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和新四军中“白求恩”的故事
陈毅同志
陈毅元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戎马一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而他与新四军中的白求恩——罗生特大夫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相见恨晚
罗生特大夫是奥地利人,医学博士,妇产科和泌尿科专家,也是一位一专多能的“神医”。
罗生特
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转战江苏、山东和东北解放区,在新四军、八路军和东北人民解放军中担任高级职务,是唯一获得我军正规军高级职衔的外国医生,同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特别党员。
关于罗生特为中共特别党员的报道
他近十年如一日,在其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救治了我军许多高级将领、无数革命战士和山东地区的老百姓,并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医护人员,为中国人民的抗日、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生特大夫是1939年来到中国的。他投身中国革命,参加到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中来并非偶然。
他早年曾参加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因从事反帝活动多次被捕;1938年又惨遭德国法西斯迫害,被关进纳粹的集中营,受尽磨难;次年被驱逐,几经辗转,流亡到中国的上海,在那里开了一家诊所,为当地百姓疗伤治病。
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暴行引发了他遭受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伤痛。他的反抗世界法西斯的思想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救国思想一拍即合,并加入到在沪外国人学习马列著作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小组中来。
后来,他在中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的影响下,决定放弃在上海行医的优越生活,怀着满腔热情去参加新四军,直接参加到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抗日战争中来。
罗生特大夫参加新四军是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不久。其时,陈毅任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军部设在苏北盐城。罗生特大夫投奔新四军得到了其时负责筹建新四军军医处的好友沈其震等人的举荐和帮助。
沈其震(视频截图)
是年3月中旬,罗生特大夫化装成一名德国传教士,身穿黑色长袍,胸前挂着十字架,在中共地下党员护送下,秘密从上海乘小火轮到苏北如皋张黄港上岸,再前往苏北盐城新四军驻地。
但鉴于新四军不时换防,他找到新四军军部很是费了一番周折。但他百折不挠,投奔新四军的决心从未发生过动摇,终于在3月20日找到了新四军军部。
盱胎新四军军部旧址(视频截图)
当时新四军处在皖南事变后的重建之中,医护人员奇缺,像罗生特大夫这样受过专业训练、具有高深理论知识和丰富医疗实践经验的医生更是凤毛麟角。
从左至右:刘少奇、罗生特、陈毅
罗生特大夫到达后,陈毅代军长、刘少奇政委热情接见了他,对他的到来予以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他们更为罗生特大夫万里迢迢来到中国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主义精神深深感动,陈军长称他是“无私的国际主义战士”。陈军长还对他说:“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本军将士热烈欢迎罗生特先生不远万里而来。为了搞好本军医疗卫生工作、抗击日寇,深望罗先生贡献才华。”
罗生特大夫早被陈毅这位才华横溢、任人唯贤、气度非凡的将军以及新四军领导人的抗日必胜信心和高超的指挥才能所折服,深为自己能在他们所指挥的军队中工作、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尽一份力量而感到庆幸。他激动地说:“我在上海早闻陈军长的大名,今天能同陈军长、刘政委见面,能同新四军的将士们共同战斗,感到十分荣幸。”
陈军长和罗生特大夫都大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
盐城泰山庙新四军军部旧址(视频截图)
