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思想的主旨主线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思想的主旨主线

——论习近平思想的几个显著特点

王立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气魄和哲学家的智慧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以宽广的胸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创新者、引领者。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伟大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性结合的重大成果。可以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的方方面面。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思想中,都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关注民生、为民谋福祉,就是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始终做到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又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坚持问题导向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必然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党的群众路线一脉相承,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再认识再强化,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本色。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全新表达。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共享发展理念内涵时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从近年来党中央开展的系列活动看,主题就是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中央八项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2013年下半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主要目的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说到底就是要为民真办事、办实事、办好事。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漠视群众疾苦、不作为等问题。通过学习教育,着力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根本立场问题,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等重大原则问题,切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出发,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工作导向、创作导向,又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思想。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都是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理念来设计、来推进、来发展的。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环境生产力思想,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说到底还是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总书记更是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总书记还专门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党政同责、标本兼治,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和制度,落实“四个最严”(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实践,都需要狠抓落实,才能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今天,在这一历史新阶段、发展新时期、开放新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综合创新”,展现了理论的系统性、逻辑的缜密性、战略的前瞻性,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具有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笔者体会,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角来认识,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思想的主旨主线;从哲学方法论来认识,习近平思想突出体现为下述六个方面,可概括为24个字,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致知力行、统筹兼顾、战略创新、辩证施策。

一、解放思想是基石

解放思想是指打破旧有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对解放思想的内涵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他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时期就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提出了许多开创性举措,奠定了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他在福建工作时提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在浙江时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他在上海明确提出“解放思想不是鼓励打擦边球”,等等。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指出要“坚持解放思想”“继续解放思想”“勇于解放思想”“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等。解放思想是习近平思想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一)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吸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对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认识、新实践,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为先导的。

(二)解放思想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说明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当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才能彻底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

(三)解放思想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解放思想必须体现在真抓实干中,体现在破解具体难题中,体现在转变发展方式中,体现在落实每项具体工作中。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抓住机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应对挑战同样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四)解放思想要有更高的站位。解放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既体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也体现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过程中,同时还体现在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各个方面。因此,解放思想既要求对问题深入分析,又要求以宽广、包容的精神来对待矛盾、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必须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归结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任务。站在这样的高度和位置,才能够看清方向,才能够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实干兴邦。

(五)解放思想永远在路上。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世界上的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唾手即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六)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思想解放。善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问题导向是解放思想的源头和动力。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不比发展起来之前少,相反,问题显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棘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七)凝聚新时代的思想共识。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的强音,理应成为新时代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改革的“四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就要坚决破、坚决改。这个判断标准,是建立在邓小平提出的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基础之上的,既体现了时代新发展,也体现了历史继承性。凝聚思想共识,还包括形成以上率下、引领示范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次强调“正人先正己”“先禁己身而后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此后的“三严三实”也是在处级及以上干部中开展。2016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已开始向普通党员延展,这都体现了示范效应。

二、实事求是是灵魂

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实事求是理论谈得多、谈得广、谈得深。他多次指出,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一)实事求是要求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只有透过现象才能看到本质,才能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

(二)实事求是要求清醒认识并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制定方针政策,都要牢牢立足于这个最大实际,都要充分体现这个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

(三)实事求是要求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即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普遍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与风险,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做出新的科学解答。

(四)实事求是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群众路线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相辅相成、在本质要求上完全统一的。因此,坚持实事求是,就必然坚持群众路线,做任何工作都要时刻记住代表谁、服务谁、为了谁。只有始终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才能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真正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

(五)实事求是要求勇于直面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想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那是不可能的”,必须直面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尤其以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深得党心民心,且善于运用规律来处理问题,应对解决好各种复杂局面和问题。正因为坚持实事求是,在面对矛盾和问题时才更有底气才更硬气。

(六)实事求是要有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实事求是本身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的。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看到并把握改革的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拓宽眼界,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同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要包容,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这才是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我们强调民族性并不是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会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经验总结好,就会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有博大的胸怀,就要祛除私心杂念,祛除那些为私心所扰、人情所困、关系所累、利益所惑的杂念,干工作才能真正直起腰杆、理直气壮,才能真正敢于担当。

三、致知力行是核心

致知即达到完善的理解,力行即努力实践、竭力而行。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引用了《宋史?朱熹传》中的一句话“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要求科学研究既追求知识和真理,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在致知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特别是要理解其中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要浅尝辄止。笔者体会,对原著的学习、领悟,是致知的前提和必由之路;“不日新者必日退”是致知的动力,“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体现了致知的价值。在力行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体验,为人民服务只作为口号不行,只在文件里批来批去也不行,一定要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去体会它的真谛”,“这些理念(指亲、诚、惠、容等理念——引者注),首先我们自己要身体力行,使之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他希望“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内化于心体现了致知,外化于行体现了力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都是致知力行精神的体现。

(一)致知力行要掌握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他曾专门主持两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学习内容,并反复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正是基于对经典著作的娴熟运用,他总是能够恰如其分地讲出充满哲理的闪光之语。

(二)致知力行要有恒心韧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就是要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俗话说,“功崇惟志”。致知力行就是要有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以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涵着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长期实践、接力探索才确立的,既要倍加珍惜,又要始终坚持,更要不断发展。

(三)致知力行要有执着的信念。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不懈努力、坚定前行;同样,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硬就硬在我们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才能真正体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执着和坚守,体现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四)致知力行的过程就是深化认识的过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只有通过深入摸索、反复认识,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致知力行的过程就是认识深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取滋养的过程。致知力行要有理性的自觉,要有具体的行动,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还要有看齐意识,特别是要做到经常看齐、主动看齐、真正看齐。

