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北大的山里娃,曾在西藏工作23个年头,现在成为了国务院副总理
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
一、山里娃子上北大
▲ 翻拍于1983年7月9日《光明日报》头版
首先我们从1979年的高考说起。关于当年的高考,《湖北日报》和《宜昌报》的有关报道不多。1979年7月11日的《宜昌报》报道说,7月7、8、9三日,宜昌地区和宜昌市有3万2千多考生参加了这一年的全国高考。
当然这3万2千多的考生里,就有一名考生,他叫胡春华。
当年他仅仅16岁,是宜昌地区五峰县二中的一名学生。
按照报道说,当年全国重点大学是在当年的八月下旬陆续发出录取通知书。那就是说,胡春华应该是在1979年的8月下旬拿到的北大录取通知书。
不过《宜昌报》是在1981年6月23日、也就是在胡春华已经上北大两年后对该事进行报道,标题是《山里娃子上北大》。
胡春华以360.6分成绩考取北大,当时报道是这样写道的:“五峰山区一个山里娃胡春华,1979年以360.6分的好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是大家只要提起这事,总是说“农民家里出‘状元’”。
于是“宜昌报记者在1981年6月上旬又一次来到渔阳关公社马岩墩一队,走访了胡春华的父母亲。”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当时胡春华的家乡是宜昌地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公社马岩墩一队 (现在的渔洋关镇马岩墩村)。
文章接着说:“胡春华的父亲母亲说,当年录取通知书下来,前来家里祝贺的人每天推进涌出的,屋子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县文教局的同志还说,春华上学途中的车船和住宿费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周边的乡亲们也给春华送来了钱、粮票和学习用品。
“石柱山公社的许老师特地走了几十里山路送来了十元钱和十斤粮票,并对春华爹说:‘党培养孩子上了北大,我们当老师的也高兴’。”
▲1983年7月胡春华在首都高校毕业生大会上的发言
二、上大学前的暑假,工地背河沙挣了100多元
2009年02期《廉政瞭望》有一篇关于胡春华的报道。这篇报道说,初中离家8里路、高中离家13里路。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胡春华初中高中他都走读,脚板上的茧有铜钱厚,穿烂的草鞋有一大堆。
而拿上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后的这个暑假,胡春华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每天都背上背篓,到水电站工地干活,背河沙。一个暑假挣了100多元。
《宜昌报》报道说:“当时十六岁的春华,个子不高,又没有出过远门。春华的大哥把他送到武汉后,遇到了一位上北京进修的肖老师。肖老师虽然与他们萍水相逢,却主动提出来带春华到北京去。“到北京后,肖老师先把春华安排住下,第二天帮春华取回行李,亲自送他到北大。入学后,学校给春华评了甲等助学金……”
▲1983年5月4日的《光明日报》 以及对胡春华的报道。
三、主动申请到西藏工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专门报道
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过去。1983年5月4日的《光明日报》报道说,胡春华是北大中文系学生,曾担任团总支副书记,并在1982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学习期间经常翻阅《西藏日报》、《西藏文艺》等报刊杂志,他认为自己从小在山区长大,身体素质好,家里有兄弟姐妹照顾父母。去年(1982年10月)他在填写毕业生分配调查表时,就表示毕业后愿意去西藏工作。
此后,他每周两次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藏文,并天天坚持锻炼身体,为将来赴藏工作做准备。寒假回家时,专门征求了家人意见并得到同意。今年三月,他向系领导正式提出去西藏的申请。
1983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以《北大毕业生胡春华自愿去西藏工作》为标题做如下报道:
“据新华社电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届毕业生胡春华到西藏去工作的要求最近已得到正式批准……
这篇报道尽管文字不多,但是作为《人民日报》单独对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去向做单独报道,应该是属于罕见。而且《人民日报》是根据新华社电来的。
▲左上图是当天《人民日报》的版面,右上图是有关报道的具体内容。
光明日报1983年7月9日头版以《我要求到西藏工作不是一时的冲动》为标题大篇幅报道了胡春华的事情:
《光明日报》对这篇报道还加了“编者按”: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应届毕业生胡春华,主动要求毕业后到西藏去工作的消息在本报发表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最近北京大学中文系团总支的《团旗》编辑部,组织一部分学生与胡春华座谈。
下面是这次座谈的摘要。这里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充满了一个赤子对祖国的真诚。它反映了党培养出来的新时代大学生对人生、对社会深刻的认识和成熟的思考,很值得一读。
问:你才20岁,还是个毛小子,你敢担保你的思考是成熟的,不是一时的冲动?