第二天,新四军卫生部、抗大五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等单位,又在泰山庙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会。陈军长致欢迎词,罗生特大夫也发表了讲话。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及时报道了罗生特大夫加入到中国人民抗日队伍中的消息,称他是在苏北地区参加新四军的第一位国际友人。
罗生特大夫很快被分配到新四军总部医院工作,同时被任命为新四军卫生部顾问。从此,罗生特大夫的名字就与新四军联系在一起了。他穿上了新四军军装,显得十分精神。
罗生特身着新四军军装
一天,他去看望陈军长,陈军长把自己心爱的马牌手枪送给他,对他说:“这支手枪是1901年比利时制造的,我也是1901年出生的人,所以十分珍爱它,现在送给你留作纪念。”罗生特十分高兴,从此将象征着他与陈军长深厚革命友情的这份礼物视为珍宝,随身携带。
介绍入党
由于部队严重缺医少药,罗生特大夫的工作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忘我地工作着。
新四军缺医少药(视频截图)
他经常下到各部队救治伤病员,检查、指导医疗卫生工作,帮助部队的医务人员解决疑难问题。尤其是战局一开,他就立即奔赴前线,冒死抢救伤员。他的高尚情操和舍生忘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赢得了广大指战员的感佩和崇敬。
与此同时,罗生特大夫十分重视并花大力气培养医务人员。在他的建议和筹划下,新四军成立了华中卫生学校。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自己编写教材,亲自授课,还自制教具,为新四军培养了一大批医务人员和卫生骨干。
罗生特大夫培养医务人员(视频截图)
罗生特大夫编写教材(视频截图)
陈军长对罗生特大夫的工作十分赞赏,称他是“新四军中的白求恩”。而日寇却对他恨之入骨,以高额悬赏要除掉这个“罗大鼻子”。
罗生特在新四军中亲眼看到,正是由于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以它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得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狼狈不堪。于是,他认定中国共产党是日本法西斯的克星,是中国人民的救星,觉得他找到了一个能施展才华并受人尊重的新故乡。
于是在1942年春,罗生特大夫向党组织负责人钱俊瑞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钱俊瑞表示愿作他的入党介绍人,并称将向上级报告。陈军长知道后,对罗生特大夫积极要求进步、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予以热情鼓励,积极帮助,并自愿担任罗生特大夫的入党介绍人。
罗生特大夫的入党介绍人(视频截图)
在陈军长的关心、培养和指导下,党组织积极考虑罗生特大夫的入党申请,认为他反法西斯立场坚定,工作表现突出,为新四军的医疗卫生事业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故作出了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议。但考虑到他是一名国际主义战士,他被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特别党员吸收入党。
从此,他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特别党员,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也是很特殊的。罗生特大夫入党后,革命热情更加高昂。
知人善用
罗荣桓同志
1943年1月,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和山东分局书记、115师代师长、政委等五大要职的罗荣桓将军患了严重的尿血症,但又查不出病因。陈军长深知他身边的泌尿科专家罗生特大夫医术高超,便向中央建议让罗生特大夫给罗荣桓司令员治病,得到中央同意。罗生特接到这个任务后也十分高兴,马上渡过洪泽湖,来到罗荣桓司令员的身边。
罗生特大夫果然不辱使命,经他的细致检查和精心治疗,罗司令员的病情逐渐好转。但由于山东战场形势紧张,罗司令员不得不暂停治疗,赶赴山东前线指挥作战。
同年8月,罗生特大夫按预定计划准备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但这时罗司令员的病情出现了反复。鉴于这一新的情况,陈毅代军长认为给罗司令员治病之人非罗生特大夫莫属,故与刘少奇政委商量后,又决定罗生特大夫暂时不去延安,而是立即赶往山东,继续为罗司令员治病。
罗生特大夫按陈军长指示到了山东后,看到罗司令员虽病魔缠身,但仍然以坚强毅力从容地指挥千军万马,与日本法西斯作战,非常感动和钦佩。罗生特大夫下决心,一定要千方百计治好罗司令员的肾病。
他两年如一日,精心治疗,精心护理,日夜操劳,成了罗司令员健康的保护神,也成了罗司令员的自家人。罗司令一家对他都十分亲切,特别是罗司令员5岁的儿子,与他结下了忘年之交,整天“大鼻子叔叔”喊个不停,还老嚷着要听他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
