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教育

打印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最新论述,看老教授力行!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最新论述,看老教授力行!

  

座谈会上,习总书记针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工作有哪些重要论述呢?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吧!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最新论述,看老教授力行!

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指出,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
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
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
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以下是报道全文:

【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记者 吴晶 胡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8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林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讲师陈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川、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学利、西安兴华小学二级教师王良、武汉市解放中学高级教师吴又存、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级教师陈明青先后发言。他们结合实际就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理论教育、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等问题介绍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习近平指出,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
丁薛祥、孙春兰、陈希、黄坤明、尤权、何立峰出席座谈会。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线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可见,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前本报曾刊发过一篇《身体力行的“笨办法”比精巧的说教有效》的文章,文中就介绍了这样一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河南大学许兴亚教授。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令学生信服

有人悲观地认为,中国年轻人缺乏信仰。有的大学思政课老师直言,再用灌输的教学方法不管用了。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许兴亚愤愤不平:

【“如果理论讲的是一套,而我们自己做的是另一套,即便我们课教的再好,也会事倍功半。”】

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许兴亚认为,教好思政课的前提,就是老师自己不仅要“自信”,而且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精通的标准是什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师为例,除了要熟悉马克思主义文本之外,还必须熟悉经济史、经济思想史、数学和西方经济学。

在大学的课堂上,有的思政课老师不愿鼓励学生提问题。他说:

【“一定要允许学生讲实话。”】

在大家都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上,他认为绝对应该去触碰和解释。有很多思政课老师会遇到同学提问: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于中国来说哪个更好?

他并没有机械地解释:

【“马克思主义最先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就在于资本主义不顾一切地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

许兴亚点出其中的问题:这种发展,是要以牺牲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以及牺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致两极分化)为代价的。

他提出要用社会主义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它的任何一个部门、地方和单位的发展,都不能唯GDP的马首是瞻,而是要同时兼顾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发展。

他的答案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证明。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却无疑提供了新的视角。

由于妻子是许兴亚的学生,河南大学青年教师郭广遇到困惑时,也会找他“闲聊”。“与很多老师不一样,许老师是真的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他有水平把理论激活,用来解释现实的现象。”博士研究生出身的郭广很服气。

赵海亭也是许兴亚的博士生,专注是他对许老师最大的印象,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不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只是课堂上讲授马克思主义“高调”,自己也信仰,而且作为老师一丝不苟,这种力量无形之中传导到学生心里,反而让学生规约起自己的行为。

拿着一个旧公文包,讲课的时候不用电脑,坐定,摊开一本书。从来也不低头看,就给学生“干讲”,案例和故事信手拈来。两三个小时的课程,声音保持洪亮,中间只会下课一次,对于70岁的老人来说,说到兴奋时,谁也不能打扰到他。

有一次上课,许兴亚接到一个电话,匆匆说完就继续上课。直到从容讲完,学生下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刘宁静才发现,许老师的儿子没有带家门钥匙,为了找许老师拿钥匙,在教室外等了足足一个小时。

【“他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穿透力。”】

这是2016级政治经济学全日制博士生李鸿宽对他的印象,言语中透露出一股正气,不自觉地学生就被带入到他的逻辑“旋涡”之中,时不时地思想相互碰撞。

学生论文3万字,他最多一篇批注了2.7万字

在一些大学生眼里,思政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最后都能通过;有的学生哭哭啼啼找到老师,说要出国,学分绩点要高一点,有的老师也会心一软,高抬贵手不给学生“挡路”,或许高分过关。

在河南大学,年过七旬的许兴亚老师如同匠人,批改作业就像一针一线地绣花,能熬10个通宵,平均一天改6份作业,把全班61位同学的作业逐字逐句批改,写下17838字的批语,90%同学重做作业,却没有一个心里不服。

他的批语绵里藏针:

