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教育

打印

童书“有毒”,是何环节失守?

童书“有毒”,是何环节失守?

  

爆粗口、打架斗殴、外貌崇拜、行贿班干部、描写自杀细节……一些问题童书正侵蚀孩子的精神世界,其中不乏销量动辄上百万册的爆款。

问题童书是怎么蒙混过关的?相关监管为什么堵不住?如何远离问题童书?带着这些问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儿童作家、少儿出版社负责人、书商等,一条问题童书灰色产业链由此揭开……

童书有“毒”

写作速成、内容劣质、三观有毒,是问题童书三大特征。

记者了解到,有的儿童畅销书作家一年可出版40多本书,平均不到10天就出版一本。为了提高出版效率,多数头部畅销童书作家与出版社合作成立个人工作室,以团队力量快速批量产出童书。

“速成容易导致童书质量问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儿童文学作家小山(笔名)告诉记者,快餐化、低俗化、同质化,乃至“有毒”内容正在侵蚀童书。

“有的校园小说,文字描述缺乏艺术提炼,只是像照相机一样同步反映校园生活,内容多是没有文学营养的口水话。”小山说。

“上天入地、装神弄鬼、妖雾弥漫、群魔乱舞、舌吐莲花、气贯长虹……加之所谓‘时空隧道’之类的现代科学的生硬掺和。”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撰文批评部分少儿幻想文学,“这种无所不能却又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不免匮乏的幻想,遮掩的恰恰是想象力的无趣、平庸、拙劣乃至恶劣。”

  更有甚者传递“有毒”的三观。如号称总发行量超过700万册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描写学生跳楼自杀细节,并称其为“像一片树叶一般飘向大地……坠入一个绚丽无比的隧道里”;一些系列奇幻作品还大量描写酷刑、血腥、鬼怪等惊悚情节;有的童话故事甚至描写小男孩幸灾乐祸地看着老太婆被活活烧死,等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荣伟说:“孩子的人生观尚未建立,是非鉴别能力弱,过早接触问题童书中扭曲的三观,可能引发孩子模仿,后果不堪设想。”

何以蒙混过关

中宣部、教育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近年加大少儿出版物的管理和市场整治,然而一位少儿出版社社长坦言:“整治效果有限,尚未实现问题童书的根本性改观。”

究其原因,法律关、审核关、营销关均有失守之处。

首先是相关法律条款表述模糊,给问题童书野蛮生长提供了灰色地带。我国《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儿童读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但基层执法人员认为,“违反社会公德”“残酷”等概念模糊,在实际执法中难以拿捏尺度。福州一家书店近期下架了一批涉嫌“违反社会公德”的童书,却遭相关出版社抗议。书店负责人表示:“部分内容很难认定是否违法,还在等上级部门指示。”

加之相关法律对“未成年人读物”没有明确界定,也未细化分级,低龄儿童很容易接触到与身心发展不适配的童书。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告诉记者,一些两性描写露骨的“成人版”动物小说甚至出了注音版或放在儿童读物书架上,被误当儿童读物。

其次是出版社良莠不齐,审核不严、急功近利。记者了解到,童书已是除教辅类外最赚钱的图书品种,吸引了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参与其中,其中专业的少儿出版社只有34家。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陈远告诉记者,童书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出版童书也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经验,目前并非所有出版社都达到童书出版相关专业要求。

更糟糕的是,负有审核责任的出版社被指与童书利益相关方结成同盟,为了销量,对问题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记者就问题童书联系采访一位顶级畅销童书作者时就被婉拒,“因为出版方不让说”,但该作者透露,如今一些作家、出版社、书商已结成“同盟”,约定谁也不出面回答有关童书中的少儿不宜问题,以免影响图书销路。

有的出版社甚至有意出版问题内容。“迎合孩子心理的猎奇、暴力内容更受市场欢迎。”一家大型图书发行集团教育板块原负责人透露,还有些出版社直接将审核关最关键的“三审三校”工作交由书商自行把握,流于形式。她说:“一些小出版社生存都比较困难,有人说可以一起出书,并保证把书都卖掉,能不动心吗?”

最后是过度、虚假宣传易迷惑家长、老师。7月28日,教育部教材局发布《关于从未以“教育部推荐”“新课标指定”等名义出版、推荐图书的声明》,提醒各地、学校及相关人员提高警惕,谨防上当,揭开了问题童书虚假宣传的冰山一角。

业内人士透露,有的图书宣称“某某专家支持”,实则是骗取而来,出版社只是将样书寄给某位知名专家,并未获得授权;有的作家只要曾有一本书获得过大奖,就在他所有书的简介里都写上,模糊相关表述,造成误导;还有一些作家在简介中写“多次被全国少年儿童评为心中最喜爱的作家”,其实难以查证。

另据了解,一些出版社、书商利用图书进校园、教师培训、文化讲堂等活动大力推荐童书之余,努力促成与部分老师“合作”——老师将出版社推荐的图书列入假期推荐阅读书目,就可从中抽成。

培养阅读免疫力

受访专家认为,童书产业不能变成“资本狂欢”的舞台,应强化市场监管,提高家长儿童分辨问题童书的能力,让孩子与健康、有品质的图书相伴。

从市场监管角度说,一方面应细化法律界定模糊的内容,让约束“问题童书”更具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可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少儿读物分级建议标准,在童书封面醒目注明适合的年龄范围。

此外,还应把好童书准入关,适当抬高童书出版门槛。陈远建议,童书出版前须经儿童教育或心理学等专业人员审阅把关,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童书出版相关人员的专业指导培训。

从家长角度来看,家长在选书时不能纯粹听信书封上的“必读”或名家推荐。业内人士提醒,家长在选购童书时应对类似信息多一份警惕,如有条件可通过咨询老师或专业人士提供参考意见。“只要家长不买单,问题童书将逐渐失去市场。”

张荣伟还认为,面对问题童书,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免疫力。因为今天所处的信息化时代几乎不可能杜绝孩子接触“负面信息”,老师和父母应通过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方式,引导儿童分辨问题童书,自觉远离摒弃问题内容。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jy/2020-08-18/6455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08-18 关键字:教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