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寅初先生和他的《新人口论》作盾牌的历史虚无主义可以休矣
以马寅初先生和他的《新人口论》作盾牌的历史虚无主义可以休矣
佛兰次小区
马寅初先生
在近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会上,统计局长宁吉喆介绍了过去10年间中国人口的一些变化趋势:总人口14.1178亿,比2010年增加7206万,年平均增长率0.53%,比上个十年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04个百分点;男女人口性别比为105.07;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通过这次普查了解到是38.8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
马局长的新闻发布一出,国外媒体围绕人口问题唱衰中国的言论不攻自破,有力证明我国的人口政策是对的或基本是对的。然而,马局长话音刚落,立即就又有人在感叹:幸好中国出了个马寅初!还有人在为马寅初先生鸣冤叫屈:马寅初因《新人口论》丢掉了北大校长!
果真如此吗?没想到今天还有人在我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沿革上利用马寅初先生和他的《新人口论》玩历史虚无主义花招,用心何在?
那好,我们就来说说马寅初先生和他的《新人口论》吧。
这也确实是个值得一说的话题。因为,这个话题不仅关乎人们对我国人口政策的回顾、总结、提高以及加强人们对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理解执行,也关乎人们对“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的理解,增进伟大复兴凝聚力的问题。
一、马寅初先生和他的新人口论堪称我国人口政策史上的一段公案
之所以说是一段公案,是因为过度的舆论宣传留下的历史记忆并没有完全得到纠正。利用马寅初先生和他的《新人口论》玩历史虚无主义的人就是钻了这个空当。
当下的中老年人,对于马寅初先生和他的《新人口论》都不陌生。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马寅初先生和他的《新人口论》,一度是舆论的焦点,马寅初先生也是那段历史的标志性人物。
当时的舆论大力宣传马寅初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马寅初先生和他的《新人口论》受到了迫害和不公平的待遇,反映那个时代(即毛、周时代)歧视知识分子,不尊重科学,很悲哀很愚昧:错批一人,多增三亿。二是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主要是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理论指导的结果,而《新人口论》却遭到批判,反映出那个时代是非颠倒。三是为独生子女政策进行舆论准备。
我们之所以说这种宣传是过度宣传,是基于宣传内容不符合真实的历史事实作出的评价,宣传过头了。事实证明,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几十年时间里以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为指导的人口政策执行以来,我们明显看到了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带来的问题,并不是有些人说的那么无比正确,《新人口论》指导下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划上了句号;同时,宁局长的话也让人们看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得益于前30年的人口红利并为之能否持续表现出了担心,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开始变得突出了。
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习近平同志说:“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基于马寅初先生和他的《新人口论》已经成了我国人口政策史上的一段公案,我们来理一理它就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因为,历史于国于民都是记忆,失忆或忆乱,都会丢失自我,丢失现实和未来的依凭,守正创新,就会异常艰难甚至成为不可能。
二、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曾引起了学术争议,但马寅初先生本人没有受过任何迫害
马寅初在《新人口论》引发争议是必然的。让我们来看看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说了什么。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以四大家族为代表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固然是造成我们贫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口众多这个事实的本身,也是我们贫困的原因”,“要和平共处,做到我不侵略人家,也不要人家侵略我,就非控制人口不可” 。今天,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谁都会感到马寅初的这一说法不就是西方今天的“黄祸论”吗?
