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两降及时雨
张国华两降及时雨
双 石
解放战争时的张国华(豫皖苏军区副司令员,后任第十八军军长)
旱路不成走水路——这是一道及时雨
华东野战军把黄百韬摁倒在地的同时,国民党军华中集团黄维兵团也开始东进援徐。
国民党军华中集团派出援徐的队伍是第十二兵团黄维部,这是国民党军的一支劲旅,装备很强,战力也不俗,共编有第十、第十四、第十八、第八十五军及一个快速纵队,共12万余人。这样一支劲旅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赶到徐蚌战场,对华东野战军的歼击黄百韬兵团的作战,肯定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早在华东野战军南下陇海路发起战役之前,中原野战军和豫皖苏军区首长即对国民党军华中集团的黄维兵团有可能东援的情况有所预计和布置:11月1日,中原野战军首长命令正位于西平、遂平地域的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十旅暂归豫皖苏军区指挥,兼程进至驻马店以东抗击黄维兵团东进,第二十旅旅长吴忠受命后,即率部以急行军昼夜兼程,于11月5日后进至洪河东岸之庙湾,随即与豫皖苏第三团和骑兵团构筑工事,准备执行阻滞黄维兵团的任务[1];11月2日,豫皖苏军区司令部电令黄维兵团东援可能经过的第七、八、四军分区,要求发动群众破坏铁路.控制汝、洪河船只、桥梁、渡口,如十二兵团逼近,将船带走或沉没,桥梁予以破坏,并转入敌后袭扰之。[2]
中央军委和正在指挥中野野战军主力进行汴徐-徐蚌线作战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刘伯承于11月10日赶到拓城与陈毅邓、邓小平会合),一直就在关注着黄维兵团的动向。在确认黄维兵团于出援动向后,中原野战军首长即下达了迟滞、阻击其东进的命令:豫皖苏军区第八军分区第三团、骑兵团配合第二十旅在洪河两岸布防;第七军分区第三十四团、第四军分区第七团兼程西进,迅速赶至洪河参加阻击。其部署是:第八军分区三团、骑兵团及部分县大队沿洪河东岸阻击;正面阻击由第四军分区第七团和第二十旅担任;第七军分区骑兵大队绕敌侧袭击;第六军分区第十二团也要参加阻滞作战。[3]
但此后一连几天,庙湾地域除了有敌机天天临空轰炸扫射外,并未见到东进的黄维兵团主力;13日傍晚,经豫皖苏地方部队报告始得知,黄维兵团已获悉我军拟在庙湾地域阻援的信息,故决定兵分两路,绕道从新蔡附近渡过洪河,直奔阜阳。这些天的空军轰炸和扫射,是为了隐蔽其绕道东进之企图……
解放战争时期的吴忠(淮海战役期间的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十旅旅长,后来的第十八军第五十二师师长)
二十旅旅长吴忠、政治委员刘振国当即向前指发电报告情况,并令部队撤出庙湾一线河防,连夜以强行军向界首方向前进,与黄维兵团平行赛跑,争取抢在前面堵住他们。部队刚一上路,军区前指的电报也来了——豫皖苏军区首长得到黄维兵团主力已从新蔡渡过洪河的消息后,立即电令第二十旅撤出阵地,与豫皖苏部队第七团昼夜向泉河左岸开进,又令骑兵团、三团尾敌袭扰,以疲惫敌军,减缓其行进速度。
黄维兵团从新蔡向阜阳前进期间,遭到了豫皖苏八、四分区部队的阻滞和截击,行军速度并不快。但因其已先于二十旅等阻援部队主力渡过洪河和泉河,吴忠他们即或以强行军赶赴颖河,走的也是“弓背”,肯定难以在已行“弓弦”的敌军之前赶到阜阳。二十旅旅长吴忠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越是往前赶,心里就越是着急上火,但又实在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来……
于是有人提议骑马,可全旅就那么几匹马,就算全集中起来也不够一个连使用——就算这个连能及时赶到,也难以完成阻敌滞敌的任务啊……,然后又有人提出找船:颖河是一条终年运货畅通的河道,沿颖河顺水乘船由北向东南,肯定比骑马快得多……
这倒是个好主意,吴忠等马上就派出参谋和侦察人员出发去找船。
可一时半会能找到这么多船和船工么?吴忠等也没有把握。
正作难间,豫皖苏军区副司令员张国华赶来了。
多年后,吴忠回忆道:
【黑沉沉的夜,北风新凄厉地叫着。部队仍然不停不息地向前急进。远处隐隐传来马达的嘶叫,在荒凉的深夜里,声音分外清晣,原来是豫皖苏军区副司令员张国华来了。他和我们旅几个领导同志一起走进路旁一间茅草屋。张司令员听取了我们的情况报告,当我们谈到已派人去颖河找船的时候,他轻松地笑了:“是啊,是啊!我就为这来的。我们要向敌人夺回主动权!旱地走不赢,水上走!”