罗生特大夫的高超医术和辛勤工作,换来了罗荣桓司令员的身体健康,这就给这位开国元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丰功伟绩提供了重要保障。可以说,这是罗生特大夫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在此期间,罗生特大夫还为我军众多指战员解除了病痛,包括通过手术抢救了万毅、曾炳华等多位高级指挥员的生命。
罗生特大夫在山东工作期间,罗荣桓司令员曾打算任命他为山东军区卫生部长。但他认为自己的汉语还讲不好,对部队的情况和山东的风土人情也不熟悉,故婉言谢绝了罗司令员的提议。于是,罗司令员便任命他为军区卫生部顾问。
支持著书
罗生特大夫参加新四军后,亲身参加了新四军对日作战的艰苦斗争,感触良多,故产生一个想法,就是将他亲历和耳闻目睹的中国抗战情况及诸多抗日将领的感人事迹写成一本书,让全世界人民全面、翔实地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四军、八路军及全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正义斗争。
他利用业余时间,多次采访陈毅、刘少奇、罗荣桓、黄克诚、赖传珠、洪学智、彭雪枫、罗炳辉等多位高级将领,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做了详细笔录。他本想去一趟延安,采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共产党领导人,以使他写出的书更具权威性,内容更加丰富、翔实,但由于他要去给罗司令员治病,故未能成行。
陈军长十分支持罗生特大夫写书的想法,并尽可能地向他提供有关资料,对罗生特大夫的采访有问必答。陈军长不但口头向他讲述,还应罗生特大夫的要求写了一封信,简要介绍了他个人的家庭及他参加革命的历史。
“文化大革命”后,陈毅元帅的夫人张茜编选了一部《陈毅诗词选集》,书末将当时陈军长写给罗生特大夫的信收录了进去。陈军长在这封信中写道:
“罗生特同志:
你以反法西斯盟友的资格,远渡重洋,来中国参加抗战,同时更深入敌后参加新四军工作。新四军的艰苦斗争为你所亲见,所身受。新四军的一切,你永远是一个证明人。
你计划写一本关于新四军的书。我渴望你的著作出版。我感谢你对新四军的帮助,更愿以同志的身份帮助你完成这本有意义的著作。现在我来答复你的要求,将我自己的历史简单叙述如下。
1901年,我出生于四川中部的乐至县,当时我的家庭是一个小地主。我五岁开始在家乡的私塾里识字读书。七岁时,我的外祖父在湖北做一个小官,这是他花200两银子买来的一个官职。我的父亲到他的衙门中去帮办文书事务,带了我到外祖父的任上去就学。我在那里过着衙门的生活。那时候留下一个至今难忘的印象,就是他衙门里经常毒打犯人,使我在旁边看了非常难受。我很同情那些被打的人,在我心里开始种下了对旧社会愤怒不平的种子。
在那里过了两年多时间,满清王朝官府中腐败黑暗的情况,引起我极端的厌恶,我也不愿意再过那寄人檐下的生活,坚决要求离开外祖父的任所。
我随父亲到了成都,因为我们老家的田产已经卖掉了,全家搬到成都近郊,住的房屋和耕种的土地都是向地主租来的。
1922年初,我回到四川,曾在重庆《新蜀报》当过一年编辑。在这期间,我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冬,我到北京入中法大学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同时仍保持在中法大学学习的名义,直至1925年底通过了毕业考试。这时期,我仍然没有放弃对于文学的爱好。我从事翻译法国的文学作品,也另用笔名写了许多诗歌和小说。我企图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影响中国的文学。
1925年以后,我主要是从事党分配给我的工作,从此停止了我的文学生活,变成一个职业革命者,开始具备坚定的革命立场。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了。南方的红色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我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1938年春,我们的部队深入敌后作战,我在南京上海一线承担游击战争任务;1940年在与日寇和反共顽固派的斗争中,我们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我先后在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华中总指挥部担任指挥任务;1941年‘皖南事变’后,我被中共中央军委任命为新四军代理军长。
四年抗战的经验,证明日本帝国主义是一个凶狠的敌人,也更证明新四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因为新四军起初很弱小,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把自己的力量壮大起来了。
亲爱的罗生特同志,上面所说,是我41年来全部生涯的概括。你如果问我有些什么经验体会,我总的答复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当他在党的领导之下,与广大群众取得密切联系时,他就具备了无比的勇气和力量,坚定地与国内外的敌人斗争到底,去完成他担负的革命事业。
