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三:身体当炮架,打开胜利路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孔庆三 肩膀顶火炮的一级英雄
1950年10 月,中华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跨过鸭绿江,与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正义斗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耿直、英勇的山东儿女为保卫祖国、捍卫和平而浴血奋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时光荏苒,岁月如梭,60年后的今天,为了不曾忘却的纪念,让我们回到那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孔庆三,1926年出生于济南历城王舍人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饱受战争之苦。1945年,孔庆三被抓进国民党军队当兵,亲身体会了国民党的无能和残暴,他希望能够加入到真正的人民军队里,真正地为劳苦大众服务。 1948年,孔庆三终于脱掉了国民党的军装,正式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重要战役,并于1949年 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7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孔庆三的家乡,现在的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办事处王舍人村,采访了曾对孔庆三事迹进行搜集、研究的村干部李珂勇。
急赴朝鲜 紧张备战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连打胜仗,气焰嚣张。在朝鲜政府的请求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 月入朝参战,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1950 年11月,孔庆三随部队来到朝鲜,任志愿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师炮兵团92连第五班班长。当时正值美军发动所谓“结束朝鲜战争总攻势”的非常时期,情况非常紧急。孔庆三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后,跋山涉水,爬冰卧雪,忍饥耐寒,连夜疾进了整整八天,终于赶到了距美军占领的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新兴里只有二三十里路的天宜水里。在这里,孔庆三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二次战役,执行朝鲜战场东线的阻击任务。
朝鲜的东西线战场是以狼林山脉划分的,其东部为东线战场,其西面为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全是高山密林,白雪覆盖,气候寒冷,并且交通闭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此,这里的战斗也最为残酷和艰难。
1950 年11月27日,志愿军92炮连在此地待命已经两天了,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人人摩拳擦掌,准备出击。志愿军92炮连五班也正在班长孔庆三的带领下紧张地进行着战前准备。得知在将要打响的新兴里进攻战中,五班的主要任务是配合主攻连八连作战,以掩护突击部队前进,孔庆三和战士们的心情都非常激动。看到战士们斗志高昂、准备充分,孔庆三开心地笑了。这是他入朝后的第一仗,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祖国人民和部队首长的重托,带领全班打好出国第一仗,打出五班的班威!
进攻遇阻 知危请命
1950年11月30日,在新兴里发起的围歼侵朝美军的战斗终于打响了。下午 5点,孔庆三带领全班战士,踏着冰雪,顺着山沟向新兴里出发。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他们一连翻过两座大山,棉衣被汗水浸得湿漉漉的。跑了大约20公里路后,他们到达了于谷里,翻过山,隔河就是新兴里了。这时,孔庆三他们发现,山沟里已燃起熊熊大火,曳光弹贴着地面乱窜,手榴弹与炸药的爆炸声响成一片。第八连突击排已经打响了战役!
孔庆三带领战士们跑到山坡上,借着火光看见前方横着一个小岭,岭前面20米远,隐藏着敌人的一个火力点。敌人凭借有利地势,将密集的火力射成一个扇面,封锁着前面狭窄的道路,阻挡了突击连前进的步伐。借助这个工事,敌人投掷了大量的炮弹、汽油弹、燃烧弹,战场上的石头被烧红了,土被烧焦了,浓浓的烟雾直冲天际,滚滚黄尘弥漫了整个战场。突击连一连发起了几次冲锋,都被压了下来,组织了两次爆破,也都没有成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击连只能与敌人紧张地对峙着。
当时,最有效、最迅速的办法就是炸毁敌人的火力点。八连连长指着美军的火力点对孔庆三说:“五班长,你看前面山岗前20多米远,有一个独立房屋,房子已经被我们的手榴弹打得七孔八洞了,但敌人的火力是从屋底下向外发射的,很显然,他们的工事是修在坑下面的。我们发起几次冲锋都冲不过去。派去爆破的人一到岭岗就……”八连长停了片刻又说,“同志们左右都绕不过去,这一仗能不能打好,就看我们能不能消灭这个火力点了。”
孔庆三明白了八连长的意思,他仔细地观察着山岗附近的地势,发现山岗前后左右均没有可以利用的地形,只能把炮架到岭岗上边才能轰掉这个堡垒。而岭岗距离射击目标只有20多米的距离,还没有超出炮弹爆炸的危险区域。如果要用炮弹摧毁敌人火力点的话,执行任务的战士肯定会有生命危险。但是此时,危险已算不上什么了,关键是把敌人的火力点摧毁,为突击连打开通道。孔庆三主动向副连长赵芳君请战:“连长,把敌人这个火力点交给我们班吧,我们一定炸掉它!”副连长看了看孔庆三,严肃地说:“五班长,能否快速炸掉敌人的火力点,关系到此战胜负,你们的担子可不轻啊!”“连长,你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孔庆三回答得斩钉截铁。
以肩顶炮 英勇牺牲
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孔庆三带着战士李胜永和戈会东快速将火炮推上岭岗。但是岭岗前面有小岗遮挡,火炮无法直接射击火力点。孔庆三果断地将炮弹杀伤半径为 25米的步炮推到距射击目标只有20米的小岗,并立即在小岗上构筑炮工事。可这个小岗上全是冰土,又光又硬,一镐一个白点,甚至冒出了火星,崩到脸上火辣辣地疼,几镐下去手上就磨起了血泡。在这样的冻土上根本无法构筑阵地。怎么办?只有做好了工事,才能保证炮弹发射无误。孔庆三仔细地观察着小岗上的地形,发现左边有个小土包,过去一看,是块冻得很结实的冻石头。他让战士把炮推过来,将炮架左柱锄抵在岩石上,准备发射。但右柱锄却悬空着,火炮无法保持平衡,不能进行有效射击。这时,从沟里逃跑的美军正向新兴里奔逃,如果与美军在新兴里汇合,后果将十分严重。但时间紧迫,又来不及变换阵地了。时间已不允许多想,孔庆三毫不犹豫地拿起铁锹,撑住炮架右柱锄,毅然用肩膀顶住了炮腿,命令二炮手开炮。“太危险了!”二炮手正在犹豫,看看班长吃力的肩膀,不忍拉火。孔班长大声吼道:“快!不然就来不及了!听我的命令,开炮!”