“水上?”原来上级早想到了这一着。
“是的,水上!”张司令员[4]点点头:“敌人有车有马,我们有腿,有船。”[5]】
原来这个情况已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预计之中,他们在获悉十二兵团已到达洪河一线的信息后,为使二十旅等部队能赶在其前头,在阜阳一线利用颖河占领阵地,阻击一二天,以便中野主力在涡(阳)、蒙(城)及其以北一线展开,以应对黄维兵团,保障华东野战军主力的陇海路作战,急令豫皖苏军区副司令员张国华迅速赶往界首,部署组织船只和船工,水运阻援部队赶往阜阳的工作。[6]张国华随即赶往沈(丘)界(首)大道,通知吴忠等率部到界首赶船,然后赶往界首部署工作。
13日清晨6时,中央军委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华东野战军首长,根据黄维兵团“十四日可到太、阜,估计十五日休息一天,十六日即可能由太、阜向亳县、涡阳、永城前进,策应邱李之突围”之动向,以及“在黄百韬、孙元良被歼之后,估计蒋介石必迅速命令邱李突围,其突围方向必是黄维所在地之太、阜或亳、涡、永”之可能,要求中原野战军二、六纵队兼程前进,赶在黄维兵团之前,“由正面阻止黄维向亳、涡、永前进”,而豫皖苏分局书记宋任穷则“立即动员一切可用的武装力量,在太、阜、亳、涡、永中间地区迅速破坏黄维通路上的桥梁道路,迟滞黄兵团行动”。[7]
14日上午,张国华副司令员带着一个骑兵班赶到界首,迳到市政府部署“组织船只,准备干粮”的工作,尔后又派界首市政委秘书齐世钦赶往二十旅等部队的来路,通知吴忠等所率部队一到界首,即行上船启渡。[8]当日黄昏时分,二十旅等部队赶到界首渡口,果然老远就望见一排排一行行的船只,船工们也纷纷招手:
【“同志,快上船!”】
于是乎,顺风又顺水,吴忠等率阻援部队连夜乘舟而下,直奔阜阳。
吴忠当时可能还不知道,就在张国华副司令员赶到界首部署水运工作的差不多同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已经开始打“拿下黄维”的主意了——当日10时,刘陈邓向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首长发出急电,通报“黄维今寒(14)日先头可到阜阳,明删(15)日其三个军可集结阜、太及其以西地区,其八五军两个师及十军一个后调师,须篠(17日)、巧(18日)才能赶到阜阳。我二纵、六纵、刘金中[轩]部四万余人,于铣(16)、篠(17)日可集结亳州以南。张国华率七千人扭击黄维”等情况后,也对黄维兵团到达阜阳后的三种可能的动向及应对方案作出预估,并针对黄维兵团对华东野战军陇海路作战威胁最大的“出永城或宿县”的可能动向,提出了“我以集中一、二、三、四、六、九及华野三、广共八个纵队,歼击黄维为上策”的建议。
——这个建议付诸实施的前提是:首先要把黄维兵团迟滞并隔离于主战场外,以保障华东野战军主力尽快“拿下黄百韬”。
15日一大早,二十旅前卫第六十二团赶到了阜阳渡口,刚一下船就把黄维兵团第十八军先头搜索部队堵了个正着,当即将其击溃,先期控制了颖河东岸,后续部队也陆续到达。随后,豫皖苏军区调来的三分区五团也赶来参加阻击战。豫皖苏军区七团和五团均归二十旅统一指挥。5个团利用颖河在左岸大堤之正斜面,在接近水面附近抢修工事。
当日,十二兵团本队到达后,在飞机、炮火掩护下多次实施强渡,均为二十旅等部队在其半渡时所击退。16日,十二兵团向下游选择渡河点继续强渡,二十旅则实施兵力机动,予以迎头阻击,十二兵团也未能渡过颖河。
17日,二十旅等部队奉命撤离颖河一线。
十二兵团由阜阳继续前进时,第六军分区奉命以十二团进至阜蒙公路上之马店子附近淝河一线继续予以阻击。十二团(辖两个营)于16日进到马店子附近布防。17日,十二兵团沿阜、蒙公路而来,十二团以一营(附团机炮连)从正面迫使其先头部队及早展开,以二营从侧后,并组织十多个小分队从两侧进行袭扰,特别是以火力急袭阻止十二兵团在淝河上架桥等手段,于17日在淝河一线阻击一天。
至此,第二十旅和豫皖苏军区部队完成了阻击黄维兵团1~2日的任务。[9]
旱路不成走水路——中野20旅阜阳阻击黄维兵团
“土八路”驰援蚌西北——这是第二道及时雨
前排:左:张国华(豫皖苏军区副司员,后任十八军军长);右:谭冠三(豫皖苏军区八分区司令员,后任十八军政治委员)
