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聊聊习近平的俄罗斯文学情缘
“怎么办?”——聊聊习近平的俄罗斯文学情缘
习习生风
怎么办?
各位,这不是网上流行的“摊手三连”,而是一本小说的名字。它的作者是一位“车尔尼”。
不过,他不是孩子们被家长敲打着整天弹的那个钢琴练习曲集《车尔尼599》的奥地利作曲家、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而是一位19世纪俄罗斯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文艺批评家,全名叫做“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
这部100多年前的畅销书及它的作者,可能今天很多年轻人都很陌生了,不过习近平总书记在他年轻的时候对此书读得很熟,可以带你们了解一下。
在梁家河窑洞里读“车尔尼”
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和文艺工作者们畅谈文学,聊得很是开心,也彻底暴露了他“文艺青年”的特征。
他如数家珍地列举了自己曾读过的大量中外文学经典作品,包括不少著名俄苏文学作品,其中就详细介绍了自己读《怎么办?》的一些趣事。
他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他的作品给我们不少启迪。他的《怎么办?》我是在梁家河窑洞里读的,当时在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动。
书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为了磨炼意志,甚至睡在钉板床上,扎得浑身是血。那时候,我们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炼,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
一到下雨下雪天,我们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都是受这本书的影响。”】
这里先科普一下这部小说。它还有个副题叫“关于新人的故事”,主题讲的是几位青年男女知识分子的“革命”与“爱情”,这两条线交融穿插在一起发展。
“怎么办?”……
几位青年在爱情和革命工作中都曾面临着这种重大抉择的痛苦。
自然,小说里全无当代都市“狗血爱情剧”的那些各种花式剧情套路,而是充满“革命的情谊”,最后是他们都与相爱的人美满结合,并牵手并肩,一起从事艰苦的革命活动。结局还是不错的,有“光明的尾巴”。书中情调,既严肃又积极健康,充满活力和希望。
这小说的情节和“三观”,跟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作家笔下的青年们的革命和爱情生活颇有某些相似之处。丁玲的著名小说《韦护》《梦珂》了解一下?
看来这位俄国车尔尼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相当厉害了。当然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方面的影响更大,此不赘述。
不光是睡钉板床
习近平他们在梁家河效仿的那位拉赫美托夫,是一位生活极为俭朴、能体贴百姓疾苦的、高尚的青年革命家。书中写道,他曾满世界漫游,去追寻革命思想,还在欧洲拜访过费尔巴哈,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就是这位坚定的革命者,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万一哪天需要承受敌人审讯和拷打痛苦的能力,让自己躺卧在钉满铁钉的毡子上,弄得满身鲜血淋漓而在所不辞。而且,他后来真的被反动的沙俄政府抓捕,坐过牢。
他还有一些磨练意志的事迹,也比较有意思,比如:
他从16岁半开始,就有意识地进行各种剧烈运动,“野蛮其体肤”,然后到处“浪游”,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种过庄稼,做过木匠、搬运工等等。
20岁的时候,他去伏尔加河上去当纤夫,锻炼了一段时间后,他和别的纤夫比力气,竟能胜过三四个最强壮的小伙子。于是他的纤夫同伴们用一位著名的纤夫大力士的名字“尼基士希卡·罗莫夫”来叫他,他从此享誉整个伏尔加河。
作为一位革命先行者,拉赫美托夫的这一切自我磨练,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他说:我需要这么做,这是有益的,老百姓喜欢这样的我!