亲爱的罗生特同志,我的历史已经讲完。请你指教。敬礼! ”
罗生特大夫于1950年写了一本名叫《奥地利-中国》的书,想把他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告诉奥地利和世界人民,以播下奥中两国人民友谊的种子,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军民经过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的。
此书是罗生特大夫生前参加中国革命的回忆手记,多年后重被发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但遗憾的是,鉴于其时欧洲国家对新中国存有偏见,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朝、中军队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正在殊死战斗,在奥地利出版他的书是不可能的。于是,他的出书计划没有实现。此后,书稿也不知下落。
尽管如此,他当年对新四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的采访札记却为人们研究我党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莫逆之交
罗生特(左)、陈毅(右)
在抗击日本法西斯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陈军长和罗生特大夫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堪称莫逆。陈军长是一员儒将,善写诗词。罗生特大夫也喜爱文学,二人均视对方为知音,常用法语交谈文学和政治、军事,有时通宵达旦。他们还不时一同游泳、散步,亲密无间。
陈毅的字迹行云流水,沉稳大气,洒脱飘逸。
通过交谈和接触,罗生特大夫更认识到陈军长是如此的博学多才,能文能武,军事、政治都非常强,而且对法国及世界事务也很熟悉,认为陈军长在新中国成立后,应出任首任驻法国大使,在外交上大显身手。
当时部队条件十分艰苦,陈军长总是想方设法把罗生特大夫的生活安排得尽量好一些。部队从日军那里缴获到罐头、咖啡、糖果时,陈军长总是首先想到罗生特大夫,罗生特大夫也总是与大家共同分享战利品。
鉴于中外历史和文化的差异,陈军长和罗生特大夫之间的革命情谊还有过一段小小的插曲。
陈军长的夫人张茜分娩生陈昊苏时,作为妇产科专家的罗生特大夫带领护士为其接生。但他发现其时陈军长不在身边,就很生气,说陈军长只在乎他的军队,而不在乎他的妻子,连他妻子生孩子这样的大事都不管,也太有些薄情寡义、不近人情了。
陈毅一家三口
对此,据说陈昊苏后来曾讲过一段话,称他出生那天父亲因公务在别处开会,故不在卫生部。他出生后有人向父亲报告了,他父亲就骑马跑到卫生部来看了看他们母子,抱了抱他,给他取了个小名后,放下他又走了。罗生特大夫在旁看了这一切,心中不快,说在奥地利,丈夫是要给妻子赠送鲜花并以温言好语安慰的,不理解陈军长怎么这个样子,好像毫无感情。
1949年6月,陈毅、张茜在解放上海时的合影。
为消除误会,知情的人于是向罗生特大夫做解释工作,说明陈军长不是不在乎他的妻子,而确因抗敌军务繁忙一时顾不上妻子,同时还拿出陈军长为爱妻写的一首情诗来证明他不是薄情寡义之人,这才消除了罗生特大夫的误解。
新四军卫生部长崔义田诙谐地说:“他不走又怎样,我们没有条件在这里开生日宴会呀!”后来,陈军长还为自己的“寡情薄义”当面向罗生特大夫致歉。罗生特大夫听后,为陈军长顾了国家和人民这个大家而怠慢了个人小家的高风亮节感动不已。
1949年在天津
1949年9月,距罗生特大夫离开自己的祖国奥地利已10年了。这时他想,新中国即将诞生,他已经完成了自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斗的任务,思乡之情不由而生,故决定回国探亲。
回国前他不忘老军长、老战友陈毅,特意去上海看望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将军。分别数年的老战友重逢时都十分激动。陈毅市长对这位老战友十分关心,安排他下榻在与奥地利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百老汇大厦,还发给他数额可观的津贴,又特地为他设宴饯行,宴会上高度评价他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称他是“活着的白求恩”,并将第三、第四野战军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给他的中德文对照的荣誉证书亲手交给了他。陈市长还特意为他制作了一套漂亮的西服,作为对他回国的赠礼。
痛失战友
罗生特(后排左一)与家人合影
1949年11月底,罗生特大夫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但呈现在他面前的景象十分凄凉:母亲早已惨死在纳粹的集中营里,哥哥正在病中,动了手术。他想在国内找一份工作,但未能如愿。只有与妹妹的重逢是他最大的安慰。
他在离开中国前就在北京协和医院查出自己患有高血压症和心脏病,回到国内后病情渐渐加重。这使他怀念起在中国的战斗生活,打算返回中国这个第二故乡,回到老战友、老同事身边。
