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彻底降低转基因作物“试错”风险
【核心提示】转基因技术作为人类认识生物学规律的一种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优势的,但同时也有一定风险。
在中国,公众质疑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已近十年。挺转人士总是强调“尚没有科学证据说明其有害”。当法国科学家塞拉利尼团队用两年时间,对200只小白鼠用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喂养并公布了试验动物患肿瘤的大量证据后,有声音提出,塞氏曾自己承认那个试验是有问题的。然而,塞拉利尼不久前现身北京,用事实继续揭露转基因食品危害,使此事变得更加复杂。
其实,普通民众的问题也不难,既然老鼠吃了会长肿瘤、会器官衰竭,人吃了就安全吗?既然有十年工夫为转基因辩护,为什么不能像法国科学家那样,找一些试验动物亲自做一下呢?
转基因作物利弊十分清楚
转基因技术作为人类认识生物学规律的一种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优势的,但同时也有一定风险。在这一点上,我们只听到转基因专家讲它的好处,只字不提它的害处。其本意就是要使公众相信转基因技术没有潜在危险,是绝对有利于人类进步的科学技术。这种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并不是科学的态度。
其实,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十分清楚。其好处是转基因技术有利于大规模单一作物种植,可减少人工投入,适合机械化播种与管理;减少人工除草的麻烦,使目标作物不怕除草剂危害,可放心喷洒除草剂;对于害虫,可短期内减少农药用量,因为转基因植物细胞充当了“农业工厂”的角色。
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将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恰恰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表现。在取得上述好处的同时,其优势可能会被不少坏处所抵消,甚至弊远大于利。那些弊端是什么?转基因技术应用对生态环境没有破坏吗?转基因食品与普通食品真的实质等同吗?更关键的是,消费者吃转基因食品可以放心吗?所有这些需要转基因科学家本着科学的态度,客观告诉公众。同时,对于国内外针对转基因作物中的Bt毒蛋白、抗草甘膦Ht蛋白和草甘膦残留对试验动物影响的大量科学试验报道,都要给予正面的回应。如果不能确定,就要启动独立的第三方试验,用科学事实澄清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疑惑。在此之前,所有转基因食品及其下游食品必须依法标注,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
需认识到,转基因技术应用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基因污染,除草剂用量上升,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出现。从健康角度来看,转基因食品与普通食品并非实质等同。中山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转基因水稻营养成分发生了非预期的变化。2012年10月,美国伯克利大学生物工程系发表研究成果指出,两种含有Bt转基因的大豆会对小鼠肝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充分尊重消费者知情权
有人说,美国人种植转基因作物快20年了,至今没有发现一例转基因作物对人体有害的证据。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这一点没有错,但美国并不是消费转基因食品最多的国家。如果前20年勉强算观察试验的话,美国农田出现的基因污染、超级杂草、超级害虫与农药用量上升,恰好验证了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是有害的。对于人类并没有证明其安全的新食品应用,我们要慎之又慎。
科学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为了降低“试错”成本,才开始各种小规模的控制试验。转基因食品出现在人类餐桌的时间相对于人类的进化历史要短得多,要将转基因食品端上百姓的餐桌,科学家必须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其安全,而不是让质疑者举证。研发者不能拿出安全依据就匆忙劝说公众试吃,这样的“试错”风险和成本就超出想象了。据笔者了解,转基因技术重大专项涉及生物安全部分仅停留在昆虫反应阶段;做转基因安全试验的不少是转基因科学家。如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样的安全证书的可信度就大大下降了。
知情权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专家学者、官员、媒体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客观告知转基因食品安全真相,不能将“试错”风险强加到老百姓头上。重塑食品消费信心,靠的是过硬的食品质量。独立的第三方科学试验亟待启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彻底降低转基因作物种植与推广的“试错”风险。
蒋高明,现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城市组委员、联合国大学SUMAMAD计划国际咨询专家,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报》编委,《植物学报》副主编。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jj/2013-09-27/2307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