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姜迎春: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成因、表现及其危害

        历史不光是一种“过去的客观存在”,它 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血脉。血脉断,则国家亡,这本是很简单的道理。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十分珍视自己的历史, 因为历史是现实存在的根基。清代思想家龚自珍 在《古史钩沉论二》中写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 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可见,历史不光是一种“过去的客观存在”,它 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血脉。血脉断,则国家亡,这本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改革 开放以来,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从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道路, 认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走错了;从反思毛泽东的晚年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从反 思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走到全盘否定党的领导。这些错误观点影响颇大、危害很深,形成了一股危害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持历史虚无主义的人,其本 意并不在历史本身,而在于现实,通 过反思历史,通过抹黑历史,通过割裂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打掉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形成原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般形成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选择问题;同时,中国同西方国家相比往往 处于相对落后和弱势状态。近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出现在两个历史转型时期,一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一些知识分子怀着为内忧外患的中国寻找 “出路”的信念,竭力主张中国应走西方的道路,形成了第一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二是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来,一些人借纠“左”,否定中国革命史,否定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形成了第二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虽然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但这两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都有共同的理论主张,即它们都以全盘西化为 核心诉求。二 者的重要区别在于,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前进的情况下, 第一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优越性不断彰显的情况下,第二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未消退,相反,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它还可能造 成更大的思想混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应保持高度警惕,认清其本质和危害,采取有效措施回击 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挑战。首先,我们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形成原因,这是进一步把握这一思潮的基本前提。
(一) 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

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提供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以唯心史观为哲学基础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我国人文 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种西方学术思潮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普遍否认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否认人类社会普 遍规律的存在。西 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中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我国的当代史学研究产生了恶劣影响。80年代西方社会科学界出现了否定革命、鼓吹改良的思潮,这 一思潮否定革命的必然性和革命成果 的积极意义,重点否定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对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国内一些学者效仿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对中国近现 代史进行“颠覆性”研究,用改良否定革命,竭力渲染革命的破坏性,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都成为否定的 对象。
(二) 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发展为历史虚无主义泛起和蔓延创造了思想环境

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外自由主义势力利用我国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机会,不断拓展思想空间,逐渐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 会思潮。新自由主义以“西化”中国为目标, 在经济上主张全盘私有化,在政治上主张多党制和宪政民主,在价值观上宣扬西方“普世价值”。出于 否定当代中国现实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一些自由主义学者竭力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寻找依据和支撑,主张重新解说中国近现代史、清算革命传统,不仅 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创造了思想氛围,也确定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三)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国际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 动处于低潮。在这一背景下,国际上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攻击、诋毁盛行一时。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迅速发展,显示了资本 力量的强大和西方大国的强势。整 个世界形成了“资”大“社”小、西强东弱的格局。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一些缺乏正确的历史观,不能科学反思历史的人,逐步形成否定中国革命史、否定马 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主张。这些历史虚无主义 观点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股思潮对青少年学生影响也不小。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找到了新的存在场所和传播渠 道。直到今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仍呈蔓延之势。从这里可以看出,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同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实 践上的失误和挫折给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借口。
(四)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通过多种手段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提供了外部支持

苏东剧变之后,西方国家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他们在经济和军事上打压中国,在政治上分化中国,其基本手段之一就是分化中国民众的思想,破坏中国 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比如,美国将主张“告别革命”的学者请到美国,让他们在美国安心著书立说、扩大影响;美国毫不掩饰地支 持“藏独”“疆独”,支持歪曲中国民族历史的错误言论;美国一些机构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法, 培养中国学者的自由主义“理论素质”,支持中国学者“向过去告别”。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一些自由主义学者被打扮成国际知名学者,一些学者主动认同和信仰 唯心史观,积极传播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可以说,西方国家的支持是历史虚无主义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国内外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20多年的时间里持续扩张,已经突破校 园、走进社会,在普通大众中影响广泛、危害至深。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否定中国革命史为核心主张,通过多种手法否定和歪曲历史,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为“罪史”,为全盘西化寻找历史依据。具体来说,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理论观点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否定和歪曲中国革命的历史

