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代脊梁 >

知识分子

打印

99岁院士陈敬熊:解决抗美援朝中坑道战通讯问题,参与研制东风一号导弹……

99岁院士陈敬熊:解决抗美援朝中坑道战通讯问题,参与研制东风一号导弹……

   陈佳佳

椿树千寻碧,蟠桃几度红。10月16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干部职工齐聚一堂,共同为陈敬熊院士庆祝99寿辰,祝福他健康长寿。

在23所干部职工的陪同下,陈敬熊夫妇吹灭了生日蛋糕上的蜡烛。图/彭博

1921年10月16日,陈敬熊出生在浙江宁波。1947年6月,陈敬熊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毕业,随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习电信专业,并于1950年6月毕业。1957年,陈敬熊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创业者之一。

陈敬熊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从事天线工程设计和研究40余年,是我国制导雷达天线设计早期开拓的代表人物。

首创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解决“东风一号”导弹天线研制中的关键问题;被钱学森点将领衔研制“543”制导天线改进方案,最终让导弹打下U-2侦察机,让毛主席睡好觉。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陈敬熊院士有近70年时光是与科研工作亲密相伴的。

陈敬熊院士来到23所新近落成的民用产业展厅,参观了该所近年来产业布局、领域拓展的情况,以及最新的民用产品及发展情况。图/彭博

求学报国,投身新中国电信事业

1928年,7岁的陈敬熊进入当地私塾(后改为競时小学)读书。1935年,为了接受新式教育,14岁的陈敬熊被父亲送到宁波上学。1938年夏天,陈敬熊全家移居上海,他也转学至上海继续求学。

1943年夏,陈敬熊高中毕业,同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1947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二区(苏、浙、皖)电信管理局工作。

1948年秋,陈敬熊报考交通大学研究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

在交通大学的两年里,陈敬熊按照培养方案完成了课程学习,在导师张仲俊和指导老师陈季丹的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有空隙的圆锥振子天线》(Biconical Antemna With Gap)。


1948年,陈敬熊入学国立上海交通大学就读的保证书。

1950年7月,陈敬熊国立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证书。

1950年7月,陈敬熊从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毕业,他与同学熊继衮被分配到华东邮电管理局工作。由于机关的管理工作不能发挥所学,经熊继衮的本科同学蒋通推荐,1950年8月,他们被调往北京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从事通讯天线设计。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作战时,为了解决部队坑道战时通讯问题,陈敬熊与同事们一起承担了地表面波传播及架于贴近地面或埋入地下军用短波天线的研究工作。

为了验证理论推导的正确性,陈敬熊与同事一起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通过不懈的努力,他解决了战时天线的输入阻抗及传播常数的计算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并发表了论文《地面波的传播》。

此后,陈敬熊结合研究所的工作任务开展了一系列通讯天线研究工作。1957年,他和李桂生合作完成了《架于地面附近天线性能的研究》论文,发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电子学研究》1957年12月第2期。这项成果从理论分析入手并经试验核实,解决了通讯天线的关键问题。

他们推导出的创新性计算公式,为军用通讯天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部队正确使用短波线天线提供了理论指导。

“让毛主席睡好觉”

陈敬熊刚进入航天领域不久,便迎来一项重大工程,研究“1059”导弹天线。“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而陈敬熊研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

他打破苏方专家的理论限定,创造性地提出了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解决了导弹天线研制中的关键问题。

1960年11月,“1059”导弹成功发射。这枚被研制人员称为“争气弹”的导弹,是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东风一号”。

在研制“1059”导弹的同时,国家还开展了另一项代号为“543”的导弹仿制工作,“543”导弹就是国产红旗一号防空导弹,主要是为反击美国和国民党军队利用高空侦察机肆意侵入中国大陆领空的挑衅行径。

一天,钱学森约见陈敬熊、李桂生和彭润初,转述了贺龙的话:“毛主席说,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打不下来,他都睡不着觉,一定要把关键技术攻下来,让毛主席睡好觉!”他当场指定陈敬熊负责遴选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解决这个问题。

得到指示,陈敬熊和李桂生立即奔赴西安786厂,开始攻关。

约8平方米的房间里,摆上3张简易桌椅,就是试验小组的办公室。从夏天到冬天,试验小组在786厂区几十公里外的郊野小山上反复进行着测试。

终于,在1966年1月的一天夜里,关键问题解决了。生产出来的24部配套“543”导弹的天线性能超越苏联同型号天线。陈敬熊攻关小组的这一创新技术,后来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陈敬熊列为第一人。

“不妨做个伯乐”

陈敬熊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一大支撑。他把自己总结的理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他鼓励有技术基础的徒弟勇于实践,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则手把手地教。

在青年人才成长上,陈敬熊甘为人梯。1978年,北京市电子学会邀请陈敬熊担任信息论学会委员,他觉得青年同事王励更加合适,就积极向学会推荐。

他强调:“未来的发展靠年轻人,为年轻人创造条件,不妨做个伯乐。”

退休后,他仍担任23所研究生导师,并在北大、清华、北航等高等院校担任兼职教授。在为北航讲授电磁波理论时,因为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陈敬熊自己动手编写了《电磁波理论》。

退居二线后,陈敬熊对于航天事业时刻牵挂。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他又担任了集团公司和23所的科技委技术顾问,参与型号方案评审、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生都为国家的科学事业竭尽所能、发挥作用,陈敬熊与航天的“不了情”还在继续。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sdjl/zsfz/2020-10-22/6565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10-23 关键字:知识分子  时代脊梁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