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听南街班长王宏斌谈共同富裕
班长者,河南漯河南街村集团党委书记王宏斌也。明明是书记却偏偏叫班长,你还别说,在南街村,这是老少皆知的一个规矩。不信你打听一下,在南街不论男女,不讲辈分,不说年龄,见了王宏斌,一律称呼班长,这显示出南街一种平等和谐的内部关系。再者说,毛主席有一句党内皆知的名言:“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这也是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做的。因为和王宏斌从相识到相知已经有数十年,见面班长之称从来未变,称班长,对宏斌书记是一种尊称。这很像我们部队,即使比你多当一天兵,见面必须称班长。其实,被称班长者,不过就是一个老兵而已。
多年不见,宏斌班长依然那么精神饱满,声音朗朗,开口虽然一口正宗的漯河乡音,但咬字清楚,逻辑明晰,话语顿挫有力,没有地方上的那些土语,放之四海而皆准,具有天然的吸引人的磁性和魔力。不管山南海北的客人,都能听得清晰分明。据说,宏斌班长当年到中南海给大小干部们作报告,把那些高级别的领导同志都听得入迷了,他们都为基层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干部感到欣慰和骄傲。很多人称他是“庄稼地里走出来的哲学家”。很多名家大员因此也就成了宏斌班长的朋友。
多少年来,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行走,却显得那么自信稳健。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客人来要求见面,要求解除心中的谜团,宏斌班长只要得空,总要仔细回答他们的疑问,听者无不满意。大领导们称他是乡间走出来的哲学家,那是一点也不假。他能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道理用老百姓听得懂的最为通俗的话讲出来,他讲话总是言简义明,比如他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绝不是让党员干部先富起来,更不能让权力越大越富,否则就违背了党性,滥用了职权”。他还说,“群众不富我不富,民贫我富是耻辱。我为集体造金山,个人不图半块砖。”他甚至说,“怕吃亏就别入党,我王宏斌再吃亏也比不上革命先烈吃亏。共产党员就是为了吃亏而来,为人民奉献而生。”这些原原本本满是朴实味道的话语,成为王宏斌语言的基本风格。
作为久违的朋友,我最关心的还是刚刚经过三年疫情,南街怎么样了?听说南街这几年不仅没有遭受什么损失,而且年年有增长,年产值已经接近三十亿元,到底咋回事?宏斌班长非常认真地说,南街之所以这些年不减反增,就是因为选对了一条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路;还有就是因为选对了一个经营方向——食品经济。民以食为天,什么时候都要吃饭,紧紧抓住吃饭这个主题,老百姓什么时候也离不开。王宏斌还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干部就是要善于吃亏,要当好榜样。从前,大部分村民拿着三五百的工资,后来,由于集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有很大一部分农民能拿到拿到上千上万不等的工资,且生活无忧,身为党委书记的王宏斌工资则一直都是250,直到今天,他依然拿着250元工资。他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为什么是250?因为我们人民公仆就是要学习那种像二百五一样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是240也不是260,必须是250!”总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嘲弄王宏斌,“一个村子,自己怎么发展共产主义?简直痴人说梦。”“债台高筑的亿元村”,“疯狂的理想主义者”……种种恶语,冲击着班长王宏斌和整个南街村,但就算在2008年,南街村负债17亿元,但总资产27个亿,资产负债率在63%左右,远没有外界所传的资不抵债。
说到这儿,宏斌班长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他说如果说没有遇到过困难,那是假话,最难的就是2004年,非典疫情刚过,资金遇到从来没有过的困难,外界各种风言风语纷至沓来,连银行也不给南街贷款了。南街经历了历史上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天早上,宏斌班长在村委会大门口徘徊,在思考南街怎么办?从街边那头走来几位上了岁数的老者,缓缓走到王宏斌面前,对着王宏斌说:“斌那(上年纪的老村民喊他乳名),没有啥了不起的,再难的事,我们大家和你一起扛,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再说了,真要到了倒闭揭不开锅,俺老少和你一起拉起棍子去要饭”。有了这样的百姓群众支持,王宏斌两眼热泪。就这样大家一招呼,一天就捐了150多万。群众说,大家的一切都属于集体的,这点钱不管多少,都是对集体的奉献,不必记账。王宏斌说,那可不行,南街总有翻身的一天,所有都记在账上,到时候都要如数归还大家。就在这样的基础上,王宏斌领着全村老少,开始了又一次创业。如今,经济完全翻了身,早已今非昔比,在县城北边,一个极具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已经完全落成,摆在南街村面前的,是一条更加辉煌的明天。