【“S同学并2010级全体研究生:你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论文(试卷)我已看过。但是很遗憾,除了极少数同学的试卷基本合格以外,绝大多数(90%以上)均不符合要求,因此无法评定成绩。现把考试要求重申如下,盼立即重做,并限一周时间交稿。”】

许兴亚的头衔有很多,不过他并不在意。在学生的眼里,他是国内知名的《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专家。

【“许老师的作业都是这样改的,是常态,不奇怪!”】

刘宁静从硕士到博士都是他的学生。作为曾经的助教,她在整理电脑时看到几年前的材料,感动之余,坦言许老的作风也改变了她自己。

论文抄袭、引用错误、错别字,许兴亚对这些问题“过敏”。他发现近些年,学生学习态度不如以前了。不过,他还是执拗地像啄木鸟一样揪出这些问题。

【“千万不要用别人的东西代替自己的原创!那不仅没好处,还可能会陷入误区。”】

——对西方经济学N同学的作业批注。

【“不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9年版第687页’上,而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年版第24页’上,所引的文字也不对……”】

——区域经济学X同学的论文中11处引用被他一一纠正。

【“文字没有校对,太草率。例如‘相对过刹人口’‘马克忍’‘资本主义侧度’等,太扎眼了。”】

——在金融学W同学的作业中他如是写道。

他在批改作业时,仍然像一个刚教书的小伙子一样,让自己慢工出细活。“我很苦恼!我看到了他们文章中的毛病,如果不指出来,过了我这个‘村’,也许就没有这个‘店’了。”有人认为,他是播下“龙种”收获“跳蚤”,不划算。他却坚持教书育人就是师父带徒弟,以身作则才是基本的传承。

顺水推舟卖一个人情?许兴亚可不干。2000年,一位在职的领导干部以同等学力申请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硕士学位,由他做导师。拿到该同志的论文初稿,他发现问题很大:一篇原本应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位论文,却完全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完成。

【“3万字的论文,我写了2.7万字的批注。”】

许兴亚说,

【“我面对的不仅是这篇论文,而是这些理论和倾向。所以后来我又整理了一下,作为一篇论文发表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辗转找到《当代经济研究杂志》2000年第一期,这篇名为《对一篇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初稿的意见》就刊载其中。他在文章最后写了一段话:

【“值得欣慰的是,该同志已另行选题,并已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因篇幅所限,并为保护原作者起见,原文不再一并提供。”】

没时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教授,时间都去哪了

2016年6月,许老师办理了退休手续,2017年送完最后一届博士生。在他的博士后韩宝华看来,

【“许老师实在太累了!”】

他还要照顾身患帕金森病和脊髓炎的老伴,连喝水、上厕所、穿衣服都需要许老师一手照料。

步入晚年的他用自己的方式与时间赛跑,只有等老伴休息后,时间才属于自己。韩宝华收到他的批改意见和邮件,通常都在凌晨三四点了。

去年秋天,韩宝华早上在学校附近菜市场,偶遇许老师。她走近才发现,老师拿着一把钱,慌慌张张抽出几张付钱。一问才知道,他通宵给博士生改毕业论文,天亮了才着急出来买菜,为老伴做饭,还要赶去新校区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我不知道许老师改我的论文。”】

博士生刘宁静对记者说着说着,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在她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的前一晚,已经通过专家外审,再次给许老师发了一份,以便告知。没想到第二天清早,她就收到许老师的新邮件,30万字的论文又少了1.7万字,代价是许老师花了一个通宵修改。

如今,刘宁静已经成为河南农业大学的一位思政课老师,这件事印刻在她心里,只要学生有论文需要指导,不管多忙,她都尽力指导。理由很简单,在她看来这是一种学术传承。

作为思政课教师,郭广和韩宝华夫妇不管平时有多忙,只要学生有困难,他们都会去“搭把手”,帮着困难的学生找兼职,甚至还负责给毕业学生介绍对象,“这是老师对我们德育上的传承。”韩宝华说。

