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白益民:中国信息安全领域保卫战

    

   

谁拥有更多的数据,谁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谁就能够在今天和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因为数据的占有量和利用效果,决定了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信息化磨合与教训才能完成。  

   

国外企业早就走在了国内企业的前面,而且相关的数据存储产品领域也几乎被日美企业占据着。尤其是高中端的数据存储产品,完全是日本日立公司关系企业的天下(参见笔者发表在《环球财经》2011年1月刊文章:“影子日立:隐蔽在美国企业背后的攻城者”)。  

   

反观中国数据存储市场,除了华为公司以外,几乎找不到能够拥有最高端技术以及巨大利润的公司和企业。中国大多数数据存储公司都是在做系统集成,代理国外的品牌产品,只能赚取少量的代理费,这对发展自主数据存储产品有着极大地影响。  

   

没有利润,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研发。数据存储领域对技术的要求很高,不是传统行业打价格战就可以轻易实现的。况且,数据存储领域关乎国家经济、金融、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安全问题,除了依靠我们自己,是谁也不会帮我们的。  

   

“日立GST”挥舞知识产权大棒  

   

2004年12月29日,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简称:日立GST)宣布对中国南方汇通微硬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国母公司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有限公司(简称:汇通世华)及其联营研究机构Riospring Inc.提出诉讼,控告该公司侵犯日立GST硬盘机的多项产品专利权。作为日本当时影响最大的一起对华专利权诉讼,此消息一出,举国哗然。  

   

在微硬盘(数据存储的一类)生产领域,世界上具有量级生产的厂家只有日本的东芝和日立、美国的希捷、中国的汇通世华,而IBM将其微硬盘卖给日立GST之后,全球的微硬盘技术和生产都有向日本转移的趋势。事实上,东芝的微硬盘产品多数用在自己的消费电子产品上,而供应全球市场的主力目前仍旧是日立GST。  

   

当时,日立GST有4300多个专利(注:原归IBM所有),而南方汇通有200多个专利,与日立比起来,汇通世华小得可怜。日立为了独霸市场,不仅斥资20多亿美元购买了IBM的微硬盘技术,还投入5亿多美元在深圳建立了微硬盘生产中心,相比之下,总投资不超过2亿美元的汇通世华更像一个“实验车间”。  

   

然而,自2003年1月正式投产以来,中国的汇通世华依靠专有技术、政府强力支持以及低廉的用人成本,不仅在世界上率先成功推出容量为2.4G(千兆)、4.8G、6.0G的1英寸微硬盘产品,还研发出了容量为40G的1.8英寸微硬盘和容量为1.0G的0.85英寸微硬盘,并先于日立公司攻克了微硬盘的垂直读写技术,在业界引起震动。  

   

作为微硬盘领域的传统强势力,日立GST在收购IBM硬盘部门之后拥有了微硬盘方面的绝大部分专利技术。而在1英寸微硬盘领域中,日立的最大竞争对手只有汇通世华一家。  

   

2004年5月,日立存储投资5亿美元在深圳设立微硬盘“整机”厂,主要生产1.8英寸和1.0英寸的微硬盘,与汇通世华的主导产品形成正面交锋。巧合的是,汇通世华的生产厂在贵阳,而销售和管理团队都在深圳。  

   

日立了解到汇通世华虽然资金紧张,但在政府的支持下,即将引进实力强大的战略投资者,所以日立选择立即起诉,此举不仅能有效吓阻战略投资者,更能通过马拉松式的诉讼和高额的诉讼费用将汇通世华逼入绝境。显然,日立毫不犹豫地对一个在规模上跟自己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的汇通世华下手,彻底将中国自己的微硬盘扼杀在摇篮中。  

   

汇通世华:未能延续“华为式胜利”  

   

研发一直是日立GST谋求成为全球第一大微硬盘生产企业的法宝,中国市场更是日立环储谋求霸主地位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南方汇通此时正处于快速扩张期。把强敌扼杀于襁褓之中,是最保险也最容易成功的手段。倘若一击成功,日立GST固然可以继续坐稳江山,享用微硬盘的巨额利润;即使案件拖延若干年,日立GST也可以让汇通世华疲于应战,疏于拓展市场。  

   