后排:从左至右,陈明义(豫皖苏军区谋长,后任十八军参谋长);陈致明(十八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长);赖荣光(十八军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部长);刘振国(原中野二十旅政治委员,后任十八军政治部主任)
淮海战役的第二、第三阶段的主要战事,都是豫皖苏军区地域内发生的。
豫皖苏军区的来由是这样的:1946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批复晋冀鲁豫军区,将冀鲁豫军区第六军分区(水东军分区)与华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合并成立豫皖苏军区,归晋冀鲁像军区建制。12月12日,豫皖苏军区成立。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辖萧县独立旅和第一、第二、第三军分区。其中,第一军分区由冀鲁豫军区第六军分区改称,将淮阳、鹿邑、太和、周家口一带划为第二军分区;组建豫皖苏军区独立旅。12月下旬,中共豫皖党委和豫皖苏军区决定,将华中军区第八军分区改称豫皖苏军区第三军分区,同时撤销萧县独立旅。这个时期,全军区基干武装团共有9个,加上各级机关直属分队和县区武装,总兵力计有14178人。
1947年10月11日,豫皖苏军区决定,成立第四军分区。13日,成立第六军分区。23日,成立第五军分区。1948年2月28日,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七师师部根据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11月下旬决定,编入第三军分区;第四纵队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第八纵队二十四师师部及第七十一团编入第五军分区,撤销第七、第二十四师番号。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重建中原军区,豫皖苏军区划归中原军区建制,升级为二级军区。25日,豫皖苏军区决定,成立第七、第八军分区。11月6日,豫皖苏军区决定,成立开封警备司令部由豫皖苏军区兼。组建豫皖苏军区独立旅。1月下旬,中共豫皖党委和豫皖苏军区决定,将华中军区第八军分区改称豫皖苏军区第三军分区,同时撤销萧县独立旅。粟裕兼任司令员,张国华、毕占云任副司令员,宋任穷兼任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政治委员,陈明义任参谋长,王幼平任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戴文贤、代政治委员郑华;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李国厚、政治委员李中一;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张忠、政治委员寿松涛;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宋文、政治委员李一非;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王建清、政治委员王其梅;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李浩然、政治委员洪流;第七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太生;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匡斌、政治委员谭冠三;独立旅旅长金绍山。
这个时期,豫皖苏军区下辖8个军分区(各辖有1~3个团)和一个独立旅,辖区内68个县大部分建县大队,每个区都有区中队或区小队,总兵力发展到7.7万余人。
豫皖苏军区部队都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这场大决战——从破袭、追堵到阻援。
其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是蚌西北阻击战——豫皖苏部队又降了一道及时雨。
