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刘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分析

    新版《三国》电视剧已经播出了一段时间,我只偶尔看过几集,对电视剧说不上什么。易中天先生因在《百家讲坛》讲“三国”而出名,可能是由于这一缘故,新版《三国》电视剧播出后,易中天先生发表了长篇系列文章,其中说到一个问题,就是历史上对于“三国”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尊刘贬曹”的出现。易中天先生认为,汉魏之间,蜀汉代表了中国人圣君、清官、侠客三个梦,而曹操代表的是“小人”。因此,“尊刘贬曹”背后高高飘扬的是“道德的旗帜”。易中天先生的这一总结基本正确,但有点简单化。而且,易中天先生对这一总结也有自己的倾向性。本文不是想与易中天先生辩论,只是针对“尊刘贬曹”说一点看法。
    “三国”评价中“尊刘贬曹”的出现有一个历史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与之相伴的还有“扬孔明抑周瑜”等现象,不管是刘曹还是孔周,魏蜀吴之间,蜀汉代表的是正统,是正面人物,这是《三国演义》的基点。说三国历史经常不得不比较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前者作为史书,并没有这一特征。而后者作为老百姓的故事,这一特征很明显。两者之间,时间相差了约一千年。换句话说,“尊刘贬曹”是在很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步产生的。其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就是宋朝,尤其是南宋。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的确值得思考。
    中国的传统政治有它的理念核心以及制度形式。如果我们说秦始皇之后,中国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大一统,那么,宋朝差不多正好在中间点。宋朝以后,中国再也没有严重的分裂,这一现象说明宋朝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形态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政治较为完整的阶段。然而,宋朝出现的一整套传统政治理念和制度形态,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很多内容都有历史上的发展、调整、或者说实验期。从这个角度说,汉朝分崩离析之后,魏蜀吴三国的不同形态,就是对政治模式的不同实践,或者说是历史上不同政治形态的反映。此后又经历了很长时间,到了宋朝,人们认为,蜀汉的制度实践相对较好,最能被后人接受。虽然蜀汉在三国之争中失败了,但是,中国古人并没有“不问动机,只问结果”,而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依然肯定蜀汉的制度模式
    那么,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形态有什么各自的特点?在这里简单区分一下。曹魏政治更多体现的是权势政治。从曹操起家的历史可以看出,董卓、袁绍、吕布等,包括曹操自己,都是权势人物。权势政治的核心就是谁有实力谁就是老大,而且常常凭借武力说话,拳头硬是最重要的标准。而且,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道德不是很重要的选项。权势人物的具体特征之一是,每个权势人物都有自己的地盘,或者叫势力范围,它在以后就发展成藩镇等地方割据势力。因而,宋朝在经历唐末藩镇割据造成的动乱,以及五代时期的打打杀杀,从政治理念中将以曹操代表权势政治排除在正统理念之外,就是一个很正常的必然选择。严格来说,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并非完全没有权势政治的特征,只是相对来说,曹魏的这一特征更加明显。
    孙吴政权的形式与曹魏不完全一样。曹魏的权势政治对于权势人物的形成来说,既可以借助特殊地位和身份,也可以是平头百姓,而孙吴的政治更接近于贵族政治。例如周瑜和陆逊,都出身于世家大族。世家大族与权势人物不太一样,它不是靠武力获得地盘,而是靠自身的特殊条件,在社会上占据一定的地位。比方说,周瑜和陆逊的文化修养都很高,这是当时世家大族的特征。历史上说“曲有误,周郎顾”,意思是说别人演奏音乐的时候,任何一点差错都逃不过周瑜的耳朵。然而,文化修养很高的周瑜和陆逊,在历史上的定位都不是知识分子,而是军事家。这也是贵族政治的一个特点。中国历史上有一段时期,打仗是贵族的事情,就好比欧洲历史上的骑士。贵族打仗与平民打仗相比,贵族更加职业化,专业素养更高。举一个西方的例子来说,拿破仑在欧洲的陆地战场所向披靡,但是拿破仑的海军很差,打不过英国,这也是拿破仑最终失败的原因。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因为,拿破仑的陆军大都是平民,对职业化的战争技能要求不太高,稍加训练就能扛枪上战场,靠旺盛的士气取胜。而海军则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军种,长期都是贵族军人的天下。法国大革命后,贵族被杀了很多,从而造成拿破仑的海军找不到几个像样的人才。
