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在全球背景下观察十八届三中全会
对于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改革措施,要在连续和全球背景下考察。所谓连续,就是说对改革措施的预期不应当是颠覆性的改变,而应是对此前十八大宣示的原则的落实和具体化;所谓在全球背景下考察,就是说对改革效果的研判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其国内影响,而要考虑改革对我国国际经济政治地位的影响。
从十八大、两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国内政治生活重大活动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在国内外引起的关注日益广泛深入,这种发展趋势是中国综合国力上升的表现之一,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引导这种趋势为中国国家利益服务。
与其它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政治体制的一大优势就是政策连续性强。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措施可能力度很大、范围很广,但绝不会是颠覆性的。不过,基本政治制度和政策的连续性不等于排斥必要的改革调整,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发展和变动才是永恒的、绝对的,那么,变动、改革的方向是哪里?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又是什么?
让我们重温一下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八个坚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
这八项“坚持”意味着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而对共同富裕原则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强调,以及提出GDP和人均收入双翻番目标,意味着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将在坚持继续做大经济增长“蛋糕”的同时,提高对“分蛋糕”的重视程度。
毕竟,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赖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而增长模式转型和社会稳定又越来越有赖于公正的收入分配。也只有在增长的同时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增量而不是调整存量,才能在不引发社会震荡的情况下完成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任务。
从较长的时间跨度上考察,我们会发现三中全会的主要改革措施将是此前改革措施的深化和调整。比如说大家普遍关心的收入分配问题,实际上在胡锦涛执政时期已经开始重视,并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果说此前十年就此问题采取的措施重心是促进低收入群体脱贫发展,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那么,这个十年措施的重心会调整转向做大中等收入群体。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也将是改革的重点。我们需要转型,对此异议不多,争议的是转型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我们转型改革的措施应当有助于保持和巩固我国的竞争力,可持续地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的地位,而不是将原来的做法全盘打翻,那样很可能会是自废武功。
近年来,有不少人指责中国投资率过高而消费率过低,笔者对此持有强烈的保留意见。即使不考虑在统计方面的一些争议,我们也需要看到,在1990年代和21世纪头十年的世界经济高增长时期,只有投资率高的国家才能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比此前20年降低,即使我们不刻意压低投资率,我们的投资率也会自然而然下降。若在此基础上再刻意压低投资率,就有可能导致我国国民储蓄率和投资率发生数十年不可挽回的下降,从而从根本上削弱、动摇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消解我们进一步赶超西方的能力,并为力图赶超我国的国家创造机遇。实际上,某些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的国家这十年来投资率已经大幅度提高。
(梅新育,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zz/2013-11-11/2362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