答:我自己认为我的思考是成熟的,不是一时的冲动。我很早就有这个想法。我在去年三月决定不参加研究生考试后,我就开始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了。我有目的地阅读了一些有关西藏的报刊、书籍,又找了一些从西藏来的同志交谈,向他们了解西藏的情况。在去年十月我向系里提出这一请求后,老师和同学们又给我提出了许多问题让我思考。我的决定是在对西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自己的客观情况作了一定的分析后作出的。当然,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对西藏的了解还很不够,对自己的认识也会出现偏差,在个别问题上考虑会有所欠缺,这是完全可能的。
问:一个青年人应该具有责任感,一个大学生应该服从国家的需要,你是不是认为去西藏才能体现出这些来?
答:我认为国家的需要并不仅仅在边疆,内地也需要人。需要留在内地,留在大城市、留在名牌学府,也同样是国家的需要。在这些地方同样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同样可以为四个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体现责任心。服从国家分配,并不一定非得去边疆、去西藏。去西藏那只是我个人的选择。
问:你去西藏似乎是给人一种个人奋斗的嫌疑。
答: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正是这种希望促使我们不断地进取。我认为这不是个人的奋斗。个人奋斗是指那些以我为中心,一切为了个人利益的奋斗。我不太注重个体的作用,而是重视集团的价值。因为个体离开了它所依存的社会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人的奋斗是否有价值,他的前提就是在于其有目的是否在为社会服务。
问:倘若专业不对口,把你分去做社会工作怎么办?
答:专业对口不能片面的理解,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文科和理科不大一样,文科不仅要培养专门学科的研究人员,而且还要培养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才。广义说来,我们被分去从事社会工作同样应该算是对口。在四年的学生中,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我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搞专业研究,从事社会工作,都有一定的基础。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说,我倒倾向于从事社会工作。
问:你是否打算在西藏干一辈子,对于那些要求回内地的人你怎么看,你最后是不是也会和他们一样?
答:在西藏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内地,这是国家政策允许的。西藏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有许多困难是我们内地无从设想的。一些同志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后要求回内地,是合理的,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他们在西藏工作期间,为西藏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是应该受到人们尊敬的,对他们进行非难是完全不应该的。特别是作为一个没有在西藏工作过的人来说,更没有资格非难他们。至于我自己,现在还难说,因为未来还是个未知数。
问:你对照顾父母的问题是怎么考虑的,你的父辈、兄弟姐妹是否真支持你?
答:我家在湖北五峰县山区,父母都是农民。兄弟姐妹六个,大哥在当地县文化馆工作。嫂子就在本生产大队。大姐出嫁在本生产小队,离我家只有两里多地。小姐是也在家里,虽成家,但仍住在一栋房子里。弟弟在宜昌师专读书,他属于定向招生,可以分回到本县。妹妹现在家务农。他们都在父母身边,照顾父母的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至于说到父母兄弟是否支持我,我想引两段家里人的话回答。
父母在给我的信中说:“你上西藏的申请我们知道了。你听党的话,到艰苦的地方去,这是好事,是很光荣的事,我们都支持你。”
大哥在给我的信中说:“我看到了《光明日报》关于你毕业后赴藏工作的报道。既然你下了大决心,那就勇往直前吧!”
