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国粉”吹捧“高级将领”,而共产党的英雄是“狼牙山五壮士”?
为何“国粉”吹捧“高级将领”,而共产党的英雄是“狼牙山五壮士”?
徐 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朝鲜和韩国都将这一天定为光复纪念日。而事实上,日伪军并未在8月15日立刻放下武器,中国境内的战斗也没有停止。例如,冀察热辽军区曾克林部与苏联红军联手攻克山海关是在8月30日【1】。我国以日本签署投降书的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其实更为合理。
“玉音放送”,日本投降。
最近几年,每到纪念抗战的时候,总能看到网上出现个别唧唧歪歪的文章,说的东西都差不多:国民党军在抗战中死了多少人,国民党军将领的功绩非常大,现在对这些的纪念太少了,不够公平啊……云云。其实,写这种文章的人根本不理解抗战的真正意义。如果像他们鼓吹的那样去纪念抗战,那才真是对抗战历史的歪曲。
共产党重点宣传的为什么是“狼牙山五壮士”,而不是许世友司令砍了多少日本鬼子的人头?宣传的内容和手段其实都有非常深刻的道理。
中共将领的实际战绩比国民党绝大多数将领要好得多。例如,陈赓率领386旅在8年抗战中先后参加战斗850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2】。国民党军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也就是傅作义等个别将领,问题是傅作义手下有35军、暂编第3军等部队,人数远多于386旅。傅作义部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军最具主动进攻精神的部队,中央军和桂系还达不到它的水平,更不用说地方杂牌军了。
1940年9月,386旅突破榆社城垣,陈赓、周希汉在突破口。(陕西传媒网)
中共武装和国民党军的投入产出比可谓一目了然。国民党军在抗战中殉国的将领,有相当一部分是事后追封的,生前指挥部队不过旅级以下规模。如果按这个标准来算,中共武装在抗战中牺牲的旅级以上干部高达302人,远高于国民党军的115人【3】,应该追封多少个将军?国民政府拒绝铨叙中共将领才是问题的关键。
认真研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共产党和国民党军的宣传方式完全不同。国民党宣传的抗战英雄都是高级军官,而共产党宣传的抗战英雄主要是基层指战员,例如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等等。共产党之所以主要宣传基层指战员,是为了强调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的参与则无法取胜——这个水平和境界比国民党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敌后抗战非常艰苦和残酷,没有人民提供兵员和后勤补给,八路军和新四军如何生存下去?国民党重点宣传高级军官,离老百姓很遥远,很容易让老百姓产生“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觉;而共产党宣传出身普通的抗日英雄,让老百姓感觉到英雄都是身边真实鲜活的人物,甚至自己也有可能成为英雄——这种接地气的宣传能够在基层产生极大的号召力。
刘老庄连,既(原)第54集团军第127师第379团第4连正是参加刘老庄战斗的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2营第4连的继承者,2015年参加了9·3阅兵。
正因为有这种觉悟,共产党在抗战宣传中把人民放在首位,并未突出宣传诸多开国将帅的战绩。例如,王近山率部在韩略村伏击战中消灭日军战地观察团,干掉的军官相当于日军一个满编制师团的指挥力量。这是要是国民党军干的,重庆方面得大肆宣传几个月,而共产党不过是在战史中寥寥写了几笔,绝大多数人是通过电视剧《亮剑》才知道这段历史的。共产党当年的宣传手段非常正确,只不过现在某些人水平太低、根本没法理解——以为某几个国民党将领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那是典型的唯心史观、痴人说梦。
王近山将军
纪念抗战,首先要坚持唯物史观、人民史观。最好的手段莫过于采访还在世的老兵,以及抗战英烈的后人,重点宣传他们为什么义无反顾地参加人民战争,以及共产党植根于人民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共产党从未鼓吹抗战是仅凭共产党一己之力打赢的,而是将胜利归功于人民,认为人民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1966年教学片《地道战》的解说词充分反映了这种人民史观。拍摄《地道战》的原意确实是战争教学,但是因为故事很精彩,很多人将其作为故事片来欣赏。
地道战,嘿,地道战~
国民党军丧师失地因为脱离人民,中共武装能够在敌后解放国土恰恰是因为依靠人民。虽然抗战胜利已过去了70多年,但是人民决定战争胜负这一基本原理没有改变,人民战争理论的内涵更没有过时。不过,人民战争在高技术条件下会有全新的外在表现形式。
抗战时期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人民战争在当时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广大农村地区为人民军队提供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物质保障,以及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正如电影《地道战》主题歌里唱的那样:“庄稼汉,庄稼汉,武装起来千百万”。农民经过短期训练,学会打枪、扔手榴弹,就可以作为轻步兵上阵杀敌了。然而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轻步兵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而且,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的士兵无法操作技术装备,作战效能实在有限。正因为如此,中美俄等主要军事大国近年来都在增强军人的职业化程度,打造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新型军人。因此,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肯定不会表现为大规模动员+短期军训。
