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东: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朱继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段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体系。这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地位的明确,开创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认识新的里程碑,并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
要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正确认识、科学理解其内涵。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红色革命文化,更有人直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解读为儒家文化等。事实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这个重要问题作出了明确的阐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不仅进一步向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明确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能且必须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其底色必须是中国精神,必须坚决反对复古、西化等错误思潮或倾向,而且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流形态、现实形态、发展形态分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也启示我们,只有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促进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融为一体,不断努力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源远流长、底色鲜明、内涵丰富、繁荣兴盛。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四个自信”之后,我国对文化自信的讨论便形成热潮,坚定“四个自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政治信念。但是,也要看到,在对“四个自信”的解读中,有一些错误的认识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比如,有的人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立起来,说是因为前面三个自信不行了才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前三个自信失灵的救急,是在前三个自信“失效”后的“救场”,当前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就够了。对这一错误论调,我们要认真加以辨析和澄清。必须认识到,“四个自信”是各有侧重、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统一整体。文化自信绝不是对前三个自信的取代,而是对前三个自信合乎逻辑的延伸,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日臻完善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深刻内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价值、中国理念、中国精神,更好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更磅礴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厘清“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因为只有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中毫不动摇地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而是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本源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定位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做法,就会导致各种错误思潮泛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在批判继承、发掘创新中获得了新生,不仅在几十年血与火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孕育和发展了革命文化,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越来越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谱写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二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方略。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并从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等多方面加以部署。在今年1·5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追求健康情趣,不断向廉洁自律的高标准看齐,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守住底线、不碰高压线。这对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也要求我们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特别是要通过优秀的文化作品,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等,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我做起,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文明程度、精神追求,更好地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向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从理论上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普世价值”之间的区别。特别是要采取新媒体灵活、多样、新颖的宣传方式、方法、手段,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及传播的引领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真正转化为干部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
作为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基本方略,提供了谱写新篇章、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的思想和行动指南。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要认清文化产品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指出那些忽视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错误做法的巨大危害性,突出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大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大问责力度。要深刻认识到坚定文化自信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一致性,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大力加强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内容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建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不仅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而且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和良好网络生态,确保所有的新闻媒体、商业网站以及自媒体等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任何新闻文化出版单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都决不能把市场占有率、收视率、点击率、票房和发行量作为唯一标准,决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更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资本和金钱的奴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文化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意识形态属性与学术属性的科学统一,坚持思想精深、学术精湛、作品精良相统一。高度重视、大力加强文化领域从业人员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引导更多专家学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创作时代精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文化、人民的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能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是我们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作导向,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要大力倡导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断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赢得群众。当前特别要对有些地方、部门、单位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存在的思想上重视不到位、理论上讲不清楚、立场上不够鲜明等问题,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创新工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项目编号:MYYCX201808]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研究”[项目编号:2015MZD04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来源:《红旗文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wh/2018-01-26/4847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