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何干强:用唯物史观深入理解韶山精神

用唯物史观深入理解韶山精神

何干强

随着毛泽东研究热方兴未艾,韶山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韶山是新中国开国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诞生地。韶山精神研究由韶山所在地湖南湘潭地区的干部、群众发起,并受到当地党组织重视,这是很自然的。而人们研究韶山精神,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韶山精神是毛主席亲自培育起来的,它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革命精神。

人们研究韶山精神,已有不少成果。有的引用毛主席《七律•到韶山》的诗句,把韶山精神概括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有的认为,在革命战争年代,韶山精神主要体现为“牺牲、奋斗、奉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它体现为“坚定信念、合群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①] 有的认为,韶山精神,是以“韶山五杰”和毛泽东一家牺牲的六位亲人为主要代表的韶山一大批志士仁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其灵魂是坚定信念,其核心是敢为人先,其显著特征是合群奋斗,其实质是无私奉献,其活力源泉是开拓进取等。[②] 这些概括是研究者们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形成的,已在很大程度上提炼出韶山精神的内含。不过,要理解韶山精神的实质和特色,我们仍有必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继续深入研究。笔者相信,对韶山精神分析得越深入,越符合历史实际,它就越能闪耀出灿烂光芒,汇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韶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

韶山精神根植于中华大地,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在唯物史观看来,民族精神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反映社会存在,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一般来说,昂扬向上和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坚强意志,“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刻苦精神,“勤则不匮”、“戒奢以俭”的勤俭风尚,经世致用、躬身实践的务实态度,“协和万邦”的博大胸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厚德载物”的道德追求,凡此等等,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中共党的十六大曾对中华民族精神做过精辟概括:“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③] 千百年来,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艰险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④] 对此,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⑤] 这种“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也就是中华民族精神。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近现代有了新的升华。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指导下,形成了新的时代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思想和作风之中,诸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革命和拼命、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坚持革命乐观主义和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五种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六十四字创业精神”[⑥];以及广大群众赞誉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航天”精神,当然,也包括韶山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既保持优良历史传统,又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内容。可以说,它们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相结合的结晶。

韶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它是由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培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中形成和发展,并在韶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的思想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理解韶山精神,既要认识它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又要认识它产生于韶山地区的特殊性。

韶山精神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特色

韶山精神产生于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地区,当然具有地方特色。但这不是通常的地方特色。在唯物史观看来,韶山精神是与毛主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贡献结合在一起的;尤其是与他在韶山地区亲自用马克思主义引导中国农民阶级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这种伟大创举,结合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韶山精神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特色。

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史,历来以城市工人阶级为主力,而农民阶级则处在被动的地位。然而实践表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农业国,城市工人阶级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要推翻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是不能成功的。毛主席深入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及其相互关系,深信中国农民阶级中大多数的贫苦农民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成为革命的力量,并与工人阶级结成工农联盟,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物质基础。实践表明,毛泽东思想最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武装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发动亿万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伟大胜利;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又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韶山精神的典型特色就在于它是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结合在一起的。毛主席在自己的故乡,亲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启发韶山地区的农民阶级中先进分子的觉悟,促成它们走上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建设的道路。不少学者把韶山视为毛泽东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验田”,这是有道理的。可以说,韶山精神正是这块“试验田”的精神成果。因此,韶山精神渗透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韶山人民经久不息地传颂着毛泽东同志五回韶山的故事,证明韶山精神具有这种特色:[⑦]

——1921年春节毛泽东同志,一回韶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同志一旦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就义无反顾、身体力行,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回到农村家乡,教育全家“在这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头,我们要想到大多数人的痛苦,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才好!”引导弟妹们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1925年2月6日,毛泽东二回韶山。在200天左右时间里,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武装农民,在1925年6月中旬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共产党基层组织之一中共韶山特别党支部,[⑧]点燃了韶山农民运动的熊熊烈火。

——1927年1月,时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的毛泽东同志利用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机会,三回韶山。他高度赞扬当时兴起的农民运动“好得很”,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工农政权。他对乡亲们说:“我们的革命还才开始,要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劣绅,打倒军阀,赶走帝国主义,还得三四十年。”教育农民跳出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树立起无产阶级革命的远大目标。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作为新中国开国领袖四回韶山。走村串户搞调研;请韶山革命烈士的遗属、老人和族人欢聚吃饭,举杯敬酒。并在当夜写下了《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伟大领袖深入群众的作风,使韶山乡亲们感受到,人民当家作主、“遍地英雄”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毛主席这首诗渗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唯物史观,教育韶山各级干部和群众深刻认识,要改天换地,创造没有剥削关系的幸福生活,唯有依靠自己的力量。

——1966年毛主席五回韶山。当此之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影响,出现混乱;中国党内也出现思想路线分歧。毛主席住在滴水洞,写下《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毛主席启发人民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前途和中国如何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反对修正主义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随后他就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其初衷就是动员人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继续《共产党宣言》所说的“同传统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⑨] 这“两个决裂”革命,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除了上述毛主席五回韶山的故事,韶山人民还念念不忘毛主席关心、爱护和教育韶山人民不断进步的感人事迹,如毛主席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让自己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分别代表自己到韶山看望乡亲,教育亲戚反对封建特权思想;在日理万机中,毛主席尽可能抽时间与韶山乡亲通讯,关心韶山人民疾苦;派身边工作人民到韶山调查研究,了解父老乡亲对党的经济政策的真实意见。这些都说明,韶山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毛主席亲自培育分不开的。