对南街,如果问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说,那必须还是干群关系。几年前,我在南街采访,碰到一位年纪不小的村民,一提起班长,说着说着居然哭了起来,一问才知道,不是别的,他说班长太累,为了大家这几天他都累病了,想起来心里就难受。一个干部病了,群众难受的哭泣,在今天这应该算是奇迹。作为班长,王宏斌的衣食冷暖,群众真正挂在心上。不像现在有的干部,经常被百姓诅咒谩骂。
南街是一个真正响应中央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福利性的集体主义单位,群众从住房到医疗再到教育,一律是免费的。谁家孩子结婚,村里会隆重地交给那对新人一把钥匙,打开是一户装修一新的房子,里边家具被褥一应俱全,都是集体给制备好的。连孩子生了以后的玩具,也在新房里提前备下。孩子从进幼儿园开始,直到读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都是村里负责,个人不花分文学费。村民有了病,不管大小病,一律都是集体给全额报销。很多村民,但凡是生了大病,都能选择到郑州甚至北京的名家大医院去看,这让周边村子的百姓异常羡慕。住房、教育、医疗统统不需考虑,这样的生活对于其它村子来说,简直天方夜谭。至于一日三餐,更无需说了,米面粮油,诸种饮食,日常必须,统统是供给制。过去村民一张供给卡,到村里超市要啥有啥。如今更进一步,村民连饭也不用自己做了,村民凭一张村民卡,到村里公社大食堂,百余种食品,想吃啥就打啥。那种享受,很像北京上海的五星级大酒店自助餐。
早上,我们一行来到公社大食堂体验早餐,一溜百余个餐位窗口,干净卫生,把河南诸种名吃一一展示在窗口,你愿意吃啥,拿着卡尽管选择就是。陪同的党办主任贺德谦说,每个人口味不一样,大家自己选择。胡辣汤、水煎包、油馍头等等各种食品菜品河南风味小吃,有200余种,尽可一饱口福之欲。
在南街这样的氛围里,不用思考人际关系,更不用去想什么走后门之类的事情,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想什么呢?一个人,一旦不为衣食住行犯愁,一旦不为孩子上学操心,你还有什么作难的事情呢?你没有房贷的压力,你没有生病无钱医治的苦恼,你还没有就业的焦虑,你根本不用为了孩子上学思考,因为在南街,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大量的岗位在等待着你去创业就业,光外地打工族就超过两三万。在这里,你只需要一件事,那就是扎扎实实把南街建设的更加美好,为南街建设出谋划策做更多贡献。
走在南街村上,一种亲近感油然而生。早上,伴随着东方第一缕阳光,村中心的广场上一曲嘹亮的《东方红》从大喇叭里播出,在毛主席雕像前人们或肃立或漫步,有一种精神找到归宿的感觉。每到晚上,村子五大公园的林荫之间,人们或者自由散步,或者尽情挑起欢快的广场舞。每天中午时分,村上大喇叭里,都在播送毛主席的经典名篇,比如诗词、比如讲话原声等等。我们漫步广场时,大喇叭里正在播送毛主席八大会议上的讲话,居然是当年中央台播音员的原声。听着更觉时代感和亲切感。
南街的精神,体现在南街村民要求自己的高度自觉性,体现在他们发自内心的自律。记得第一次来南街采访,还有幸旁听过南街村民的“斗私批修”会,晚上八点左右,村民自觉来到会场,展开对自己的思想检讨,哪怕一点一滴。记得一个村民在检讨自己的私字一闪念时,说自己白天看到一种新产品时,想顺顺便拿回家送给亲戚朋友,后来虽然被自己内心的自觉性给制止了,但觉得这种私字“一闪念”,说明自己革命觉悟还不是很彻底,需要继续革命改造自己。说这些话,村民绝无任何虚伪造作,显得朴实而真诚,分外认真。
南街两日,给我们印象深刻,来自宁夏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的理事吴志明,不断赞叹,说百闻不如一见,不是亲自来这里,你很难相信这都是真实的现实。陪同前来的还有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军建,南街的发展和建设深深吸引了这位曾经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有十年教学经历的教授,他曾经第一个在日本媒体大篇幅介绍南街经验。他说,南街比起三十年前,已经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关键一条,南街走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听说同来的张爱真是闻名全国的老典型、焦裕禄的亲密战友张钦礼的女儿,王宏斌有些激动,他专门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张钦礼书记和焦裕禄一样,都是我们党最优秀的干部,都是伟大的共产党人,他们都活在人民心里。张书记虽然因为那时候遭受不白之冤,但历史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早晚一天,张书记必将冤案昭雪,其实亿万人民早已经给张书记平了反。他还说,南街在某些方面和兰考的问题有着惊人的类似。都是在争议中苦苦挣扎。
在南街,我们看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魅力,更看到毛泽东思想在中国人民心里早已深深扎下了根,社会主义是诋毁不了的,毛泽东时代是永恒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将会永远照耀中国。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jj/2024-07-08/8892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