马寅初在《新人口论》里还特别强调:“我国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似乎太慢。”与党中央当时明确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这一正确论断唱反调,直指当时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其实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翻版而已。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他是从本文留学回国的经济学家,自然受马尔萨斯的影响。他的《新人口论》也因袭马尔萨斯的论调,把我国人口众多当作是贫困的原因。
关于马尔萨斯“人口增殖超过自然给予食物增加是贫困的原因”一说,马克思早就给予过批判,指出:“贫困的原因,不是如马尔萨斯所说的自然界的吝啬,乃是生产关系桎梏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性质的,不是自然性质的。是因为分配不公和少数人对资源的垄断造成的。马克思是正确的。对此,我们只要看看当下的两级分化就能明白这个道理。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出版于1798年,之所以一经问世就受到上流社会的热捧,是因为他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人剥削人的本质,同时,又为资本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消灭“垃圾人口”提供了理论支持。由于这不是本文重点,对此我们不作详述。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不但在政治上走到了党中央的对立面,学术上也走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自然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
但所有的批评都只限于学术范围之内,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当时《人民日报》社论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明确强调:“学术批判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批判的过程中,应当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让不同的意见都能得到充分发表的机会。真理是愈辩愈明的。”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国家媒体,既刊登批判《新人口论》的文章,也刊登赞同《新人口论》的文章。
争论是事实,马寅初没有受到过迫害也是事实。所谓马寅初受迫害,舆论主要是以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不久后就没有担任北大校长这一事实作证据。但这是站不住脚的。马寅初北大校长一职,是他自己一气之下坚决辞职不干的。因为“过去二百多位先生所发表的意见多是大同小异,新鲜的东西太少,不够我学习”(1960年马寅初《重申我的请求》)。
马寅初辞去北大校长后,他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都还跟原先一样,并没有降低,仍任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务。1976年,马寅初出席了周总理遗体告别仪式;1977年,马寅初参加了华国锋出席的游园活动;1978年初,马寅初96岁仍被安排任全国政协常委等等。事实说在那里,怎么能说马寅初受迫害呢?
三、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并没有对新中国前30年的人口政策产生过影响
有人说,马寅初是一位投机学者,就是基于马寅初《新人口论》发表的时间来说的。据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1950年就已经完稿,但正式发表却是在1957年7月15日。说马寅初是投机学者的人认为,他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发表《新人口论》,是为了适合当时毛主席和党中央提出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达到兜售自己的学术观点,得到高层重视的目的。也就是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发表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颁布之后。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还专门将马寅初接到中南海,听他的《新人口论》。但具体谈了什么,无人知晓。
计划生育人口政策,早在1953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国际国内环境日趋稳定,国内建设步入正轨后,毛主席便已经注意到人口有计划增长的问题,开始酝酿中国的“计划生育”,并于1953年6月30日开始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制订人口政策的提供决策依据。
新中国计划生育这一人口政策是在1957年2月27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指出:“人口控制在六亿,一个也不多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指出:“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
新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还特别把少数民族这一块单独拿出来,不实行计划生育。1958年3月23日,毛主席在成都会议最后一天指出:“少数民族和人口少的地区可不节育”。
现在看来,毛主席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对的。既可以达到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目的,又可防止人口发展的青黄不接(现在叫人口老龄化);既可以给组织人力资源,发挥人的创造力提供条件,又可以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人口政策上的生动体现。
然而,好大喜功的马寅初最终还是没能理会毛主席和党中央计划生育政策的科学内涵,把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当成了消灭人口,把马克主义人口理论理解成了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今天,每当我们面对这一历史事实的时候,真的为这位知名学者感到遗憾。
以上就是马寅初先生和他的《新人口论》历史概况。
然而,1979年8月5日,《光明日报》却发表了记者朱相远的长篇报道《错批一人,误增三亿》;更奇怪的是,1979年9月,北大党委还专门为马寅初“平反”!直到现在,百度和360还是这样书写马寅初先生简历:“……《新人口论》是一篇卓有见地的不朽之作。马寅初先生 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直到今天,还有人如本文开头所述的在马寅初先生和他的《新人口论》上玩历史虚无主义。这些人也许是历史的无知,也许是别有用心,但不管处于何 种情况,何种目的,都是不应该的。
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因病逝世,享年100岁。先生逝世后,舆论更是对他和他的《新人口论》的宣传一浪高过一浪,但基本上都是与历史事实离谱的。如果马寅初先生地下有知,看到媒体对他罔顾事实的宣传后,应该会很不高兴。毕竟,他是知名学者,不会丧失知识分子的良知;也一定知道历史需要尊重而不是调侃,历史需要敬畏而不是消费。否则,就会留下历史后遗症,将来清理的时候,很难!
四、敢问路在何方
人口问题, 兹事重大不言而喻。应该看到,我国人口发展至今基本保持了良好发展状况,不是因为马寅初先生和他的《新人口论》,而是前30年人口政策打下了雄厚的发展基础之惯性使然。保持我国人口科学发展,也不能指望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口学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的人口数量、结构,均衡发展;也才能让每一个中国人,生的有意义,活得有保障,老的有尊严,体验和创造生命的奇迹和美好,实现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复兴。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jj/2021-05-17/6922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