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明:为什么说十九大用新理论“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
为什么说十九大用新理论“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
尹国明
十九大今天闭幕了,一个新时代开始起航,十九大之后,应该有各种解读,今天对这个报告写一点个人对于十九大报告的纯文本解读。
评价十九大的意义和历史地位,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表述:十九大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体系,“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之所以这么说,是跟十九大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有关。
十九大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那么该怎么理解这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到底“新”在哪里?当然,根据十九大报告,这个“新”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本文就抓住最重要的内容,分析一下新时代。
按照十八大的报告,从目标和任务的角度,新时代有以下几个涵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在十九大上面关于新时代的表述中,第一句点明了新时代的最基本特征: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而不是其他的新时代,新时代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但是新时代也不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往阶段,因为历史条件发生变化了。
为什么要做出今后一段时间,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判断呢?我认为主要是基于两个依据:一是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2017年为十九大定调的“7·26”重要讲话中,习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个讲话精神,也被贯彻于十九大报告之中。既然党的代表大会对这个基本国情的判断没有变,认为到建国一百周年,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
既然是新阶段,那么就会表现出不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往阶段的新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新特征是因为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对这些变化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就是体现在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上。要理解新时代“新”在何处?需要重点从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加以把握。
十一届六中全会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成为一直到十八大,党的重要文件都坚持的判断。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可以说,一直到十九大召开之前,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多年时间,因为中央对于基本国情的判断没有变,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没有变,所以这整个时期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发展是第一要务,效率优先,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
十九大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而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了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内在特征,就是社会这一个不变加一个变化。
新时代的外在特征,我认为主要从总任务等角度加以理解。因为其他的分析、布局和部署,都是被总任务统摄的。
从主要任务角度,除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之外,还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上面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这个四个新时代的任务当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问题、基本路线问题,后面三个是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其中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被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总任务,这是把实现共同富裕合并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任务当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包括着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十九大的一大理论特点,除了通过总任务的明确,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结合在了一起,还有一个就是在实际部署中,把实现总任务和实现共同富裕也联系在了一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被一些人理解为只是一个民族主义的目标,认为跟社会主义没有什么关系,还有人因此认为,中国共产党变成了一个民族主义政党。这次大会报告,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列,就把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民族复兴的目标结合在了一起。既是一个民族主义的目标,又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目标。说明并没有因为强调民族复兴而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放弃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是要把实现民族强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融为一体,是新时代总目标和总任务的A面和B面。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就同时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也就向着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起,都是党的阶段性目标,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换句话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最低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是最高纲领。
既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然是朝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中的一段,就离不开共同富裕的问题。十九大报告在理论上也解决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幸福生活的关系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振奋人心的国家和社会整体发展目标,但是跟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个也需要回答。十九大报告的回答是,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安排上,也做到了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步,这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跟个人追求幸福生活串了起来。不但对前者给出了明确的路径设计,也明确了后者的实现路径。根据十九大的报告内容,实现新时代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个阶段要做到“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阶段要做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为什么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这么重要?首先,是因为这是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而做出的必然政策选择。既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被写进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展不平衡,包括报告中提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但最根本的不平衡还是社会成员之间因为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的不平衡。这个问题关系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问题,也是判断改革成败的最重要标准之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经说过:“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见邓小平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三十年中,基于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认为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当务之急,把注重效率放在第一位,事实上采取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方针,这种方针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社会收入差距过大,会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甚至政治问题。所以,十九大审时度势,改变对社会矛盾的判断,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提上最重要议程,放在最突出地位,其中改变收入差距的问题,就自然需要成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中之重了。这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大问题,新时代的三十年能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能不能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到共同富裕,非常重要。
十九大的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突出了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衡量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尺度。
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从哪里来?就是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来。美好生活有很多要求和标准,但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共同富裕。
所以区分前一个阶段与新时代的特征,除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总目标和总任务发生变化之外,就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变成实现共同富裕。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变成公平优先,兼顾公平。这样就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不是对立的,有公平的效率,才是真正的有效率。
在十九大的主要矛盾表述中,我认为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发展不均衡在表述上放在发展不充分的前面,也体现了这两个问题在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性超过发展不充分,当然,这不等于说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就不需要重视了,能够写进主要矛盾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极其重要,都是党和国家工作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中心问题。结合十九大的主要社会矛盾表述,十九大之后,中国要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但是这个发展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发展,用实现公平作为推动发展的动力。
现在就回到文章开头说的问题,谈到十九大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位,就是把习总书记“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的整体思考,总结概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十九大开启的新时代,本身也有继承基础上的转折意义,“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的意义正在于此。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三个三十年的接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第一个三十年到第二个三十年,有继承也有转折。从第二个三十年到第三个三十年,也有继承和转折。当然,相比较第一个转折更强调转折,第二个转折,现在更强调对第二个三十年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如果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会构成三个三十年否定之否定的路径实现。
下面再说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在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中,实现共同富裕,因为涉及到利益的再调整,是最有难度的一个,实现共同富裕无异于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改造。要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确保两个“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以前讲效率多一点,以后讲公平多一点。以前强调特色多一点,以后应该强调社会主义多一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那么就需要更多的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要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
如果实现了第三个三十年的目标,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复兴和共同富裕的三大任务,那么中国就可以实现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转变。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zz/2017-10-25/4688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