他所领导的课题组,终于在杂交水稻研究和小范围试种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此人类粮食种植史上了不起的水稻革命升起了希望的曙光。但是,当时的袁隆平及其课题组并没有得到象今天这样广泛的认知和尊重。一些人囿于认识的局限和世俗的眼光,对袁隆平这样一个安江农校的普通教员及其杂交水稻研究,还抱有种种成见,袁隆平面临着仅仅依靠他们自身努力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
当时,作为湖南省的主要负责人,我清楚地意识到,为他们排忧解难、给他们鼎力支持。我对他们的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1970年召开的湖南省第二届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我还特意把袁隆平同志请到主席台上,坐在我的身边。很明显,这是在一个重要的场合,公开表示对他的认可和支持。会后,我还同袁隆平同志作过一次愉快的交谈。他的坦诚和质朴,他的睿智和执着,都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我建议他把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放到大田中去试种,拿到群众中去检验,并明确要求有关地市和部门给予袁隆平及其课题组以积极配合。此后,杂交水稻在湖南的推广试验终于取得成功,湖南的粮食生产,也因此而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75年,袁隆平及其课题组在把杂交水稻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很大困难,他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陈洪新特地到北京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失望和沮丧的情况下,他们试着给当时已调北京工作的我写了一封信,我专门抽出时间,认真听取他们的汇报,并协调有关部门,很快做出了在南方十三个省(市)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此后,杂交水稻在全国的大面积推广,同样获得巨大成功。时至今日,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已达到两亿多亩,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二分之一强。杂交水稻还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目前,世界各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已达三千多万亩,成功地解决了一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我认为,这既是袁隆平及其课题组的成功,也是中华民族创新智慧的成功,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我长期分享着袁隆平及其课题组的胜利喜悦,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与日俱增。
2006年6月,袁隆平同志专程来看我,我们又倾心长谈了一次,既畅谈杂交水稻研究推广的艰辛历程,又展望当代世界特别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一致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技术发展贵在创新,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真谛,是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我撰写此篇序言的时候,世界范围亮起了粮食危机的红灯。导致粮食危机的原因及其教训不管有多少条,有一条教训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毛主席早就说过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和供应,对人口承载量已达六十多亿的地球来说,无疑是一个日益沉重的负担;粮食安全对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经济安全。所以,我认为袁隆平从事的杂交水稻研究,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研究之一。他的杂交水稻研究成果及其大面积推广给人类提供了远离饥饿的福音。袁隆平同志自己也多次说过,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以一粒杂交水稻种子改变了当今世界,造福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最近,我很高兴地看到,国际水稻研究所称,杂交水稻或许是解决粮食危机的关键。这更证明了袁隆平的价值所在。因此,他成为中国和世界知名科学家,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当之无愧的。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毛主席也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认为,袁隆平同志正是这样一位在科学道路上勇敢攀登的人。他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功,他还将到达更加光辉的顶点。本书记述的,就是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中,艰难而成功的攀登历程。
我推荐这本访谈录,赞赏袁隆平及其课题组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要敢为天下先,努力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是为序。
(本文是华国锋为《袁隆平院士访谈录》写的序言,该书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sdjl/zsfz/2021-05-27/6941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