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铁索寒:诋毁公私合营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诋毁公私合营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铁索寒

1251728744_6HxBn4.jpg

前段时期,有的媒体错乱价值判断,公然诋毁上世纪的公私合营,甚至说这是让人心有余悸的“阴影”。同时,近年来也常出现一些什么“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犯了历史性的错误”、“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一种有害的实践”、“对资改造是强制性的”、“对资改造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等谬论,这些公然违背我们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错误观点,贬低、矮化国有企业、污蔑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言论具有明显政治指向和政治危害,是典型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需要坚决批驳,以正视听。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历史虚无主义要害在于“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公私合营作为我国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容任何质疑的。要坚持唯物史观,辨识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坚决反对任何歪曲、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

一、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造。1953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宣告了“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这其中的全行业公私合营,更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和平的方法,消灭民族资产阶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普遍地解放和发展。尽管在过程中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但由于工人摆脱了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企业经过一定的改革和经济改组,生产设备的潜力得到了发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他反复强调: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干得很好。”《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事实表明: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正确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如何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一个重大历史课题。这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个了不起的光辉胜利。邓小平同志掷地有声地指出:“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抹黑或者攻击公私合营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扰乱社会主义公有制,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在党和人民看来,当年的公私合营不是阴影,而是灿烂无比的光明!任何抹黑公私合营企图都是徒劳无功的痴心妄想。

二、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得到极大提高

新中国建立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已不能适应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资本主义企业的落后、畸形发展和生产经营上的浪费、混乱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障碍。政治上,职工不甘于继续受剥削、受压迫;经济上,职工的工资低、待遇差,生产积极性不高,劳资关系紧张。特别是许多资本主义企业的违法活动,更加剧了它们与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使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变得尖锐。在“三反”、“五反”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工商资本家逐渐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历史局限性。1952年2月,工商界的代表章乃器在《人民日报》撰文上指出:当此绝大多数中国人民都在万分感奋中献身为国的时候,工商界却出现了大批损害国家利益、腐蚀国家干部的奸商,这是工商界的耻辱。工商业的五毒“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而携带这些污毒到新社会来的,主要的正是我们工商界”。三大改造的胜利,尤其是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设想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并认为这是“最便宜不过”的事。列宁也曾试图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对无产阶级有益的资本家谋求妥协或向他们实行赎买”。这些曾经的设想都变成了现实。

私营企业公私合营后,生产经营提高了一大步。由于企业性质的改变,国家对企业的领导鼓励着劳方生产积极性的提高,生产不断增长,劳资关系也渐趋正常。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的潜力发挥了出来,劳动生产率超过私营企业,并逐步提高。据统计,全行业合营之前,上海精纺、毛织、驼绒等厂设备利用率都在50%以下。全行业合营后,改变了过去分散落后的面貌,各厂基本上都成了全能工厂,全行业生产重新作了规划,并合理调整了机器设备和劳动力,淘汰了落后设备,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随着生产潜力的发挥,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全行业工人劳动生产率以1955年为基数,1956年为133%,1957年为120%。合营后工人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提高了工作效率。单位产量也显著提高,如寅丰厂40支毛纱1955年每千锭为12.57公斤,1956年为14.5公斤,1957年为14.83公斤。元丰厂华达呢每台机器合营前平均仅生产1667米,1955年合营后平均生产2242米,1956年为2246米,1957年为2470米。同时,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如上海章华毛纺厂公私合营后在质量方面,条花呢等达到100%的一等品,华达呢的次品率由34.19%降为18.29%,凡立丁的次品率由64.58%降为4.25%。

据统计,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1956年全国公私合营工业总产值达191.1亿元,较1955年这些企业的总产值增加了32%,1957年又比1956年增加8%。1956年全国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的零售总额较1955年这些企业的零售总额增加了15%以上。另外,1956年全国公私合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1955年提高了20%—30%。经过全行业公私合营这一决定性的步骤,使整个国民经济跨越式的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后,上海永安三厂的厂长说:“现在很明显,国营比合营好,合营比私营好”。上海市民青联副秘书长鲍金荣就反映:“工商青年感到工人阶级伟大,资产阶级倒霉,希望转变成分。”1956年1月18日,上海团市委和市民青联联合召开有2000人参加的全市工商界青年代表大会。当市工会联合会副主席张棋说到“工商界青年不久的将来放弃了剥削,变成劳动者,可以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分子”的时候,全场沸腾,出席大会的工商界青年激动地把帽子抛向空中,一再高呼“工人阶级万岁!”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如今却成了某些人心中的“阴影”。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一系列指示,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同一时期,我们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十八大以来,经济领域改革不断向好向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中央对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有着清晰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宪法也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这场异常激烈、复杂的斗争中,只有坚定站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上,毫不犹豫、立场鲜明地批判、抵制错误思潮侵袭,坚定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起强大精神动力。

(原载《中华魂》2019年5月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ls/2019-05-15/5660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9-05-16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