《光明日报》1983年7月19日以《王震在首都高校毕业生大会上号召同学们——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再次对相关新闻报道。
报道说,由教育部和中共北京市委联合召开的首都高校一九八三届毕业生大会在政协礼堂举行。
出席这次大会的中央领导有习仲勋、王震、姚依林、邓力群、胡启立、乔石、郝建秀、伍修权等。教育部长何东昌主持大会。
最后是三位毕业生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他们是北京化工学院机械系毕业生李利平、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生陈虹、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胡春华。
▲《光明日报》当天的报道。《中国青年报》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至于在首都高校毕业生大会上,胡春华说了什么,当时的报纸没有报道。不过《湖北日报》2006年12月7日三版上关于当时胡春华在大会上发言的一段内容:
胡春华在大会上发言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占国土总面积的60%,且大部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的家乡,也是内陆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可能至今还封闭在大山里,从事刀耕火种的生产劳动。所以说只有汉民族实现了现代化,不等于中华民族实现了现代化,不等于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
四、从五峰到西藏走了23天
每年的7、8月份,是高校毕业生们离校的日子。
1983年8月20日,胡春华从五峰出发,从宜昌乘火车经洛阳到西宁,换乘汽车到格尔木,穿过柴达木盆地,翻过唐古拉山,行程4000公里,历时23天,9月13日到达拉萨。
在1983年9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的头版头条有一篇文章《在报到处门口》,文中说,这几天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人事处很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届毕业生都开始陆续报到,有来自北师大数学系的林富祥,有来自山西大学历史系的王涣春,有来自西南师院体育系的宋毅,有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的俞江……
当然其中就有来自北京大学的胡春华。不过胡春华应该是在10天以前就到了拉萨。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的家乡。
在胡春华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后,《湖北日报》2006年12月7日刊登了一篇长篇报道《人生乐趣在攀登——记五峰走出的山里娃胡春华》。
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得出,西藏工作期间,胡春华很少回家探亲,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家乡的爱。
对父老乡亲说:“我怎么也忘不了我的家乡,那里有我的亲人和兄弟姐妹,有辛勤培育我的老师,有我年少时的伙伴。”
1992年正月初,胡春华携爱人、女儿回到五峰。这是儿媳和孙女第一次到五峰。他对父母说,这次是组织上批准他几个月的假期。但是三月初二,自治区党委打来电话说“有重要工作,速回”。第二天凌晨5点携带妻女踏上返藏的路程。
走过一山又一山,翻过一岭又一岭。胡春华说:“我怎么也忘不了我的家乡,那里有我的亲人和兄弟姐妹,有辛勤培育我的老师,有我年少时的伙伴。”
对师弟师妹说: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
他曾在母校校刊《文心》上为师弟师妹写下这样的寄语:“我是五峰二中七八级的毕业生。
《文心》取名于《文心雕龙》,自然是陶冶学生的文学素养。爱好文学的人未必就能成为文学家,但许多人却正是从爱好文学走向成才之路的。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年轻人需要有些幻想、需要梦想。总有一天,你们中间会走出一群人来。我衷心祝愿有这样美好的结果”。
五、很好地与藏族官民打成一片
西藏,他历任区团委组织干事、拉萨饭店人事部副经理、党委副书记兼人事部经理等职。1987年8月,年仅24岁的胡春华出任西藏共青团委副书记。消息人士说,由于当时他实在太年青,并未相应地把他提拔为副厅级,仍是正处级。直到1990年2月,胡春华的级别才变为副厅级。但当时不足27岁的胡春华,仍是当时全中国最年轻的副厅级官员之一。在雪域高原,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干部,走上了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的领导岗位。
1992年3月,他被派到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任行署副专员,9个月后,便升任西藏共青团委书记,29岁的胡春华成为最年轻的正厅级官员。
两年半后,也就是1995年7月,胡春华再次到地方政府工作,任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年零两个月后,胡春华被派往中央党校培训部一年制中青班学习,毕业后不久,便升任山南地委常务副书记(正地级,主持地委工作),但1个月后便调回北京工作。
