邋遢道人:城镇知青下乡真的是因为城镇就业机会不足吗?
城镇知青下乡真的是因为城镇就业机会不足吗?
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攻击当年知青下乡的帖子。说知青下乡是因为工商业经济发展慢,就业岗位不足,不得已而为之。既攻击了知青下乡接受工农再教育的做法,又攻击了计划经济,一箭双雕。而且,由于林彪的571计划里也这么说,很多人就信以为真了。
情况究竟是怎样呢?其实是可以从经济数字中算出来的。
自1956年统购统销和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后,如果证明这个时期城镇知识青年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可以把这个时期城镇未能升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加上未能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总数加起来(简单算法是将初中毕业生数减去大学招生数)叫做“待就业知青”,与这个时期国有和集体单位新增职工数做比较。如果前者多而后者少,说明这个时期存在非农产业发展慢,难以安排这些知青。如果前者小后者大,则说明不是就业原因而是其他原因。
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分为1952年至1962年,1968年至1976年两个阶段。因为前一个阶段中,农村集体经济才开始办,农村初中教育还不怎么普及。而文革开始前后,农村初中教育已经普及,而且1968年的知青下乡才是重点。由于计算的是城镇知青,这样比较容易分析。
按照统计年鉴提供的数字,52年到1962年,我国初中毕业生从19万增加到154万。中数大约90万。大学生从3万到18万,中数在10万。每年“待就业知青”大约80万左右。由于这个时期农村刚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教育还在普及小学阶段,因此可以把这80万人的80%算为待就业知青,10年总计640万。
从1952年到1962年,城镇从业人数从2486万增加到4537万,净增2051万。这还是受到60年到62年大量企业下马,大量非农就业人员被迫返乡的影响。新增就业岗位是城镇知青的3.9倍。因此城镇青年也不存在就业岗位不足问题。实际上,这个时期有远大于城镇知青总数的上千万农村知青和小学学历青年被招工。1比3.9的比例是很高的了,在急需招收知识青年务工的时候提出知青下乡,显然不是就业压力问题,只能是别的因素。
接着说文革期间知青下乡。文革是从1966年到1976年,从1968年到1976年的8年中,总计有10届初高中生下乡(68年初高中各3届),留城比例很低。文革下乡也分为两段,一段是68年老三届下乡,一段时1972年到1976年的知青下乡。
我们先计算1968年老三届下乡时的情况。1965年我国初高中在校生总计934万,其中初中生803万。大约与1968年在校人数差不多。由于文革开始前农村公社一级都已经有一到两所初中(我下乡时本公社就有一所初中,一所高中),因此城镇中学生应该不足一半。也就是大约500万左右,其中约400万是初中生,100万是高中生。这个数也与1973年7月国务院知青办《知识青年下乡经费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文件中说的,1967—1972年,全国共动员了747万城镇知青上山下乡,财政支出经费约在17—18亿元左右的数字接近(1971年到1972又有2届学生下乡,这两届学生数量很大,因为主要是1968年入校的小学生)。当时城镇初中生部分升了高中,比例大约为初中生的这个数字大约为40万。因此,实际下乡或者留城工作的学生大约460万左右。
1965年到1970年,我国城镇非农产业就业人数每年平均增加235万。其中1968年增加258万。这个数字小于470万待就业知青,似乎确实存在非农就业岗位问题。但如果国家真要安排这些学生,并不是没办法。
首先,可以恢复高考,让66届高中生升大学,总计大约18万学生。这样剩下452万。同时只让当时的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二、三年级离校。留下初一升初三,初三部分升高一,高一年级全部升高三。这样,初三学生有40万左右,升高一40万,高一升高二30万,总计110万。这样只剩下342万学生离校。
其次,1968年只有少量征兵,大征兵是1969年冬季。如果征兵放在1968年底到1969年初,总计征兵50万,就只剩下292万。
第三,既然能拿出12亿左右资金安排知青下乡,也就可以把这些钱用来开办企业来安置知青。1970年每个国企职工合固定资产2800元,其中轻工业为1200元,服务业800元。12亿资金如果主要上轻工和服务业项目,可增加不小于100万就业岗位。这样,加上原来提供的258万岗位,总计有352万岗位,安排剩余292万离校城镇学生,还有富余。
再说第二阶段。
1970年后,城镇每年毕业高中生(当时改为四年制,初中毕业均升高中)大约240万。
1970年到1976年,城镇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增加数为2342万,年均增加390万。每年毕业240万高中生,扣除上大学的20万为220万。每年可安排岗位的390万,还多出170万岗位要从农村知青和农村退伍兵中招工。
因此,无论把文革前城镇知青下乡到文革期间知青下乡都看做就业岗位不足,是不合情理的,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究竟当时为什么非要让知青下乡,然后再先后招回城市安排就业,而且报纸上说的都很清楚,很多网友都讲了。当然数学说的是为了防止核战争有些戏谑的意思,右派信不信是一回事。但放着就业岗位不让城镇知青就业,非要在农村待几年才安排,显然只能支持左派网友的判断,不支持右派网友判断。
当然,有人会说,你这种算法就只考虑城市青年,不考虑农村青年了。这贫道没办法,因为议论的题目是城镇知青问题,不是别的题目。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ls/2013-05-01/5037.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