英国45型驱逐舰指挥室,现代战争需要高素质士兵。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军民融合,以及来自人民的支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层面:
1- 战场投送。现代战争高度强调战场投送能力——谁能在第一时间将尽可能多的兵力投送到战场、形成局部优势,谁就更有胜算;而总兵力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窝在集结地、不能有效投送到战场的兵力其实并不发挥作用。战场投送需要多种交通工具,铁路运输可以解决陆上的问题,但空中和海上投送能力无疑是更高层次的考验。虽然部队有运输机、补给船等投送工具,但是战时需求很可能远大于一般情况下的需求,这时就很可能需要征用大量商用大飞机、商用直升机、商船等交通工具用于战场投送。民航、通用航空和远洋运输企业在和平时期的储备越多,战时能够发挥的能量就越大。
东航的货机平时看起来不起眼,但在战场投送上可能会派上大用场。届时口粮、油料等物资的运输很可能都要仰仗民用大飞机。
2- 技术支援。在新一轮军改中,我军新成立的战略支援部队整合了电子对抗、网络攻防、卫星管理等资讯方面的力量。战略支援部队要想出色完成任务,既需要硬件资源,也需要技术人才。现代高技术战争会产生海量信息,例如无人机捕获的影像、电子侦察监听到的通讯信号等等。对信息的分析和整合能力很容易形成瓶颈,所以我军可以考虑在战时征用百度云、阿里云等高科技企业的云计算资源来处理海量情报。而且,战时的网络攻防会非常激烈,更需要技术人才的加入。我军可以考虑将互联网和电信行业中负责网络安全的高端人才纳入预备役,战时紧急征召起来又能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比搞几个预备役高炮师要大得多。
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标志
3- 物资供应。现代战争的物资消耗量巨大,海湾战争中美军人均日消耗物资约500公斤,其中油料约占65%,弹药约占20%,其他消耗物资(包括士兵口粮、饮用水、清洁用水、备份零件等)约占15%。海军的人均物资消耗量大约是陆军的4至6倍,空军则是陆军的10至20倍【4】。在高科技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中,中国企业需要以强大的物资供应能力保证军事胜利。在战前和战时,中国企业能够生产和调拨多少符合军用标准的油料?能够生产多少备份零件、帐篷、口粮等消耗性的物资?国内各种途径的物资储备够支撑多久?这都是对人民战争能力的考量。
可别拿“码农”不当回事儿。在未来的人民战争中,他们可能是第一时间派得上用场的网络尖兵。
4- 作战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技术装备相对简单,1944年苏联的战斗机产量高达18000架。放在现在,美国军工企业就算火力全开,也不可能一年生产出300架以上的F-35战斗机,因为其复杂程度比二战时的战斗机高了两个数量级都不止。这就意味着,高技术兵器由于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战时很难快速补充。中美俄等军事大国可以把一些封存的装备经过简单维修之后拿出来应急,但是作用有限。因此,如何使有限的装备发挥出尽可能大的作战效能,就成了战场决胜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新时期的“寓兵于民”,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要储备修理和维护高技术装备的人才(例如空军的机械师)。和平时期,这些人才转业时最好安排对口工作,不要让他们把专业技术丢了。一旦有战事,他们可以应征入伍,保证装备极高的完好率和出勤率。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凭藉出色的战场维修能力,使大量被打残的装甲部队“原地复活”,最后守住了戈兰高地。反观印度空军,从俄罗斯进口了200多架Su-30 MKI战斗机,但是装备完好率只有55%,能上天作战的只有100架出头。和平时期尚且如此,战时还能指望什么?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军队M60坦克越过苏伊士运河。
二是要储备操作高技术装备的人才(例如空军的飞行员)。现代战争很可能在短期内造成严重伤亡,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来操作高技术装备,这些装备就无法发挥作战效能。因此,操作高技术装备的人才应尽可能作为职业化军人培养。即使这类人才转业、复员,也应纳入预备役加以妥善保护和管理。以色列空军就曾批量安排退役飞行员去飞民航飞机,这样不至于丢了手艺,战时仍然可以发挥作用。
毛主席开创的人民战争理论带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不一定是持久战、消耗战,但人民战争理论并不会因此过时,而会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出强大力量。我们纪念抗战胜利,固然应当铭记英烈,但是更应该深刻领悟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这个深刻的真理。先想明白抗战是怎么胜利的,就知道如何去赢得明天的战争。
让正义的愤怒像巨浪, 滚滚沸腾,进行人民的战争, 神圣的战争!
参考资料:
【1】中华网:
【2】腾讯军事:
【3】凤凰军事:http://imil.ifeng.com/44592400/news.shtml?&back
【4】中国百科网: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ls/2017-08-19/4576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