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 从预言渐成现实
《货币战争》 从预言渐成现实
2010年10月30日 来源: 南京日报
“对中国下手,绝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的问题。”宋鸿兵2007年在一本财经畅销书《货币战争》一书中预言。时隔3年,他又出版了第二本《货币战争:金权天下》。他的预言似乎正渐渐成为现实。
要从战争的角度思考货币发行
美国疯狂印钞票主要是打压中国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世界陷入货币战争的言论,最早来自巴西财长的讲话。9月27日,巴西财长曼特加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正处于一场国际性的货币战争中,各国货币普遍贬值,这对我们形成了威胁,因为它降低了我们的竞争力。”他表示,巴西政府“将会采取果断行动”防止巴西货币雷亚尔过度升值。
10月8日至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年会在华盛顿召开。有关“世界面临货币战争”、“人民币低估引发世界货币战争”等论调滚滚而来,汇率问题喧宾夺主地成了年会的主要议题。
宋鸿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记得3年前,许多人都在讽刺我,说‘货币战争’是个有语病的名词。”可如今,连西方主流媒体都在开始讨论货币战争这个词(currency war)。
他说,在世界舆论高度关注的货币战争硝烟背后,到底在发生什么样的战争?是汇率博弈,还是贸易保护?是全球经济再平衡,还是美国国内政治国际化?实际上,全世界的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发动这场货币战争的正是美国,战争的主要手段是所谓的“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战争的宣传口号是“反对汇率操纵”、“反对贸易保护”、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而主要打击目标则是中国!
美国发动的全球货币战争,从本质上看是一场美国金融特殊利益集团主导下的利益大战。贸易逆差、经济结构失衡等因素无非是烘托气氛,其主要获益者仍是华尔街。
每当美国指责中国是最大汇率操纵国的时候,其实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所发行的美元才是真正的最大的操纵力量。美元作为世界通用的结算货币以及它的发行机制,使得美联储相当于一个世界银行。美国的货币政策不需征得其他国家的同意,其他国家也无法对其进行制约。
——宋鸿兵(环球经济研究院院长)
《货币战争》在2007年一出版,就成为当年最火的一本经济学书籍。时隔3年之后,第二本《货币战争:金权天下》面世。宋鸿兵近日透露,自己的第三本书也将于近期完成。
宋鸿兵的话匣子还是从《货币战争》开始。“在这本书中其实我谈到的主要是几个主题,第一,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黄金。第二,美元的制度,这个制度的构成和它设计中的一些非常不合理的因素,包括美联储国家中央银行的私有性质,第三,美国国债和两行债券。
《货币战争》这本书强调一个概念,就是货币发行不纯粹是一个理论问题,货币发行权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博弈的问题,应该从战争的角度、权衡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他说,所谓“量化货币宽松政策”,实际上就是疯狂印刷美钞。因为美国疯狂印钞票,一来可达到让美国稀释债务的目的,二来海量发行的美元大大稀释了美元原持有人手中债权的含金量,同时也让发行美元中的“资产毒素”大大上升。
宋鸿兵的这种观点,从一个层面解释了为何黄金这种“诚实的货币”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的700美元一盎司,暴涨到目前1350美元。他补充说,最近看到美联储11月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的总量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增加40%的基础货币,因此他大胆预测,黄金和白银的价格难以避免又要大涨了。“2012年和2014年,这两年期间全球经济形势会再度出现问题。”他提醒大家,“在资产配置时要考虑多元化问题,但是不要忽略贵金属,尤其不要忽略贵金属中的白银。”
全球经济可能会出现二次衰退
《货币战争2》
《货币战争》
据介绍,《货币战争2》延续了第一本书的主线,如果说第一本书主要是写美国的话,第二本书主要写的是欧洲。在对欧洲重大人脉关系的梳理之下,导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当这些拥有货币发行权的权力以后,实际上会形成一个对政治的左右,就是形成了金权天下的格局。
“我现在正在写第三本书,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发生在中国的货币战争,从近代中国一直讲到现在,重新解读中国近代史、现在和未来金融的力量、钱的力量起到多么大的作用。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很多事件背后都有钱的影子。”
“如果我们推算不错的话,今年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全球将出现二次衰退,尤其美国明年一定会出现一个再次衰退的局面。这两者对中国的外贸和经济发展也会造成比较大的压力。我建议大家在股市不要做长期投资,也不要幻想股票市场两三年内回到6000点的高位,这是不现实的。长时期内股票市场很有可能出现动荡的局面。”
在当前语境下,所谓“货币战争”,是指各国争相压低本国货币汇率,以便让出口部门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保护或者扩大本国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jj/2013-05-02/1251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