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舆论争辩“中国衰退”
“中国今天正面临其最大的经济考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节目主持人扎卡利亚的文章22日刊登在黎巴嫩《每日星报》上,这是一个信号,美国唱衰中国的声音正在向世界散播。
7月15日中国官方公布第二季度GDP之后,“中国衰退论”骤然升温,美国摩根大通与日本野村证券下调中国GDP增长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经济的警告助推了这股势头。
中国经济从不缺乏质疑者,但这一轮国际舆论十分微妙:《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格曼宣称中国模式即将碰壁,“而且是像长城那样厚的墙壁”;《日本经济新闻》落井下石攻击中国统计数据的可信度;韩国媒体则几乎与唱衰中国的声音翻脸。
显然,对中国经济的报道已经演化成一场舆论战,不同媒体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评判似乎在决定它们的立场。“打一个喷嚏就让世界感冒”的中国经济正在艰难转型,这种舆论环境显然让转型面临更大的考验。
“最大考验”挑战中国
“中国经济旺盛增长的夏季似乎已经过去,萧瑟的寒冬即将来临。”韩国《东亚日报》22日道出了西方舆论中的新流行观点:对中国经济的“忧虑”喷涌而出,中国经济看似遭遇红灯。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格曼“很忙”,其唱衰中国的文章出现在多家媒体上。他20日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现在信号非常明确:中国遇到了大麻烦。我们不是在说发展中的一些小挫折,而是更为根本的问题。中国的整个商业运营方式,以及推动中国经济30年来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都已达到极限。你可以说中国模式即将碰壁,而且是像长城那样厚的墙壁,目前唯一的问题是这次碰撞会有多严重。克鲁格曼说,“毫无疑问,很多读者感到在坐过山车。前几天,我们还在畏惧中国人。而现在,我们却替他们担心。”
德国《经济周刊》21日聚焦“中国最差成绩单”,称急速下滑的出口和进口令人失望,“中国龙缺少火焰”。印度《商业标准报》20日刊文说,如果中国未能作出需要的经济转型,其惊人成功完全可能最终落得个惊人失败。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能避免“变成日本”吗?
国际媒体中,预测中国不行的声音以美国媒体最为响亮。美国《论坛评论报》21日称,即使在一个共产党通过中央计划进行管理的国家,短期“刺激”也不是长期繁荣的秘诀。中国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映射出美国在全球危机中的经历。美国“商业知情人”网站15日更是找出“17个原因”来证明“为什么专家确信中国的经济末日”:中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比“垃圾级”美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更丑陋、中国的信贷增长在亚太地区最高、就业增长停滞、中国有世界最昂贵的房价、食品价格上涨等。
美国学者裴敏欣撰文称,中国增长放慢具有政治效应,失业率上升可能引发社会骚乱,因为经济困难同时损害不同的社会群体,它可能促成一个广泛的反对者联盟的出现。他还称,经济紊乱可能破坏执政精英们的凝聚力,使他们在政治上更脆弱。
路透社20日的报道则认为,至少目前而言,中国远比其新兴市场竞争对手更有利于驾驭此类挑战。与许多其他新兴市场不同,中国视增长率放慢为可管控的挑战。政府实际上承认,经济减速是实现改革和调整目标所必要的,现在努力表示正在这样做,以此争取民众政治支持。北京希望经济减速将迫使工业整合和减少资源消耗。这可能减缓环境恶化,环境恶化已成为政府的一大政治弱点。增长降低,也应该会冷却房地产市场,房价高涨是城市中国人的一大痛苦。这些领域的进展,将压倒增长放慢情况下失业上升带来的不利风险。
有韩国媒体报道称,就在这几天,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财经记者专门把韩国驻英国的记者们召集到一起开会,说明为什么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但韩国媒体上基本都在乐观看待中国。韩国《东亚日报》22日称,中国GDP连续5个季度徘徊在7%左右、史上最难就业季等足以让人担忧中国经济已达到令人担忧的极限,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共产党早就预见到会有此局面出现,更确切地说,目前形势均在共产党早已经计划好的掌控范围之内。《韩国先驱报》说,美国的经济恢复、日本的经济复苏,都应被视为额外红利,不能以此诽谤新兴经济体和全球经济。
“请不要硬着陆。”美国《芝加哥论坛报》21日刊登社论发出呼吁。社论说,不少美国人受到某种怂恿,面临从根子上反对中国的诱惑。毕竟中国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对手。皮尤中心上周在39个国家的民调显示,多数人相信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主导性超级大国。社论称,“但要记住,如果中国经济遭遇自由落体,全世界都将遭受损伤,包括我们。美国公司,从通用到沃尔玛,如果中国成功转型为更加以市场导向、消费友好型的经济体,它们都将获益更多”。
“来自东方的阴云”?