11月30日晚上,徐州杜聿明集团西撤;12月1日,华东野战军和豫皖苏、冀鲁豫军区地方部队全力追堵——杜集团块头太大,非得“全力”不可,留在蚌西北应对蚌埠李延年、刘汝明的只有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王必成部。六纵在第一阶段作战减员7000余人,整补尚未完成,如果蚌埠集团得到了宋希濂兵团的增援,那么人民解放军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的威胁相当严重。所以,总前委三常委不得不从包围黄维的部队抽出了第二纵队陈再道部与华野第六纵队合力应对之。同时,还急令豫皖苏军区副司令员张国华率豫皖苏军区三个团和豫西军区两个团昼夜兼程,从徐西赶往蚌西北参加阻援,华东野战军也派出渤海纵队一个师赶来担当阻援预备队。
这是人民解放军方面在这次大决战出现的第二次兵力使用“瓶颈”。
1948年12月6日辰时,正指挥华东野战军围歼杜聿明的粟裕急电总前委刘陈邓首长:
【使我耽心者,唯六纵正面太宽,有刘汝明、李延年突破该纵防线之虞,势将影响钧部对黄维之作战,因此,除中野二纵加强六纵外,建议张国华所率之五个团大部或全部南下,加入对刘李之阻击作战,如同意,请钧部直接令调。[10]】
实际上,总前委三常委已经关注到了这个前况,粟裕这份电报发出的日前,他们就已令张国华副司令员所率的豫皖苏军区3个团和豫西军区两个团紧急驰援蚌西北阻援战场:
【粟陈张,邓李,并报军委:
栗陈张六日辰时电悉,我们已调张国华率五个团九千多人东来参加阻击刘李作战,今(七)夜可到界蒲集,明(八)夜赶来大营集以东。同意栗陈张所提邓、李抽调部队在商水、项城线设防,请邓李具体计划部署,分别令行,并将布置情形分告粟陈张及我们。
刘陈邓
七日辰时[11]】
张国华是12月5日即奉刘陈邓命令率部出发赶往蚌西北前线的。
此前,为防堵徐州杜聿明集团沿陇海路西窜,他奉命紧急收拢沿线保护城市和兵站的部队,“在砀[山]、夏[邑]、商丘、柘城、兰封线布置,阻击迟滞敌人”[12]。因杜聿明途中转向永城,这个预设的阻击线又变成了二线阵地。
史载:
【豫皖苏军区受命后即组成指挥部,率本区之七十一团、一团、三十六团,豫西军区两个团由商丘以东之王集、杜集出发,经5日急行军,于12月9日夜进至包家集、高王集一线,第2日中午即投入战斗,当晚5个团全部接替了华野六纵队、中野二纵队之包家集小集、前后乔家、松林子一线约30里之防线,决心阻击敌于包家集至高王集一线地区,不使其前进。[13]】
这是一道很及时很及时的及时雨。正在承受很大压力的陈再道、王必成看到这支万余人的部队及时赶来一定是喜出望外——他们这两个纵队都是前一阶段作战损耗很大且尚未得到及时补充。
张国华这位名声并不算显赫的将军其实是个很压秤的人物,经常扮演的就是这种“及时雨”的角色——就在他们赶到战场并接守防务的当天,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再次急电总前委三常委,通报了最新敌情:
【据参考消息称:宋希濂兵团已到浦口,正向蚌埠开进,蒋纬国亦到蚌指挥战车向北进犯。我们最担心对李延年阻击兵力不能胜任(因六纵王江部自战役以来,伤亡七千余人,骨干太弱,人数不充),万一出乱子,势必影响对黄维之作战。除已抽出渤纵一个师南去参加阻击李、刘兵团外,已令江淮两个旅及先纵(谭启龙所率之先纵尚在淮南路西未能渡江)积极在浦蚌段行动,打击敌人后方,以箝制李、刘、宋兵团。但据密息,杜聿明曾向蒋建议,从西安、台湾及甘肃抽调几个军空运蚌埠,组成一个兵团,与李延年、刘汝明、宋希濂合股北援,才能挽回危局等情。目前中野及华野已分成三个战场作战,兵力均感不够,不论杜之建议是否能实现,即宋希濂兵团赶到,则南线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之部队即可能出乱子。为此,我们建议再由此间抽出一部分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14]】
粟陈张电陈所获悉的这些信息基本属实。蒋二公子纬国上校的确已率战车第二团参加蚌埠方面的作战,宋希濂兵团东调援徐之议再次被提起,宋本人也来到南京待命。虽然宋部最后并没有调成,但这个信息对人民解放军方面的压力还是很大的。[15]
有蒋二公子战车部队参战且“监军”,蚌埠援黄部队打得也十分卖力!
所以,蚌西北这场阻击战也打得相当艰苦:
【阻击战于12月10日24时全线展开。我阻击部队当面之敌为李延年的3个军(如上述),10日、11日两天,敌九十九军附坦克12辆向我像皖苏军区部队防守的包家集南线之施新庄、豆腐店、崔庄阵地进攻,反复争夺两日,敌毫无进展。11日黄昏,敌主力五十四军攻占我前后乔家、小集、松林子等前沿阵地,遭我二梯队有力反击,未能向纵深发展。1日,敌集中五十四军、九十九军主力附坦克12辆在其两军全部炮火和空军机群的掩护下,猛攻我谷堆沿、姚庄、龙王庙、张庄、沈庄阵地,企图于中央突破,瓦解我整个防线。从12日至15日敌我在不到10华里的正面上,反复争夺姚庄、沈庄、崔大郭、龙王庙阵地.这4天是阻击战中最紧张、最剧烈的阶段。4天的反复争夺战,敌前进不足两华里,我七十一团阵地只后退半华里,失掉半个村子。与此同时,我左、右两翼之友邻部队也取得了抗击敌三十九军的胜利。15日夜,黄维兵团被全歼。16日阻击战进入尾声,我曾预想诱敌深入,求歼其一部,敌闻黄维兵团被歼,乃连夜迅速南逃,退缩于蚌埠一线。至此,对李延年兵团之阻击战遂告结束。此役,我毙、伤、俘敌4,000名,我亦伤、亡、失踪近2000人。(整个阻击战共歼敌1000余人)
这次阻击战历时7天,我参战部队除七十一团外全属地方游击团,缺乏正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且又从不同地区不同建制调来,临时组成一个作战单位,指挥机构极不健全,通讯、交通工具缺乏,增加了阻击战中的不少困难。但我广大指战员斗志昂扬,不断总结战斗经验,经受了极大的考验和锻练,以寸土必争的英勇顽强精神,阻住了李延年兵团北援,保障中野主力全歼了黄维兵团。同时,部队大兵团作战的战术、技术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16]】
我军绘制的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态势略图——的确太略,蚌西北那一块看不出啥眉目来
张国华这次带来的部队中,豫皖苏五分区第七十一团是原华东野战军“地方化”的第八纵队第七十一团——第八纵队在国民党军悍将邱清泉口中有“排炮打不动,一定是八纵”的口碑,战斗力相当顽强;豫西军区的第三十四、三十五团也是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地方化”的主力兵团,战斗力也很不俗。据西藏军区编撰的《豫皖苏军区战史》记载,豫皖苏和豫西军区部队在这次阻击战中,将蒋二公子的战车部队打扒窝的坦克在10辆以上,其中5辆是第七十一团在一个小时内打坏的。
事关蒋家江山,蒋二公子这次参战十分骁勇,而且很有责任心,但凡被打坏的坦克一定要拖回去——这实际上又要增加伤亡,弄得参战各国军部队对其所部互相礼让,谁也不敢与之搭当或用作配属。笔者目前能找到的战车部队被打坏又未被拖回的坦克图片,只有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打坏且缴获的一辆——笔者找“兵器控”们作了判读,是一辆美式M-3型坦克。
史载:
【在淮海战役期间,豫皖苏全区部队、民兵和地方工作人员,共毙、伤、俘国民党军18789人,缴各种炮45门,轻机枪215挺,长短枪2143枝,各种子弹24.4万余发,及电台2部、报话机12部,胜利完成了中野司及总前委赋予的各项战斗任务。[17]】
国民党军史政编译局所撰《勘乱战史》所列人民解放军蚌西北作战的参战部队中,并没有列出豫皖苏军区、豫西军区的“土八路”,看来他们数十年后也没闹明白:在蒋二公子战车部队助力之下却始终拱不下的“共军”中,有这么一一支地方“土共”。实际上这也很容易理解,豫皖苏和豫西军区部队接防的阵地是原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和华东野战军六纵队结合部的阵地,豫皖苏和豫西军区部队中又各有原中野和华野“地方化”的主力兵团,国民党军史政编译局数十年没拎清爽,应属正常范畴。
国民党军史政编译局绘制的蚌西北作战要图,比我军的详细得多,缺点是没有标示出豫皖苏“土八路”的防御地段,笔者只好自己标一哈
注释:
[1]郗晋武:《淮海战役阻敌十二兵团东进》,《阜阳史话》第8辑第59页。
