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我们该从先辈那里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
清明祭英烈:我们该从先辈那里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
又到一年清明时。连日来,全国各地缅怀英烈的气氛日渐浓厚,无论是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纪念馆参观悼念,还是互联网上献花留言,都是为了那不能忘却的纪念。
回顾历史,在民族危亡之际,是先烈们以“万里崎岖,为国效命”的担当,激励和带领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和平年代,为保一方安宁和国家利益,英雄们不惜流血献身。
他们中大多数的人生如同夏花一般,短暂而绚烂,却将最美的一瞬留在了世间。今天的《解放军报》刊发文章《纪念,为了更好地前行》,让我们在对先烈的祭奠中,重温民族记忆,激荡家国情怀,从不朽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纪念,为了更好地前行
——我们该从先烈那里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
■高原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清明节,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吟咏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主席强调,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清明节,那一个个深深的鞠躬,那一次次深情的仰望,都在表达对英烈的缅怀、对历史的敬畏,都在试图从先烈的事迹和精神中汲取强大的力量。
(一)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是先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回望历史长河,无论处于何种境遇,先烈们身上所迸发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都犹如长风出谷、雷霆万钧,喷薄万马奔腾的气势,迸发摧枯拉朽的力量,激荡横绝星空的鸣响。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指面对战争、危险和困难时,表现出的一种无所畏惧的人格特质,集中体现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主义气概。正如明朝大思想家吕坤所言:“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其实,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一种大担当、大襟度、大涵养、大识见。
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无数先烈正是凭着这股精神,才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与洗礼,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次又一次胜利。
(二)
很多时候,当人们谈论理想信仰的时候,往往弥漫着一种梦幻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在战争年代,理想信仰却不是用来谈的,而是用行动践行的。这种践行,很多时候意味着要牺牲生命。
和平年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并不一定要牺牲生命,而更多的在于一种慎独与坚守,体现在能否始终不渝坚持理想、忠于信仰。
很多时候,有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就有了“主心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无数先烈能够视死如归,根本支撑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如方志敏在狱中写道:“我们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惧……我们始终是党的正确路线的拥护者和执行者,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竭诚的信仰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的坚硬的。”
正是因为有坚定的信仰,先烈们才成了“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反观一些人在关键时刻叛变革命队伍,根本原因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没能在心中扎根,关键时刻又徘徊动摇、犹豫不决。
历史的警诫,发人深省!
(三)
不畏凶险、敢于克敌制胜,这是大无畏革命精神的另一个侧面。
战争年代,军人往往常处死生之地、危险之境。面对对手的凶险、敌人的致命,英勇无畏、勇于制胜是对一名军人的本能考验。尤其是现代战争复杂万变,每场战争都会导致一些军人成为“战争应激反应”性精神病患者,这是浸染着硝烟炮火的青春残片。
不畏凶险、敢于克敌制胜,就是军人精神上的“撒手锏”。
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时,连长熊尚林带17勇士靠小船强渡之后拼命抢占桥头,无一牺牲;飞夺泸定桥一战中,由连长廖大珠带队的22勇士,攀着13根铁索夺下泸定桥。
面对天险冲向炮火,“战神们”靠的就是这种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
今天,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周边安全环境,也必然需要大力塑造和弘扬这种精神,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更何况,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早已告别“小米加步枪”的时代——不但有革命先烈留下的精神上的“撒手锏”,还有武器装备方面的“撒手锏”,必然更加夯实了中国军人能打胜仗的底气!
教科书插画里的邱少云
(四)
李大钊说:“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固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但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献身使命,革命先烈为我们树起了大无畏的典范。
对于军人来说,献身使命既不是“无谓的伤亡”,也不是“生命的虚掷”,而应是一种先天本能。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为了打通进攻通道,战士梁英瑞毅然从射孔中把炸药包塞进敌人的暗堡。为使命而英勇牺牲的梁英瑞被追记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打开厚重的史册,无数英烈为使命谱写的壮丽篇章令人久久回味:刘胡兰坚贞不屈、用生命诠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邱少云舍生取义“在烈火中永生”,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历史深处,厚重深邃,我们从中品味、思索、收获。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献身使命不仅仅是在战场上流血牺牲,更多的是在平时生活中的默默无闻、竭诚奉献。或许,没有鲜花和掌声,要耐住孤独和寂寞,但同样因不可或缺而伟大。
其实,革命先烈们坚守信仰的忠诚、敢于牺牲的壮举、热爱人民的情怀、民族复兴的宏愿,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嵌入民族精神的内髓。奔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我们后辈更当从前辈的精神中汲取动力和滋养,提振精气神、集聚正能量,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作者系空军(航空大学)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教授)
英烈,永远的航标灯
■张凤坡
“英烈是我们永远的航标灯”,清明节前夕,挂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华北烈士陵园内的这个条幅,引起笔者的注意和沉思。品味其意蕴,不仅寄托着一种尊崇与纪念,也内蕴着当代人对先辈精神的守护和传承。
近几年,抹黑英雄先烈的行为多有出现。2013年8月,某张姓网民发布博文肆意歪曲“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之后,某洪姓作者以“谈论历史”名义发文,公开为其行为开脱。前段时间,某梁姓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公开调侃雷锋,引起公愤。
凡此种种,以学术研究或言论自由为幌子,以网络娱乐求得点击率为目的,无端侮辱、诽谤、亵渎英烈,将红色文化污名化,不仅误导人们对历史的认知,还严重冲击公众的价值判断。
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些人拿红色历史、革命先烈做文章,竭尽攻击、污蔑之能事,背后必然暗藏祸心。回想20多年前,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苏共为什么会垮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虚无主义搞乱了思想认知和价值认同,最终导致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失守!
历史的警钟长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没有流血、不见硝烟,有时却比一场现实的战斗还要惨烈,它足以让一个大国庙厦瞬间倾覆。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烈铁甲寒。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后辈们留下砥砺向前的丰富营养。当年,亲历战场血与火的魏巍,发出这样的感慨:“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每一种牺牲都需要铭记,每一名英雄都值得仰望。青山有幸,在每块白色的墓碑下都长存着一段英勇顽强、浴血奋斗的火红青春;大道通天,在每段金色的铭文中都书写着革命先烈豪情万丈、彪炳千秋的精神史诗。今天,我们追思历史、纪念英烈,是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的一种方式,更是个人成长道路上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洗礼。
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正如斯言,无论时间多么久远,或许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或许英雄的容颜已经淡去,但他们的基因必须得以传承。
伏契克说过:“为了争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之于我们,革命先烈不就是心中崇仰的图腾?他们的精神,已经构成中华儿女共同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民族精神的内核之一。纪念先烈,就是要时刻记起“我们从哪里来”的初心,并从恢宏的民族历史中汲取“我们到哪里去”的力量。
或许只有这样,当我们站在未来的希望田野,回望那条由无数英灵铺就的奋争之路时,才能在璀璨而壮美的历史星河中,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永远在闪亮!
(作者单位: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ls/2017-03-30/4338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