有的人鼓吹所谓“告别革命”论,认为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有巨大的破坏力量,不能依靠革命推动历史进步。“告别革命”论提出 “救亡压倒启蒙”的理论观点,认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破坏了“正常的” 历史进程,“以俄为师”使中国偏离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有学者提出,清朝的确是腐朽王朝,但是这一形式的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 来,通过当时立宪派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一些人竭力歪曲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说它是由一系列错误构成的 历史。有的人歪曲和否定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权谋论”取代客观的历史事实,竭力贬损和矮化毛泽东。

《告别革命》的作者提出这样的主张,不否定辛亥革命的道德正义性,但不认为辛亥革命是当时唯一可以选择的历史必由之路;对于孙中山先生,我们高 度评价他的“革命人格”,但也不认为他选择暴力革命方式具有历史的普遍性与绝对性,康、梁和立宪派的维新之路也并非就是历史的“死胡同”。 从这些主张可以看出,“告别革命”论看不到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用主观臆断分析历史,用主观愿望评价革命。为否定历史,有的人置真实的历史于不顾,刻意 歪曲革命战争史。1999年4月,某出版社出版了《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世纪末的尴尬》一书,该书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容大加贬损和否定。著名作 家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影响很大、传诵广泛的优秀通讯,该通讯写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阶段,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 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通讯作品不同于小说,其内容的核心和基础是真实的生活。《谁是最可爱的人》真实记录了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 英勇战斗的场景。但是,《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世纪末的尴尬》一书污蔑该通讯的内容是“谎言”, 说“联合国军”师出有名,根本不存在“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它攻击魏巍的通讯是以“对美国军人和南朝鲜军人的仇恨称谓和大量基于意识形态偏狭立场的情绪化 语句,营造了把历史真相搅浑、把人的 头脑搅糊涂的气氛……字里行间还透着偏狭的党派精神,透着宣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仇恨的语言”。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根本不顾历史真实,就是要 “把历史真相搅浑、把人的头脑搅糊 涂”,以兜售其抽象的人性论和虚幻的“世界主义”。近年来,一些人刻意曲折抗日战争史、解放战 争史和抗美援朝战争史,否定战争中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性及其巨大的历史作用,其实质是借否定英 雄否定革命战争的历史合理性。
(二) 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为已被历史淘汰的旧势力评功摆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斗争是新旧事物的较量,国民党的失败和共产党的胜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这些基本的历史结论也是客观历史本身,是不应和不能否定的。有人以抽象人性论为依据,对历史进行随意的涂抹、剪裁和虚构,为 历史上已经有定论的叛徒、反动历史人物评功摆好;有人宣称分裂动荡、民不聊 生的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发展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黄金发展期”的破坏。这种颠倒的历史,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根本否定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合理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不容否定,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 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 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 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 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从此独立自主了,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 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铁的事实绝不容污损。
(三) “戏说”“恶搞”历史

