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白求恩墓历次修建的前因后事

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专家,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8年1月,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加美医疗队,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战事业。1939年冬,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因抢救伤员,左手中指感染中毒,几经抢救无效,于同年11月12日晨逝世于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本文利用搜集到的一些史料,经过爬疏剔抉、分析筛选,整理出了白求恩墓历次修建的前因后事,拟刊诸枣梨,以求教于诸君同好。

白求恩墓的初建经过

白求恩逝世后,由于战事紧张,他的遗体几经转移,转送到河北唐县于家寨村。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殓殡仪式,将灵柩秘密埋在村南狼山沟门。

黄土岭战斗后,晋察冀军区决定在1940年1月初,为白求恩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会场就定在军城南关的古阅兵场上。1月4日,白求恩的灵柩从于家寨村南狼山沟门起出运到唐县军城南关,准备召开追悼大会后重新安葬。5日,晋察冀边区在唐县军城南关的古阅兵场上,举行了有万人参加的白求恩追悼大会,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宣读了祭文。

仪式完毕后,举行送殡典礼。入墓时,聂荣臻、舒同等人在墓前静默许久,哀悼伤怀。白求恩的灵柩被安葬在军城南关古阅兵场西北角的一个高坡上。

1940年3月,晋察冀军区决定修建白求恩陵墓,永远纪念这位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由东北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军区文化科副科长张维负责。张维把墓址选在军城南关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公墓,并亲手设计方案和图形。

施工修建陵墓工作开始。农历二月的天气,依旧寒冷。军区工兵连的战士们挥镐舞锨破开冻土,开挖墓穴。墓穴挖好后,张维从西边城墙根开始用步子量了量说:“不行,不行,咱们挖的偏西了,这样形不成陵墓周围圆形的围墙,再往东挪两丈。”战士们按照重新定好的方位,又挖了一个大墓穴。南下苇村的泥瓦匠高手贾兰芬,领着泥瓦班定好尺寸,挂好线,开始垒券。他们把墓穴底部夯了又夯,把墓墙垒得严丝合缝。券垒好后,把白求恩的灵柩又从阅兵场西北角的地埝里起出来,头朝西、脚朝东放到墓穴里,然后用砖和白灰封闭严实。

◆1940年3月唐县白求恩墓。

墓座需要用砖砌,并用水泥抹成各种各样的棱角,墓顶需要筑造地球模型。当时,由于日寇严密封锁,物资匮乏,在艰难困苦的深山里,修建一座雄伟的建筑,就酷似经历了一场战斗。为了解决水泥的问题,晋察冀军区敌工人员通过各种关系,派人穿越敌人封锁线,从山西太原用一斤白面换一斤水泥的代价换回,然后用毛驴驮运回南关烈士公墓。

墓前要雕刻一尊白求恩立像,负责雕像的刘廷芳出身雕刻世家,论手艺没的说,可他没见过白求恩,怎么才能雕得形象逼真呢?张维拿来几张白求恩生前照片,又请画家徐灵精心画了几幅白求恩立姿画像,送到刘廷芳面前。刘廷芳端详了一阵,仍觉得很为难:“这些相片都是平面的,我怕刻不好,要是像泥人那样捏出来,再照着刻就好了。”经刘廷芳这么一说,张维马上想到了雕塑家李里,就说:“有办法了。”几天后,张维请李里用黄泥塑成了一尊白求恩全身像。刘廷芳有了照片和泥像做依据,经过几十个日夜的精心雕刻,将塑像完成。塑像高2米,通体素白,一手下垂,一手放在裤兜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1940年6月21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民1万余人在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白求恩墓落成典礼。墓的门柱上方用弧形钢筋架起舒同书写的“白求恩之墓”5个大字。门柱两旁所镌挽联为:“精神长留国际,功德永垂中华”。左侧石碑镌刻着中共中央悼词,右侧石碑镌刻着祭文。二门柱上是两副对联,正面为:“功勋永垂不朽,荣誉百世流芳”,背面为:“医伤员确是医国手,救人民恪存救世心”。一块迎门的卧碑上刻着白求恩的传略,简洁的文字记述下他不平凡的一生。卧碑后面的假山上,巍然屹立着白求恩石像。在石像后的红五星图案上面,建筑着一座水泥墓,东面有中共中央的题词:“白求恩同志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值得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学习,值得中华民国全国人民尊敬。”南面有聂荣臻的题词:“大众的科学家和政治家”。西边有舒同的题词:“永远不灭的光辉”。北边有吕正操的题词:“人类解放战线上最勇敢的战士”。墓座四周是铁链围成的栏杆,再往外是砖砌的八角形围墙。整个陵墓庄严肃穆、雄伟壮观,既体现了西方建筑特色,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之美。聂荣臻主持典礼并为白求恩石像揭幕,全场高呼:“白求恩精神不死!”