1997年12月,胡春华被安排进入共青团中央,出任书记处书记兼全国青联副主席。34岁的他又成为全中国最年轻的副部级官员之一。在这个职位上,他干了3年,其间再次到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世界经济专业学习。
三年之后,胡春华又返回西藏。2001年7月起,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兼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书记,2003年3月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2005年起任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区党委党校校长。
公开报道显示,胡春华在西藏工作的十多年里,西藏7个地级市去了6个,75个县市跑了50多个。对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他步行前往检查工作,一来一回走了15天。
有媒体报道,胡春华在西藏工作期间,稳重、持平、爱下基层、精明能干、办事能力极强,而且能说藏语、跳藏舞,很好地与藏族官民打成一片。
▲2006年12月7日 《湖北日报》对胡春华的报道
六、执掌共青团,“烧了一把火”
胡春华出掌共青团后,在履新3个月的时间,他已经先后考察了赣鄂皖闽4省。“只有走到老百姓的身边,我们才能与老百姓的心靠近。”这是胡春华在西藏工作时的座右铭,而现在胡春华则是努力走到青年身边。在江西,胡春华前往江西蓝天学院、南昌理工学院等民办高校对学生嘘寒问暖;今年春节期间,胡春华则与首都高校的留京学生一起包饺子过年。
2007年3月17日,在共青团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胡春华“烧了一把火”。他痛斥部分团官员心态浮躁、忙于应酬、夸夸其谈、行为张扬等作风,要求团官员低调做人,少说多干。其措辞之严厉,在共青团领导的讲话中,颇为罕见。
“现在社会上对团干部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浮躁:学习上懈怠,不认真学习理论,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新问题,跟风,人云亦云。工作漂浮、敷衍了事;活动花样翻新、形不成项目品牌;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不注意工作的实际效果;喜欢出彩上镜,急于出成绩、出政绩。归根结底是对团的岗位认识有偏差,没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胡春华认为,部分团干部太看重个人的所谓进步,总是在算计任职年限,总是在比较自己和别人成长的快慢。“更有甚者,来了就想提,提了就想走。”胡春华警告说:“如果听任这些不良之风蔓延,势必严重损害共青团的良好形象,最终会损害党的事业。”
七、在多个岗位上磨砺成长
胡春华除了在西藏和共青团工作外,他先后在河北、内蒙古、广东多个省份任职。
2009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媒体到河北代表团旁听全体会议。据记者报道,当天时任河北省省长的胡春华“持续着低调的风格,整个下午一言未发,只是倾听”。
两会闭幕后不久,胡春华即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随后也成为内蒙古团的人大代表。
2012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他率团参加会议。据媒体报道,在会议讨论中,无论其托腮倾听代表发言,还是提笔记录,都会引来快门的“咔嚓”声。
中新社的文章描述了一个小插曲:
讨论过半,胡春华起身欲去卫生间,不明就里的记者以为他要提前退场,立刻蜂拥围堵。工作人员不得不大喊:“是去卫生间,还回来,还回来。”如此,胡春华才得以如愿。
此次会上,一些媒体留意到十八大后胡春华将到广东履职的传闻,胡春华笑着说:“首先感谢媒体对我的关注,但大家都看到,我现在还是内蒙古的书记、内蒙古代表团团长,我在这里只回答你们关于内蒙古的问题。”
这一年,胡春华南下广东任职。广东的反腐和扫黄引发全国关注。也是在两会期间,身为广东省委书记的胡春华回应“东莞扫黄”问题时明确表态,广东绝不允许黄赌毒泛滥而坐视不管。
十九大后,胡春华不再兼任广东省委书记,进京工作。此次,他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
八、胡春华点赞朗坤
5月28日,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副总理胡春华亲临朗坤展位考察,调研朗坤自主研发的苏畅工业互网平台建设成果。
胡春华驻足良久,与朗坤董事长武爱斌亲密交谈,详细询问了朗坤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参与“一带一路”数字化建设等情况。武爱斌现场演示了朗坤大型海外工程投建营一体化云平台、跨行业跨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创新产品。
胡春华副总理高度评价朗坤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以及服务“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所取得的成绩,他称赞说:“做的非常好,朗坤,朗朗乾坤”。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sdjl/rmgp/2022-08-19/7708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