[2]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编印《豫皖苏军区战史》,1992年,第147~第149页,转引自《淮海战役史料汇编·战役卷(上)》第287~第288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3]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编印《豫皖苏军区战史》,1992年,第147~第149页,转引自《淮海战役史料汇编·战役卷(上)》第287~第288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4]豫皖苏军区司令员由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兼,但粟裕并未到职,主持军区工作的一直是副司令员张国华,,张又是豫皖苏升级为二级军区之前的司令员,所以军区部队和在此间作战的各野战军主力部队指战员通常都直呼张国华为“张司令员”。
[5]吴忠:《飞舟堵黄维》,《阜阳史话》第8辑第54页。
[6]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编印《豫皖苏军区战史》,1992年,第147~第149页,转引自《淮海战役史料汇编·战役卷(上)》第287~第288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7]《阻止黄维部向亳县涡阳永城前进(1948年11月13日6时)》,《毛泽东军事文集㈤》第206~第207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关于歼击黄维兵团之作战方案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1月14日10时)》,《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37页~第13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8]齐世钦:《组织船工支前,阻击黄维兵团》,《阜阳史话》第8辑第62~第63页。
[9]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编印《豫皖苏军区战史》,1992年,第147~第149页,转引自《淮海战役史料汇编·战役卷(上)》第287~第288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10]《对杜集团由追击截击调整为攻击部署(1948年12月6日)》,《粟裕文选㈡》第683页~第68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1]《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关于已调张国华率五个团东来参战致粟裕、陈士榘、张震、邓子恢、李达并报中央军委电(1948年12月7日辰时)》,黄玉章:《淮海战役的运筹谋划》第193页,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12]《豫皖苏军区部队立即阻击迟滞徐州逃敌(1948年12月1日)》,《粟裕文选㈡》第671~第672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兵团暨贵州军区战史》第205页,贵州军区党史办1991年11月编印。
[14]《建议华野再抽一部分兵力先解决黄维(1948年12月10日)》,《粟裕文选㈡》第685页~第686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5]《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第279~第289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
[16]《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兵团暨贵州军区战史》第205~第206页,贵州军区党史办1991年11月编印。
[17]《豫皖苏边区革命史》第348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ls/2019-07-11/5756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