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安钰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结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本文从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正确方向、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推进新时代经济工作的重要举措等方面入手,阐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

本文作者安钰峰同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并将这一科学理论运用于指导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本文从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正确方向、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推进新时代经济工作的重要举措等方面入手,阐述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正确方向

(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习近平指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就是党要管大事、议大事,做好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来。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体现在党领导经济工作之中,将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推动发展贯通起来,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与此同时,要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

在党领导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一种重要形式。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统筹协调,维护统一大市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要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统筹优化地方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构建从中央到地方运行顺畅、充满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体系。

实现党对于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基础,是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善于做经济工作,是领导干部能力十分紧要的方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方式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在这其中,尤其要“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能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努力成为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同时,要重视从讲政治的高度做经济工作,“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善于洞察经济活动的政治后果,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这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必须明确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增长和分配的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必须明确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这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与此同时,需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民营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要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民营经济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新时代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正确方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深刻内涵。

二、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发展思路

(一)进入新发展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深刻复杂形势,必须在战略上做出准确判断,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深刻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引,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做了全新总结和概括,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给予创新实践必要的奖励,使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经济工作的全过程,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坚持协调发展,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做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推动绿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推动开放发展,就是要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推动共享发展,就是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共享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塑造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市场潜力将充分激发,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对外合作将不断深化,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努力培育全球最大市场。我国14亿多人口的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余地还很大。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对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把握好工作着力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的研判,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必须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要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更好地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这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总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贯彻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抓住机遇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色。

三、推进新时代经济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坚持问题导向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战略问题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问题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实施了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经济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领导,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围绕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地区之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机制。健全区域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域利益补偿等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营造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战略人才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三)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

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也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这是我们的战略选择。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负担,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加快5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四)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

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新形势下,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实现高水平走出去,加快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

习近平于2013年秋提出的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探索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同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共赢。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要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支持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增强其有效性和权威性,促进自由贸易,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维护公平竞争,保障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和空间,使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五)统筹发展和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要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加强战略预判和风险预警,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好。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大食物观。搞好粮食储备调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国策。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2014年3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水是公共产品,水治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要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制度,解决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发挥税收杠杆调节水需求作用,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价格杠杆调节需求,处理好保障人民基本用水需求和促进节水的关系。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要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

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要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打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积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生态安全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确保生态安全,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注重人才、国家安全、全面开放等方面协调推进,使经济发展的原则和新的发展思路有了坚实的路径保障。这就使经济工作的方法、新发展理念和实际运转过程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面向新时代经济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

(作者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本文原载《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4年第3期,注释从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jj/2024-05-25/8818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晴朗的天 更新时间:2024-05-26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