英雄是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英雄的英勇、奉献和牺牲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近年来,我们熟知的英雄人物常常被“戏说”和 “恶搞”,这种“戏说”和“恶搞”实质上就是丑化、矮化中国历史上的英雄,颠覆人们正确的历史认知。比如,“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董存瑞为什么 牺牲?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从炒作雷锋的初恋女友到恶搞短片《闪闪 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再到《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许多英雄形象一再被调侃、丑化。有些文艺作品改编革命小说,对革命人物去英雄化,将革命英雄 人物庸俗化,甚至色情化。比如《沙家浜》 被改编成“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关系”,阿庆嫂被塑造成“潘金莲”式的人物,郭建光被描写成胆小鬼,而胡传魁则成了民族英雄。
(四) 主张帝国主义侵略有功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给近现代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帝国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但是,有些人竟然主张“侵略有功论”,认 为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现代文明,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感恩戴德,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被殖民的时间太少了,这种颠倒的历史观已经完全丧失了 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从1840年英国人侵略中国以来,接着就有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法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英国、法国、日本、沙 皇俄国、德国、美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日本和沙皇俄国在中国领土内进行的战争,1931年开始的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战 争,1937年开始并持续了八年之久的日本进攻中国全境的战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对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和损失。中国人民为反对帝国主 义侵略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艰苦奋斗,付出了巨大牺牲。而侵略有功论将这些奋斗和牺牲一笔勾销,这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史的全盘否定。邓小平曾 经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1]。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它妨碍人们对历史的科学认知,割裂革命与建设、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破坏历史共识与政治共识的形成,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因此,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要有清醒的认知与警觉。
(一)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消解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根基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根基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告别革命论”“侵略有功论”等错误历史理论完全 颠覆过去的历史,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企图使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失去历史根基。事实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确实使一些 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总是抱有怀疑态度。“告别革命论”“侵略有功论”根本违背历史事实,根本违背近代以来一代 代中华儿女追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共同意志。我们只要重温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话,就知道“告别革命论”“侵略有功论”是多么荒谬。方志敏在 《可爱的中国》中说,半殖民地的中国,处处都是吃亏受苦,有口无处诉;但是,我却因每一次受到的刺激,就更加坚定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决心。方志敏虽然戴 着镣铐,但谁都不能阻挡他追求理想的自由:“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 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 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的发挥出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 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带给 我们可憎的赠品,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的赶走而离去中国了。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 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这 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2]这就是方志敏的中国梦,也 是近代以来受尽欺凌和压迫的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倘若按照“告别革命论”“侵略有功论”的主张,根本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可能。
(二)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成为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思想工具

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他们以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渗透为主要形式,企图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内部蜕变,从而达到颠 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二战以来,美国历届政要人物,都一直奉行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虽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对“和平 演变”的提法有所不同,但不论是杜勒斯的“解放政策”,尼克松的“不战而胜”战略,还是里根的“遏制战略”和后来的“超越遏制”等新战略,其实质都是一样 的。特别是苏东剧变之后,他们的主要矛头就转向了社会主义中国。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进行“和平演变”的一个“基本的信念”是:“如果他们继续有孩子的话, 而他们又有孩子的孩子,他们的后代将获得自由。”(杜 勒斯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西方帝国主义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的第三、四代人的身 上。他们之所以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的第三、四代人的身上,就是因为他们指望中国的新生代忘记历史,忘记革命,忘记传统。因为对革命历史淡 漠,对革命传统、理想信念淡忘,就有可能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他们一方面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手段,利用社会主 义国家的暂时困难和实行改革的机会,进行渗透,施加影响,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培养对于西方的盲目崇拜;另一方 面,通过丑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特别是通过丑化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来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错误和存在的某些弊端,加以无限夸 大,以实现他们妖魔化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他们通过这些活动,企图搞乱人 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从而达到他们瓦解社会主义的目的。
(三) 历史虚无主义企图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如前所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攻击的主要方向,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历史 虚无主义想否定的这些东西,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根基即历史合理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诉求就是否定党的领导,用西方的政党制度取代 中国的政党制度。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肆意否定这样的事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现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代中国现实发展 的客观 需要。在中国搞西方的多党制,既不符合我国国情, 也违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指出:“社会 上很多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也有些意见和建议偏于极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 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 革。……对此,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3]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团结一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只有始终坚持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才能更广泛 更牢固地团结各民主党派、各社会阶层,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 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始终注意引导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学史用史,始终注意在全社会加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学史用史、以史为鉴”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也是每一个公民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 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弘扬这个优良传统,把学史用史提到全局高度。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一切向前走,都 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4]

习近平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就把学习党史进一步提高到事关事业发 展全局的重要地位。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前后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思考我们应该怎样认真总结、科学对待、重视学习和善于运用党的历 史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推动全党从对党的 历史的坚定自信中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方志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zz/2015-09-17/3404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左翎飞 更新时间:2015-09-19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