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时期的印美、印苏关系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时期的印美、印苏关系
奉 奉
中印边界冲突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不仅仅是源于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冷战时期中美苏印四国在冷战中博弈的产物。
一、中印边界冲突前的印美印苏关系
从整体上看,二战结束后美印两国关系是在冷暖交替中向前发展的。在1947到1954年间,印美关系的主流是存在分歧的。南亚曾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因此,二战结束后,最开始美国采取的是“不干涉英联邦问题”的态度。1948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美国与英国一起在印巴纠纷中采取平衡政策。冷战开始后,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制,美国首先看中了巴基斯坦,而印度奉行的不结盟政策受到美国的批评。美国开始反对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印度从1950年起就开始主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拒绝签署对日合约,在朝鲜战争中采取独立立场。
1956年印美两国在苏伊士危机期间的紧密合作为两国在其他事务上的密切关系铺平了道路。1956年12月,尼赫鲁对美国访问取得成功,印美关系开始了明显的改善。而这时,印度国内的“二五计划”遇到资金困难和粮食短缺,急需外援。这一时期,经济援助构成了美国对印政策的基本方面。随着1959年中印关系开始紧张,印美关系出现亲密的新形势。肯尼迪当选总统后,印美政治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但是,由于印美两国在解决发展中国家贫穷的迫切性、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冲突等问题上存有很大分歧,因而,美印两国除了反华外,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点非常有限。
由于冷战的原因,美巴结盟与印苏亲近几乎同时发生。万隆会议后,印度反对美国组织军事联盟和扩大在亚洲的势力范围,这就使其与苏联的政策出现了结合点。1953年12月,印苏两国签署了五年贸易协定。1955年,印苏领导人尼赫鲁与赫鲁晓夫互访,苏联开始向印度提供经济援助,并态度鲜明地支持克什米尔和葡占果阿等问题的立场,同意与印度共享苏联发展工业和和平利用核能的经验。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于是把对中国的援助转向了印度。随着中印关系的紧张,印苏两国结成密切的关系。1959年8月在中印边境发生第一次武装冲突后,苏联发表塔斯社声明,对中印边境冲突表示“遗憾”,公然袒护印度。在发表塔斯社声明后的第四天,苏印签署了关于苏联向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提供援助的协定。苏联在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提供的贷款共计7186亿美元,是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所提供贷款的四倍。
就印苏关系而言,其特殊性是在双方互有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起美印关系来说,其基础更为牢固,密切关系也会更为持久。
二、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的印美印苏关系
1961年春季,印度政府决定进一步推行“前进政策”,打算以武力迫使中国接受印度的边界,并自认为自己的行动不会遭到中国的反击。而在印度做出这些判断的背后,是美国的怂恿和苏联对印度破坏中印边界稳定的行动的“中立”态度。1962年夏,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印度开始要求美国给予军事援助。肯尼迪当即致信尼赫鲁,表示会全力支持印度。美国的怂恿使印度有恃无恐。1962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开始自卫反击作战。10月22日,美国国务院指责中国“侵略”,并宣布会以同情态度考虑印度的援助请求。1962年10月27日,美国驻印大使加尔布雷思发表声明称“麦克马洪线是被接受的国际边界并为国际惯例所支持”,这是美国首次公开支持印度的边界主张。为了不让印度腹背受敌,肯尼迪亲自写信给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要求巴方向印度做出不采取军事行动的保证。美国还迅速向印度政府提供了有关中国的军事情报,与印度建立密切的情报交换关系。从11月3日起,美国开始向印度紧急空运武器弹药及通讯设备,美军C-130大型飞机为这批物资起飞60余架次。
1962年11月14日,印度在东段边界地区发起了新的军事进攻,中国不得不进行第二阶段的自卫反击作战,并迅速清除了争议地区的印军据点,印军全线溃败。11月22日,中国宣布单方面停火并宣布把军队撤回至1959年实际控制线。印度不得不在事实上接受停火,使美国想让战争拖延下去的幻想破灭了。在中印冲突中,美国对印度不仅在外交上进行支持,并且大力对印度进行军事、情报上的援助,使印美关系在二战后达到高潮。
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中,苏联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冲突中先是持“中立”态度,但很快便公开指责中国,在舆论和军事上均支持印度。
1962年8月,印苏达成购买12架苏联米格-21战斗机的协议,苏联还答应在印度帮助建立米格飞机工厂。在此之前,中国曾向苏联提出过购买米格飞机,却被苏联拒绝。而这次,苏联不仅将米格飞机卖给了印度,还将设计图纸一并给了印度。苏联还向印度提供大量直升飞机和在边境上修路的机械设备。中印边界冲突中苏联的态度和表现使中苏分歧进一步深化,也使苏印之间的密切关系得以加强。
三、美国和苏联在中印边境冲突中角色扮演的原因及其得失分析
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由于美印两国外交战略和目标的根本不一致,因而,冷战以来,印美关系起伏不定,时冷时暖。美国对印政策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美国在南亚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印度放弃中立主义立场,将印度拉入西方冷战阵营,保持美国主导下的印巴均势。
因此,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美国对印度的帮助不是全心全意的,而是以迫使印度放弃“不结盟”政策,并以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改变印苏关系和印度国内经济政策来与印度谈条件。这既是印度在向美国要求援助的同时也向苏联要求援助的原因,也是印美两国在战时发展紧密关系后不久又归于平淡的原因。从结果来看,美国在中印边境冲突中并没有达到目的。印度在中印冲突中同时要求美国和苏联的援助,似乎使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的形象大打折扣,但在尼赫鲁的观点中,他并不认为他国政府、私人的资本投资等经济援助等同于结盟。冲突结束后,印度依然宣布不结盟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石。这也使得印美关系在1965年的印巴战争中开始倒退。美国在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则使印美关系落入二战后的最低点。
苏联在中印边境冲突中采取了与美国同样的立场。中苏关系的恶化是苏联在中印边境冲突中表面中立,实质上支持印度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苏联在中印冲突中的表现只是中苏两国在近三十年中不正常关系中的一部分而已。
印苏关系是在互相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两国关系一直稳定发展。苏联屡次在国际上支持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充当印度的保护伞。苏联还为印度提供了当时西方拒绝提供的东西,包括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设备、技术、资金、廉价的军备。这与美国明显不同。而印度想要称霸南亚,也迫切需要地缘政治上最大邻国苏联的支持。从结果来看,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中对印度进行了大量援助,边界冲突后也依然对印度进行经济、军事援助,印苏关系的确如尼赫鲁所称的“印苏友谊值20个师”那样友好,但中苏关系却越走越远,愈加恶化。
总之,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对四国间关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很快打赢了战争,克制地结束冲突,在关键时刻与巴基斯坦解决边界问题,大大压缩了美苏的战略空间。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ls/2017-08-09/4559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