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引领新时代指导新实践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引领新时代指导新实践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

“要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深刻学习领会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这四个“新”,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确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深远历史意义

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它的重大意义,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一样,影响巨大而深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历史时期。

作出这个重大判断最直接、最现实的依据,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特征、伟大意义,集中体现在十九大报告阐述的“五个时代”和“三个意味着”,深刻、广泛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与世界。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看,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走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引领旗帜;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看,开辟了一条现代化新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为正确制定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为促改革、谋发展指明了方向

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关系党的工作重心、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的确定,关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落实。毛泽东同志曾说,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果敢、正确、及时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即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特征,对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全局性的影响。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6年,以往关于社会主要社会矛盾的判断和遵循,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了统领作用,历史作用是巨大的,但它已不能准确反映改革开放近40年后我国的国情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不能准确反映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水平。40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使社会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改变,都具有了新的内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判断及表述,主要是反映改革开放之初人民群众面对物质产品短缺、精神生活匮乏而提出来的要求,而在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判断及表述,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的状况,而经过近40年发展,我国社会生产水平取得了历史性巨大发展和飞跃,在很多领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对世界的经济贡献都位居前列。可以说,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已基本摆脱了落后状况,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当然,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要看到还有两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绘出时间表、路线图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注重根据时代形势和条件变化、具体国情变化和发展水平变化,因时而变、顺时而谋,在不同时期制定出适应时代、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二大提出分两个十年“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三大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在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将实现的时候,党的十五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规划,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目标,提出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新的“两步走”是: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目标之“新”,一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15年,从原来的21世纪中叶提前到2035年。这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发展道路的高度自信,也是对我们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的正确判断和充分考量。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更加丰富,增加了“美丽”,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美丽中国”实践经验的提炼升华,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融合同步,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的有机统一。三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不仅有数量指标,而且更注重质的提升;不仅是让广大群众有物质收入的增加,而且是让人民有更多的实实在在获得感。这充分表明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十九大报告既全面总结和充分吸收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新经验,又根据新时代新使命提出新举措新要求,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决心,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基本方针、方向、目标、布局、主线、统领、着力点、主要任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基本原则和方向;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是具体路径;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新的党建格局和主要任务;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建设总目标。根据总要求,还提出了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八项主要任务。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遵循。

新要求之所以“新”,体现在许多方面和环节,主要有:一是提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这表明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二是在“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中,突出强调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三是提出了“六大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格局,更突出强调制度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贯穿到其他五个建设之中;四是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第一条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相辅相成;五是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体现了其根本性、方向性的作用,也强调了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六是强调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与应对长期执政考验相适应,这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全党全国人民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下,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作者:姜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zz/2017-11-07/4710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11-08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