(五)致知力行既要得力又要得法。发现问题是致知力行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科学、客观地看问题,既看到取得的显著进步和成绩,同时也看到存在的问题或短板。由于存在短板,我们就要在填补空白、补齐短板、弱项上下功夫。致知力行既要得力又要得法,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是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稳妥审慎地推进的必然要求。

(六)知不足是前进的动力。俗话说,“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而弥补自身不足的方法就是加强学习,只有通过致知,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致知在于力行。理论如果不运用于实践,就难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既体现了致知的深刻性,又彰显了力行的实效性,既是自加压力,更是一种自信、一种责任、一种担当的精神和勇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力而不伐功”“行动最有说服力”等,因为“力行”不断丰富“致知”的内涵。“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体现了致知,又彰显了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既需致知,更需力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具体的,也是艰巨的,是对我国发展道路的透彻解读,也是对我们党奋斗目标的新的诠释。

四、统筹兼顾是方法

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关照各方。统筹,即全盘统一筹划;兼顾,即同时照顾各方面。统筹兼顾既是工作方法,也是思想方法,体现在习近平思想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他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之中。他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就明确指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因此,抓统筹,既抓住重点也抓好面上,既抓好当前也抓好长远,处理好重大关系,统筹考虑战略、战役、战斗层面的问题,做好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工作。

(一)统筹利益关切是推进“一带一路”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笔者认为,这是坚持辩证的义利观的表现,只有统筹我国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异性的利益关切,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才能充分调动沿线国家的积极性。

(二)统筹兼顾多边、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实际上,这就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

(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统筹兼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要统筹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统筹兼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理念。“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并不是讲各方面的简单并列、平行关系,而是建构一个各方面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在这一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不可或缺的三大战略举措,目标引领举措,而三大举措则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了根本动力与法治保障和政治保障。在“四个全面”中,每一“全面”又构成一个子系统,每一方面都有一个“全面”的要求,而四个“全面”之间也是彼此联系、互相作用、彼此支撑的。

(五)统筹“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做出深入阐释,特别是结合历史和现实的一些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和宏观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做出了透彻阐释。如,在强调要把创新摆在第一位、要认清新形势下协调发展的一些新特点、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要积极稳妥地实现对外及对内开放、要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着重强调,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或互相代替。

(六)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了统筹兼顾。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是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概念,并首次系统提出了“11种安全”举措。此后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出阐释、强调、部署。

(七)统筹兼顾要形成合力。统筹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也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极具战略眼光和视野。

五、战略创新是源泉

战略是以未来为主导、与环境相联系、以现实为基础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策划、规划。战略研究的是顶层设计,是发展的未来。在战略中,创新是一种根本动力。同时,战略创新是一个过程,可以说,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并不断实现战略创新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战略创新体现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是习近平思想的源头活水。

(一)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支撑角度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并提出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可以说,这是促进战略创新的大手笔、大气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这一重要论述,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面向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做出的重大判断。

(二)战略创新是牵动全局的“牛鼻子”。战略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体现在时时处处。面对艰巨繁重的“十三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抓住“牛鼻子”从哲学层面的重点论来理解,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方面,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由此主动出击,敢于创新,而不是消极被动被牵着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牵住了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的“牛鼻子”,把握了战略创新的主动权。

(三)战略创新能够塑造更多发展先发优势。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四)战略创新要注重抓好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做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正是战略创新的具体体现。

(五)战略创新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中。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推进过程就是战略创新的过程。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需要战略视野、战略创新。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都蕴藏了战略创新的价值。

(六)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战略创新。面对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我们必须加快改革创新。如果不能抓住时机进行战略性调整,不能破旧立新,就很难渡过这个关口,就会影响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战略创新,才能突破关节点,实现飞跃。

六、辩证施策是关键

辩证地看问题,就是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来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趋势,避免认识上的片面和偏激。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坚持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国内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势必寸步难行。

(一)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刻思考与运用。辩证地看问题是分析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同时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更是立足于中华大地之实际,进一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辩证法。他在阐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时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如,对待传统文化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从而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才能叫用人得当;“‘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这是对经济新常态的客观判断。

(二)辩证施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群经之首的《易经》蕴涵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道德经》简洁、深刻地阐明了对立面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思想。这些以朴素形式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辩证认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痰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区分差异是辩证施策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央提出的目标要求是对全国的要求,各地不可能整齐划一。各地不可能保持一样的速度,有些高一点,有些低一点才符合实际。鉴于一些干部“为官不为”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要不等不拖、辩证施策,争取尽快扭转局面。如何辩证施策呢,就是要按病下药,同时又辩证地提出了“三个区分开来”,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三)在实践中把握并运用辩证法。一方面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要看到发展的机遇,也要看到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化危为机。另一方面,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问题错综复杂、矛盾空前尖锐,关键是要找准重点、抓住关键,在关键点和症结点上出实招、出妙招。

(四)辩证施策是治国理政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将辩证施策娴熟运用到各项具体实践中,体现在哲学的智慧。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基于我国是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主要是低端产品和技术,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并不多等历史和现实原因提出的。“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要让发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没有哲学的高度就很难形成系统而深刻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发展新的历史阶段,高瞻远瞩、兼济天下,从哲学层面上深度阐释定国安邦的战略,以及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现实,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用大众化语言传递出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有力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zz/2016-09-28/4024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6-09-28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