与其他老人不一样,许兴亚没有闲暇来颐养天年。尤其是在最近五六年,几乎没有发论文,

【“我觉得挺‘苦’的,没办法,指导学生的文章中出现了问题,那就是自己的失职。”】

有人觉得指导了学生耽误了科研,他却看得很开:

【“难免仍有顾此失彼的时候。”】

“没到站”他却主动“辞官”

再回到30多年前。在内蒙古农村扎根10年,考上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工作了。用现在的年轻人的话,许兴亚的故事就是一锅“励志鸡汤”。翌年,他就开始为研究生讲授《资本论》。1984~1985年,他倡议成立了经济研究所。1986年,他被首批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当年全省文科只有4人。其间,他也曾有机会“跳槽”去政府部门工作,最终还是选择留下安心做老师。

安于现状做“教书匠”,他并不甘心,而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研究所恢复为经济系,把它从“母系”剥离出来,这是一段让他引以为傲的坚持。这意味着带走了学术带头人和一批老师,有人不乐意了。有一年春节,本该为每人发100元福利,却有人对研究所的16名老师“断了炊”。许兴亚着急了,他跑到学校借钱让老师们过了节。

成立了经济系,再到成立了新经贸学院(后更名为经济学院),他自己也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大学历史上的首任系主任和院长。别人眼里,他当了官,他却最在乎“老师”这一称呼。有学生称他“院长”,他拉下脸不高兴,非要更正为老师。担任行政职务之后,他没有为自己减免过教学工作量。

学者在高校担任行政职务,会占用了研究时间,是否值当?

“必须要有人为此做出必要的牺牲。”许兴亚这样回应,他做了一个让同事“惊掉下巴”的决定——辞去院长和研究所所长的职务,此时是新经贸学院成立的第二年,他还没到退休年龄。

理由很简单,他认为应该挽留人才,也要为继任者腾“位子”。他曾向学校打报告建议:所长、副所长应当实行任期制,由符合条件的教授轮流担任。

回归学术,就像一棵老树重新焕发生机,他一下子被激活了,给学生上课、搞研究、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没有行政职务,不变的是忙碌,唯一改变的是,他更纯粹了。

身体力行比说教更有穿透力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成员、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校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许兴亚带着这些标签,实际上,他的家庭状况,却是磕磕绊绊。

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学生韩宝华和刘宁静谈及此事都忍不住落泪。一位“超期服役”10多年的老教授,一边工作,一边还要照顾病中的老伴,负担实在太重了。就在几年前,这对老夫妻还网购了一辆老年代步车,他每天按时带老伴去护城河边公园锻炼1小时。

许兴亚没有什么家产。儿子做生意失败,把唯一的一套私房卖了。

【“我现在住的也是周转房,无产权,是2003年任特聘教授按学校的政策分配给我的。”】

尽管两个儿子年龄不小了却没有自己的住房。

许兴亚这样做是不是没有人情味?

【“贫穷也不是光荣的事。”】

他谈到对孩子的亏欠,始终感到十分愧疚和自责。

国内著名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专家、曾经担任过武汉大学校长的顾海良教授,是许兴亚的挚友。他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

【“以许兴亚的水平通过学术影响力来改善生活,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把教学和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难能可贵呀!”】

李保民是许老师的学生,如今已是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他说起了一件事,许兴亚的导师周守正去世之后,师母最大的愿望是学生们能整理出版其遗稿。许兴亚应承下来了。即便没有任何经费,也没有助手,他把发黄的手稿,一字字地敲到电脑里。

对于许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他的学生们早已形成共识:都说这个时代对年轻人思想引导难了,但相比于单薄的信息传递,身体力行的影响更加厚重,因为这是一种无声的传承,或许这是许老用心良苦破解当下思政课教育难题的“笨办法”,但却恰恰也是开启年轻人信仰的一把钥匙。身体力行,让知识跨越鸿沟,变得更有说服力;无声的传承,让精神力透纸背,穿越时间和空间。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jy/2019-03-21/5566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9-03-22 关键字:教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