“我们必须像中国那样改变。”《澳大利亚人报》20日大声疾呼,该报敦促澳大利亚密切关注中国经济转型,因为如何随着中国转型而做出调整将影响澳大利亚未来几代人的生活和命运。 感受到中国经济减速效应的远不止澳大利亚。
德国《明镜》周刊题为“德国患上中国综合征”的文章说,整个世界都习惯了由中国来带动全球经济景气的火车行驶,而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德国开始担心一系列“适应症”。默克尔的欧元危机拯救战略能否成功,严重依赖于中国这一经济转型过程如何进行。
《雅加达邮报》说,中国是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其经济减速影响了印尼的贸易平衡,影响了印尼卢比。
“来自东方的阴云。”印度《经济时报》的文章以此形容“中国经济减速”,该报援引荷兰国际集团分析师卡斯滕的话说,“这些乌云不是来自南方,而是东方,步履蹒跚、正在减速的中国经济是这种忧虑的明显原因”。
亚洲发展银行警告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亚洲今年经济增速可能从6.6%降至6.3%。大和资本市场经济学家克里斯说,市场迫切地想知道,“有序的”中国减速是否会破坏世界经济。文章称,中国是消费大国,对原油、钢铁、石油、铜、汽车、飞机等产品消费量巨大,同时,中国又是世界工厂。
“花无百日红,何况一个庞大国家的经济表现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江涌2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经济的最新变化使一些经济学家表现出惊人的预测热情,但预测的成功率跟“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概率差不多。
江涌认为,西方唱衰中国经济背后,可能是试图让中国推出新的大规模刺激计划,但这种计划,国外得到的利益远比中国要大。他强调,只是漂亮的增长数字并不能保证老百姓受益,中国需要为经济长期健康着想,中国的问题只有中国最清楚,对中国负责的也只有中国自己。
韩国《每日经济》22日评论称,西方关于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分析甚嚣尘上,但这些西方经济学家过于依赖教科书的常识来观察中国经济,实际上中国经济有很多外人根本无法理解但却实际存在的现象。不管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中国不改革有可能经济增长下降到4%以下”,还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鲁格曼关于“中国经济依靠投资拉动高速成长的时代已经到达极限”的论断,这怎么看都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部分西方国家唱衰中国经济的翻版。当然,谁也无法完全排除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但那种妄下结论式的预测只能诱导经济主体进行错误的选择,对此应该绝对避免。
伦敦大学亚洲经济学者帕多斯对《环球时报》说,世界上一些唱空中国经济的言论,其实都是老调重弹,根本上是对中国体制的不完全认同。西方一直在期盼中国能够出台大手笔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西方其实也很清楚,这样的经济刺激计划也不能辐射太远,现在唱空中国,只是一些人在逃避责任而已。
中国能容忍的底线是__?
“如今,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问题:中国能容忍多大程度的减速?”日本《外交学者》22日刊文称,对很多人来说,包括西方国家的政府高官,曾认为北京不会允许GDP增长低于8%。“因为低于8%被认为将引发社会动荡,这些人坚信这个数字是因为如果增长停滞,失业率将爆炸。”
《澳大利亚人报》题为“经济增长率:中国领导人会让它低到什么程度?”的文章说,汇丰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曲宏斌(音)等人认为,底线是7%。
“中国经济放缓不是坏事。”韩国《亚细亚经济》22日写道,此前中国政府过度重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中国只有从这种速度竞争中摆脱出来,才能腾出手来解决环境污染和腐败等社会问题。目前中国经济最核心的问题不在于增长速度,而在于对社会的影响。实际上经济年增长率只要维持在2%,就能将失业率维持在适当水平,社会也会基本保持稳定。相反,即使经济维持在7%的增长,如果劳动纠纷不断,导致企业连续破产,也将引发社会问题。
在美国学者裴敏欣看来,“关于增长和稳定的底线是一个神话,真相远比这个复杂”。他22日在日本《外交学者》上撰文称,目前在中国,将经济增长与基于失业的社会动荡捆绑在一起的观点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中国是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中国经济扩张已是资本密集型,像轧钢厂、收费公路、发电厂、港口之类的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本,但建成后需要的操作工人并不多,投资拉动的增长与制造就业之间的关系出现变化。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不断加剧的老龄化使得劳动力规模缩水,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减速不会立刻增加失业。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改革都是艰难的——从印度到意大利,都可以看到这一点。”黎巴嫩《每日星报》22日刊文称,因为改革经常意味着短期的痛苦和长期的收益。(萧达 王刚 青木 杨明 纪双城 胡锦洋 汪析 柳直)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jj/2013-07-23/2210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