在新时代科学地弘扬韶山精神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理解韶山精神与毛泽东思想的内在联系,重视韶山精神具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特色,这对于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科学地弘扬韶山精神,使其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出更耀眼的光彩,促进精神变物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科学地弘扬韶山精神,就必须抓住韶山精神的实质。

首先,应当深刻理解韶山精神的阶级性。韶山精神属于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在阶级社会,“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⑩]作为社会意识的韶山精神必然具有一定的阶级性。韶山精神产生于农村,但绝不是一种农民思想意识,而是毛主席用马克思主义培育出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旧中国的农民阶级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以落后的小生产方式从事生产劳动,思想长期受神权、族权、夫权等传统落后思想意识束缚,难免有保守的一面。但是,由于广大贫雇农在经济上受地主阶级的剥削程度很深,在政治上长期受封建专制政权的残酷统治,必然产生出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意识;一旦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教育,就能跳出狭隘的小生产者的眼界,接受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韶山地区在毛主席亲自指导下,产生出中国农村最早的中共党支部,就是韶山贫苦农民阶级意识实现质的飞跃的显著表现。韶山地区产生的一届又一届的共产党组织,也就成为引导当地农民形成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摇篮。我们只有理解韶山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才能避免把“牺牲、奋斗、奉献”和“坚定信念、合群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含义抽象化,才能正确理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体现的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无产阶级的高尚情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认识韶山精神的无产阶级性质尤其重要。这有助于防止人们在宣传韶山精神时,用商品、货币、资本和土地拜物教观念侵蚀它,有助于阻止某些人把韶山精神庸俗化为经商赚钱的包装品。

其次,应当深刻理解韶山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性。在历史上,奴隶阶级、农民阶级都具有反剥削、反压迫的革命性。但是,韶山精神的革命性却与传统被剥削阶级的革命性有质的区别。韶山精神是毛主席亲自用马克思主义哺育出来的,它的革命性是属于《共产党宣言》阐明的无产阶级担当伟大历史使命表现出的革命性,也就是属于要实行“两个决裂”,最终彻底消灭私有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的革命性。这种革命的主体是先进的无产阶级,具有从事阶级斗争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推翻一切剥削制度为目的的伟大斗争,而不是那种局限于一种剥削制度替代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斗争。尤其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是与建设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相联系的,因而是具有建设性的。韶山地区先进的农民群众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生长出来的正是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这是他们自觉服从共产党的领导,与工人阶级结成工农联盟,义无反顾,舍身忘我,团结奋斗,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看,要使我们国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就必须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优势。而从发挥中华民族精神优势角度来看,很有必要通过深入理解韶山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性,来深化理解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的无产阶级革命性。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上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才能真正解决好“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

第三,应当牢记韶山精神体现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在新中国建立后,韶山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土地改革,以后又经历1956年我们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建立起土地集体所有制,建立起农村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韶山地区的农民群众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越来越认识到,听毛主席的话,坚决跟共产党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就使韶山精神增添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道路自信的新内含。不能忘记,现阶段的世界仍然处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人民盼望的和平和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国际国内依然存在反对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维护韶山精神,确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至关重要。要充分认识,一段时间以来,某些人打着“改革”幌子,推行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搞“全面私有化”、“极端市场化”,实质是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演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让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附庸国。在农村经济领域,这表现为破坏集体经营和农户家庭经营双层经济管理体制,瓦解土地集体所有制。这导致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放弃统一经营,生产率低下;青壮年放弃种田,只剩留守老人和儿童;有的贫困地区长期依赖政府财政扶植;还出现私人资本下乡占地,环境污染等本不该发生的不良现象。为此,强调弘扬韶山精神所具有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这有助于人们辨别错误思潮,分清是非,有助于广大农民群众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遵照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用共同劳动,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深刻理解韶山精神与毛泽东思想的内在联系,就能深刻理解韶山精神的无产阶级性、革命性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就能更自觉地维护和弘扬韶山精神。韶山地区的干部群众说得好,韶山人一定要为毛主席争光,一定要按毛泽东思想办事。为此,我们相信,韶山人民在继承和发扬韶山精神上,有希望成为全国人民的表率。愿韶山地区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展得越来越好;并能不负众望,成为全国人民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韶山精神的“红色圣地”。

完稿于2017.12.24

*此文应韶山地区韶山精神研究会邀请而作,并以此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4周年。

注释:

[①] 参见唐正芒:彭湘容:《韶山精神及其当代价值试探》,《中州学刊》2013年第8期。

[②] 参见韶宣:《五论韶山精神》,共产党员网2016年01月22日:

http://news.12371.cn/2016/01/22/ARTI1453433093761237.shtml。

[③]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页。

[④] 参见《胡锦涛在200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引自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弘扬民族精神》,光明日报2003年6月3日《理论周刊》。

[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第181页。

[⑥] 评论员:《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日报1993年4月12日。

[⑦] 以下资料参见:《毛泽东5回韶山》,搜狐网,2017-11-07:http://www.sohu.com/a/202825753_100055848。

[⑧] 据资料,1925年,毛主席领导建立了以毛福轩、庞叔侃、毛新梅、李耿候、钟志申“韶山五杰”为领导成员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

[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

[⑩]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3页。

(何干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wh/2017-12-27/4796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12-28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