事实上在2004年,汇通世华的小规格硬盘产量已经突破了100万台,直接对日立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在2004年10月深圳高交会上,汇通世华获得了3.56亿美元的订单,更是风闻将接到苹果iPod微硬盘的订单。苹果iPod的热销使得全球微硬盘的供应能力陡现不足,日立本身已经难以满足苹果公司的需求,自然更害怕苹果把订单交给汇通世华等竞争对手。  

   

此时,日立GST要求南方汇通赔偿其经济损失,并向法院申请永久性强制命令,禁止汇通世华及该有关公司在美国生产、使用、进口及销售涉嫌侵权的产品;而汇通世华在2004年12月30日晚发表正式声明称,公司所生产的微硬盘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日立公司是采用媒体渲染手段进行商业干扰,汇通世华已委托律师全权处理该起诉讼。  

   

回朔历史,汇通世华案与2003年7月底最终裁决的思科华为案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美国时间2003年1月23日,国际行业巨头美国思科系统有限公司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地方法院正式起诉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在美国的两家分公司——华为美国公司和Future Wei技术公司,称其在美国境内销售的Quidway路由器和交换机侵犯了思科的知识产权,要求华为停止上述行为。  

   

华为被迫加入这一场知识产权诉讼案。当时的形势对华为是万般不利:思科为了达到目的,早就在其全球业务系统中成立了“Beat Huawei”的机构,专门针对华为的市场行为制定策略。由于华为的坚持,2004年7月28日,思科与华为最终达成和解,法院终止思科对华为的诉讼,全部解决了该起专利争议。  

   

华为与思科之争,是后来竞争者与市场垄断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利益之战。华为从被迫应战,到最终“和气”收场,中间经历了种种艰辛劳苦,但也表现出成熟企业的风范。华为最终依靠过硬的技术专利和国际化大企业所应有的管理、竞争模式赢得了这场诉讼的胜利。在时隔不到两年后的2004年12月29日,类似的诉讼案又已拉开帷幕。汇通世华案与思科华为案某种程度上来说惊人地相似。  

   

然而,汇通世华未能延续“华为式胜利”。 2006年7月2日,星期一,贵州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有限公司(汇通世华)关上了大门。随着外籍员工于当日晚间最后一批撤离硬盘厂,这个地处云贵高原的高科技工厂,在靠存货周转了9个月之后,终于沉寂了。微硬盘项目,一度是贵州的光荣,也承载了太多梦想。它身上曾寄托了于三五年内达到100亿美元产值的期待,也是更为庞大的高科技产业跃迁式发展的第一步和最关键的一步。  

   

与汇通世华一起破灭的,不仅是激情与梦想,还有总计约20亿元的巨额投资。2006年8月2日,贵州省银监局局长邓瑞林在《贵州日报》发表文章,其中透露,“截至 2005年末,农、建、交、商四家商业银行共向贵州微硬盘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1.75亿元,产生不良贷款8.7亿元。”  

   

“日立HDS”誓在中国做老大  

   

就在日立GST起诉南方汇通的前1个月,即2004年11月16日,日立数据系统有限公司(简称:日立HDS)的CEO岩田真二郎到了广州,发出了欲夺中国存储市场老大位置的战斗“檄文”。事实上,日立HDS和日立GST都属于日立公司的信息集团,而日立HDS是其核心业务,2003财政年度(截至2004年3月31日)全球实现了24.9亿美元的营业收入。  

   

作为专注于高端市场的专业存储公司,日立HDS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全球一半以上的财富100强企业是HDS的客户。在高端市场上,日立HDS此前在中国市场发布的新一代存储系统TagmaStore通用存储平台,在技术上远远甩开了竞争对手。在日立HDS中国区总经理吴景祥的计划表里,HDS要在两年内成为中国存储市场的老大。  

   

2005年是日立HDS在中国市场上打基础的一年,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已经遍及金融服务、电信、政府、媒体及能源等行业,其高端市场的竞争优势业内有目共睹。为满足公司在华业务迅速增长的需求,HDS北京办事处于2005年1月1日迁入位于北京东方广场的新址。  

   

作为在华增资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的日立HDS北京办事处办公面积扩展至1800平方米,为原来的6倍。除了办公环境大大改善之外,日立HDS中国员工数量也有大幅度增加。同时,日立HDS将其北亚区存储技术培训中心从香港迁至北京,并在北京新建了一个产品展示中心,为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和客户进行专业的存储技术和发展的各种培训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jj/2013-05-02/1983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中国  信息产业  安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