看,习近平在梁家河和乡亲们一起“受苦”(陕北人民对干农活的叫法),一起挑着沉重的粪担上山劳作的时候,精神上并不寂寞。他不仅把自己磨练成了一个拿满10个工分的壮劳力,后来还被推举为农民的领头人——梁家河大队书记。
在索契畅谈俄罗斯文学
在“文革”时期,精神饥渴的知青们十分珍爱能读到的为数不多的世界文学经典,俄苏文学作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习近平那时读了很不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告诉大家:
【“我们那一代人受俄罗斯经典的影响很深。我年轻时看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上次在索契,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采访我,问我读过哪些俄罗斯作品。看到我说俄罗斯作品如数家珍,他很惊讶。他说,我们俄罗斯好多人都没看过这么多。”】
说到索契,就是因举办2014年冬奥会办出了世界知名度的那颗美丽的“黑海明珠”。当然,她也是今年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场地之一。小组赛葡萄牙对西班牙队那一场,C罗就是在这里尽情表演了他的“帽子戏法”。
其实,习近平在索契这个地方想起了大量他读过的俄罗斯作品,也算是一种缘分。
索契是俄罗斯冬季最温暖、俄罗斯人最喜爱的旅游疗养胜地之一,坐落于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所在的大高加索山脉脚下。据说在索契的赛场里,观众就可以向北眺望绵延雄伟的大高加索山,向南俯瞰碧波荡漾的黑海。
有太多的俄罗斯文学名著的作者和男女主人公,在环境险峻、风情独异的高加索山区留下过他们浪漫的身影。
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的时候,主持人布里廖夫问习近平对索契的印象如何,习近平除了大赞索契环境的优美宜人外,还说:
【“这是我第一次来索契,但我对索契早有所闻。我年轻时多次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索契完成了这部著作。传说普罗米修斯曾经被禁锢在索契的群山之中,索契保留着不少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遗迹,这足以说明索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们上学的时候曾经必读过的经典励志作品。它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很多有点年纪的中国人都背过这段话。
奥斯特洛夫斯基因受战争创伤,身体严重病残,他的创作生涯大部分就是在温暖的索契度过的。
习近平还透露说:
【“看了普希金的爱情诗《叶甫盖尼·奥涅金》,后来我还去过敖德萨,看那里留下的一些诗人痕迹。”】
敖德萨这个同样温暖美丽的旅游疗养胜地,与索契一样位于黑海之滨,现属乌克兰,是敖德萨州首府。普希金曾因被沙皇流放南方,在此地生活五年,留下不少优美的诗作。在《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后,奥涅金到处漫游,也到高加索山区和敖德萨游历过。
福建省与敖德萨州于2000年建立了“友好省州关系”。习近平去敖德萨,应该是2002年夏天他作为福建省省长,率团访问乌克兰的时候。
“说英雄,谁是英雄啊?”
习近平还表示:
【“我很喜欢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的男主角、长相酷帅的青年军官毕巧林,也曾为了摆脱空虚无聊、压抑苦闷的贵族生活,跑到高加索山区和海滨,经历了许多情感纠葛和生死枪战,充满着惊险的奇遇。
接着这句话,习近平感慨地说:
【“说英雄,谁是英雄啊?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当时,在梁家河的山沟里看这本书,那种感受很强烈。”】
19世纪前半期,正是俄罗斯历史上政治统治十分黑暗的时期,许多青年贵族和平民知识分子不满于社会现实,各种抗争不断。
他们中,有像《怎么办?》里的拉赫美托夫等那样方向明确、积极奋斗的革命实干家,也有像奥涅金和毕巧林这样精神苦闷、愤世嫉俗,处于“寻路”过程中的人物。而据研究者发现,当年曾有一位普希金的熟人说过,按照诗人的意思,后来的发展,“奥涅金应该牺牲在高加索或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中”。
这些“当代英雄”,代表了当时先进青年一代苦苦追寻梦想、为梦想而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
100多年后的20世纪70年代初,知青习近平和他的小伙伴们在陕北梁家河的窑洞里,就着昏黄的油灯,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些作品。读《怎么办?》,“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动”;读《当代英雄》,“感受很强烈”。
在那个非常年代,习近平也经历过异常艰难的考验和煎熬。但是他仿效拉赫美托夫,以各种方式磨练意志,锻炼毅力,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度贫瘠和艰苦的黄土地上,立志做一个“当代英雄”。
这些小说中塑造的青年们的气概和精神,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如暗夜的火光,照亮着他们那个蹉跎岁月里的人生之路。
此外,还喜欢这些……
当然,习近平读过的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并不止这些。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成就辉煌,群星璀璨,习近平对他们十分熟悉,感受颇多。他还列举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有深度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是最有广度的俄国作家,两相比较,我更喜欢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作,我更喜欢的是《战争与和平》,当然《复活》给人很多心灵上的反省。”】
而后来的苏联作家中,习近平对肖洛霍夫的印象特别深。他说:
【“我也很喜欢肖洛霍夫,他的《静静的顿河》对大时代的变革和人性的反映,确实非常深刻。”】
顺便提一句,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怎么办?”——聊聊习近平的俄罗斯文学情缘
……
总之,本文提到的这些大部头,都是分量很厚重的文学经典了。经过当年的“知青”兼“文青”习近平亲自品尝加反复精读,可以证明都是很值得一读的。从他的体会来看,似乎在一个人精神苦闷的时候,读之尤其有益,或恐胜过不少心灵鸡汤。
而且他的“导读”也相当精彩,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那么看完本文,是不是可以动动鼠标下单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wh/2018-07-21/5153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