迁葬后及历次修建

1952年11月6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北省民政厅通知将白求恩、柯棣华的灵柩一同由唐县军城晋察冀烈士陵园迁到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53年3月15日,唐县民政科负责人组织人力起出白求恩的棺木。次日,运往唐县火车站。17日下午,白求恩和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的灵柩运送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在喷水池西侧。当时白求恩墓与柯棣华墓并排安葬,坐西朝东,墓型为平头墓,没设墓基,两墓前方设十字架。

◆1959年4月完工的白求恩墓、柯棣华墓、爱德华纪念碑。

1959年2月下旬,上级批准修建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博士纪念碑,同时将白求恩墓、柯棣华墓重新修建,这次建了墓基,由平头墓改为水泥结构,长方形墓座,半圆形墓体(仿照唐县原墓),各墓前立汉白玉石碑,正面分别刻有白求恩大夫之墓、柯棣华大夫之墓、爱德华博士纪念碑字样。墓的排列顺序,以左为上:白求恩、柯棣华、爱德华。墓基的后墙是十字花砖墙,四月中旬施工完毕。

1959年6月,周恩来来园视察,指出白求恩墓、柯棣华墓与后墙图案不协调。于9月初动工将十字花砖墙改为水刷石墙。

◆1959年6月改造后的白求恩墓、柯棣华墓、爱德华纪念碑。

1965年在白求恩墓基两侧修建了白求恩画廊,展出白求恩生前事迹照片共85幅,展线为138.6米。

1970年6月,中加建交前(10月13日建交),为迎接加拿大第一批正式友好访华团,陵园进一步调整陵墓布局,将柯棣华墓及爱德华博士纪念碑迁至喷水池东侧,与白求恩墓遥相对称。白求恩墓移到原柯棣华墓的位置上,坐落在墓基的中央。白求恩墓座西朝东,墓基长19米,宽16.35米,高0.80米,墓座长3.1米,宽2.3米,下半部墓座高0.65米,上半部墓高1.4米,墓顶为半圆形用汉白玉石砌成。墓底座的北面刻的是白求恩的生平简介,南面刻的是毛泽东所著《纪念白求恩》中的一段文字。

1970年7月,在白求恩墓前广场中央,用白色水泥塑造了一尊3米高的白求恩全身像(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司徒杰),塑像底座高1.73米,宽3.17米,用花岗岩砌成。底座正面刻着:

诺尔曼·白求恩大夫

DR·NORMAN·BETHUNE

1890——1939

与此同时,白求恩纪念馆开工建设,于1972年完工,并对外开放。

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将白求恩墓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于同年12月20日建树完毕。白求恩墓的标志设在白求恩墓广场正面丁字路口的东北角。标志形式采用横匾式,横竖的长度比例为3比2,规格为平面宽90厘米,高为60厘米,厚为10厘米。质地采用豆渣石。字体:采用仿宋,阴影,黑色字体。标志的全称: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求恩墓

河北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公布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立

1982年9月,为纪念柯棣华大夫逝世40周年和爱德华博士逝世25周年,对柯棣华墓和爱德华博士纪念碑基进行了整修,原四周水泥栏杆,改成花岗岩结构。同时,为了白求恩墓与柯棣华墓东西呼应,又将白求恩墓基原用砖砌,改为花岗岩砌成。

1988年9月17日,原白水泥料的白求恩大夫塑像,更换为汉白玉石料的白求恩雕像。

◆2013年升级后。

2013年,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启动了对白求恩墓、柯棣华墓周边环境升级改造项目。在白求恩纪念广场种植了四行具有加拿大特色的枫树,地面采用了枫叶地雕,为白求恩营造了一个回归家乡、落叶归根的意境。还在墓体后方增添了以加拿大标志性建筑为主题的壁雕,两侧以激光影雕的形式,简明扼要地讲述了白求恩在华的动人事迹。

如今,白求恩墓不仅得到很好地保护、利用,而且,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ls/2023-09-21/8398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09-22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