当时病魔在折磨着他瘦弱的身体,他是多么渴望拥入新中国亲人们的怀抱啊!于是他到当时中国驻东德和驻瑞士大使馆申请入境签证。但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他没有得到答复。无奈之下,他转而想去美国,投奔他在美国的一个名叫阿道夫的弟弟,但美方因其当过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将军,拒绝给他发签证。
罗生特的墓碑(视频截图)
1951年8月,罗生特大夫抱病赴以色列去看望曾与他一起逃亡到上海的另一个弟弟约瑟夫。不幸的是,他到了以色列后,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于1952年4月22日因心肌梗塞停止了呼吸。一位国际友人就这样带着眷恋中国的遗恨离开了人世。
对罗生特大夫回国后的悲惨境遇,陈毅将军长时间一无所知。直到1953年初,他才获知了罗生特大夫想回中国的愿望。他十分高兴,盼望着与老战友再次重逢,于是立即派人与罗生特大夫的妹妹联系,以安排他来华有关事宜。但为时已晚,罗生特大夫已逝世大半年了。
陈毅将军听到这一噩耗后心里十分难过,想不到1949年他与罗生特大夫的上海一别竟成了他们二人之间的永别。他永远失去了曾与他在同一条战壕里战斗过的同生死、共患难的亲密战友,永远失去了一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子承父志
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以身殉职,毛泽东主席亲自撰文纪念,故白求恩大夫及其英雄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1992年10月5日,陈毅之子陈昊苏在纪念罗生特活动现场讲话。
与白求恩大夫相比,罗生特大夫不但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参加了中国的解放战争,在我军中工作的时间更长,影响更大、更深远。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将自己最年富力强的十年留给了中国,献给了中国人民,并以一颗赤诚的心和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为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在中国,真正了解罗生特大夫的人却不多。
罗生特铜像揭幕仪式(视频截图)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友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继承父帅遗志,在大力弘扬罗生特大夫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光辉业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哈尔滨人民在该市犹太新会堂建造了一尊罗生特大夫的铜像,于2006年1月6日举行铜像的揭幕仪式。陈昊苏会长专程前往参加,与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有关领导共同主持了揭幕仪式并发表讲话,盛赞罗生特大夫为中国人民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为纪念在中国人民的抗日和解放战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名医、名将罗生特大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奥地利对华友好与文化关系促进会和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于1995年9月19日在对外友协礼堂联合举行了《雅各布·罗生特的一生》一书中文本的首发式。
首发式由时任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的陈昊苏主持,陪同奥地利总统访华的奥地利国防部长法斯拉本、奥地利对华友好与文化关系促进会名誉会长苏赫门博士和奥地利社会主义党副主席霍切迈尔博士出席。中方出席首发式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隗福临中将等高级将领,以及中国民间友好研究会高副会长等有关方面负责人。
《雅各布·罗生特的一生》的作者卡民斯基博士
首发式上,陈昊苏副会长、法斯拉本部长,以及解放军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代表先后讲话,称赞罗生特大夫是奥地利人民的好儿子,是一位国际主义者,并高度赞扬他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永远爱戴和尊敬。
同时感谢《雅各布·罗生特的一生》一书的作者——奥地利对华友好与文化关系促进会副会长卡民斯基博士,称赞他的这本书对加强中国和奥地利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gsyz/ylfc/2024-01-26/8617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