    蜀汉政治与曹魏、孙吴又有不同。桃园三结义的三个人都可以看成是平民,刘备虽有皇族血统,但已经很远,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刘备早年家贫,以贩屡织席为生,俗称卖草鞋的。关羽是卖豆腐的还是卖什么的有争议,张飞是杀猪的或卖肉的屠夫。说个笑话,三人以前都像是菜市场里或集贸市场上混饭吃的,他们的确是真正的平民。因而,刘备起家没有权势人物的地盘,没有世家大族的先天优越,更多是平民百姓靠个人奋斗而追求成功。后人对三国的命名也很有意思,曹魏、孙吴都冠有头号人物的姓氏,但蜀汉则没有,其实这就是政治平民化、排斥权贵化的一个体现。虽说中国社会从商鞅变法开始就进入了平民社会,但是,真正制度化的平民社会也经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到宋朝才彻底形成。这里就要说到诸葛亮。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最后成为蜀汉的实力派人物,诸葛亮没有成为这一帮派中的一员,而是地位在他们之上,这就是后来中国知识分子掌权的一个典型。不拉帮结派,是中国传统对于知识分子的一个基本要求,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不党”,目的是要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比较而言,文化水平同样很高的周瑜,史上是作为军事家留名的,而同样很会打仗的诸葛亮始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
    由知识分子掌权,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地位高于其他人,不管是世家大族,还是武将、商人,这是在宋朝真正形成的中国传统。而在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就是这一传统的早期典型。诸葛亮与曹操不同,曹操也很有文化,但曹操主要体现的是权势人物的特征,而非知识分子。曹操也从平民中选拔读书人或其他人才,但是,曹操是把读书人当成为我所用的工具,稍不合意便砍读书人的脑袋,这也是后世不能肯定曹操的重要原因。因为在曹操那里,知识分子被要求成为驯服的工具,而不是客观公正的体现。易中天先生在长篇系列文章中,对于知识分子掌权高扬“道德的旗帜”有所抵牾,似乎曹操的法治更符合所谓契约精神。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诸葛亮虽然是宋代以后儒家肯定的知识分子代表之一,的确具有较为鲜明的“道德的旗帜”,但是,在法治精神方面,诸葛亮并不比曹操差。这里就不多举例了,熟读三国的读者都应该知道。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从一开始就完整的。诸葛亮的知识分子政治的确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但是,诸葛亮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在哪里呢?关键在于如何延续。权势政治可以延续,但结果是纷争不断。贵族政治也能延续,但结果是权力垄断。建立在平民基础上的知识分子开放政治,诸葛亮是一个典型,但他没有找到延续的办法,这才是他失败的原因。诸葛亮以四川为基地,蜀汉政权的主要人物都是外来的,他们还没有形成如何与本地的平民知识分子融为一体的有效办法。这种办法直到300多年后,由隋朝确立了科举制度才开始形成。又过了400多年,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在隋唐的基础上更加完善,知识分子的开放政治终于有了可以延续的具体手段,这就是从宋代开始明确“尊刘贬曹”的本质。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不过是把这种平民化知识分子的开放政治向老百姓做一个通俗的宣传。因此,中国传统政治在摸索了较长时间后,形成的核心就是平民化、知识化、制度化、法治化和开放性。诸葛亮是这个核心理念形成过程中一个正在发育的必要历史阶段。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wh/2013-05-02/1743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三国  权势  贵族  平民  知识分子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