随着大地的震撼,一颗愤怒的炮弹直射向敌人的地下堡垒。只听“轰”的一声,随着爆炸的火光,独立房屋倒塌了,美军火力点被摧毁了,40 余名美军被歼灭了,突击队前进的道路打通了,而孔庆三却被92火炮的后坐力弹出三四米远,同时被子弹片击中腹部,壮烈牺牲了。
孔庆三的牺牲激励了悲愤的战友,他以自己的生命打开了新兴里战役的胜利之路。在一片猛烈的爆炸声中,敌人的阵地陷入一片火海,浓烟漫天,敌人丢盔弃甲在烟雾中四散奔逃。英勇无畏的志愿军第二十七军用极端劣势的装备,全歼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入侵俄国西伯利亚战功显赫而荣获“北极熊团”称号的美军步兵第七师三十一加强步兵团,并击毙其上校团长麦克莱恩,缴获其团旗,创造了一个“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光荣范例。
孔庆三英勇献身的光辉事迹很快传遍了朝鲜战场。为了表彰孔庆三的英雄事迹,1952年9月24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把他的名字镌刻在朝鲜长津湖畔“志愿军烈士纪念塔”上,让英雄的名字永载史册,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用身体当炮架的孔庆三
2009年5月4日
1950年11月27日,驻扎在天宣水里地区的志愿军第27军80师炮兵团92步炮连5班,在班长孔庆三的带领下,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战前准备。因为新兴里进攻战今晚就要在这里打响,而5班是配合主攻的第8连作战,所以孔庆三和战士们的心情都非常激动。
班长孔庆三看到战士们斗志昂扬,准备充分,开心地笑了。1950年11月,为了打击麦克阿瑟的所谓“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总攻势”的嚣张气焰,孔庆三作为一名志愿军炮兵班长,随着部队来到了朝鲜。眼下这场战斗,是他入朝后的第一仗。自从接到任务后,他就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祖国人民和部队首长的重托,带领全班打好出国第一仗,打出5班的班威。
下午6时,5班在副连长赵芳君的带领下,踏着冰雪,顺着山沟向新兴里出发了。当五班来到于谷里时,和敌人遭遇了。机枪声、手榴弹声迅速响起。孔庆三带领战士们跑到山坡上,借着火光可以看见前方横着一个小岭,岭前面20米远,隐藏着敌人的一个火力点。敌人依托有利地势,将密集的火力发射成一个扇面,封锁着前面狭窄的道路,阻拦了突击连的前进步伐。突击连发起了几次冲击,都被压了下来,又组织了两次爆破,也都有没有成功。突击连与敌人形成了对峙状态。
当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炸毁敌人的火力点。孔庆三在仔细地观察着岭岗周围的地势情况,发现岭岗前后左右均没有可以利用的地形,只能把炮架到岭岗上面了。但此地距发射目标仅有20多米的距离,还没有超出炮弹爆炸的危险范围,要想发射炮弹,对孔庆三他们是很危险的。孔庆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主动向副连长请战:“连长,把敌人这个火力点交给我们班吧,我们一定炸掉它。”副连长看了看孔庆三,严肃地说:“5班长,能否快速炸掉敌人的火力点,关系着此战胜负,你们的担子可不轻啊!”“连长,你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孔庆三斩钉截铁地回答。
孔庆三和李胜永、弋会东很快把火炮架到了岭岗上面。但岭岗的地面上全是冻冰,根本无法构筑火炮阵地。孔庆三只好将炮架上的左柱锄架在岩石上,但右柱锄又悬空了,还是无法进行有效射击。时间已不再允许多想,此时的孔庆三毫不犹豫地拿起铁锹抵住了炮架上的右柱锄,用肩膀顶住了火炮腿……
“瞄准,开炮!”。随着大地的震动,愤怒的炮弹直射敌人的地堡。“轰”地一声巨响,敌人的火力点飞上了天。我们的英雄孔庆三却被92火炮的后坐力弹出了三四米远,同时被弹片击中腹部,壮烈牺牲。战后,孔庆三“身体当炮架,打开胜利路”的英雄事迹,传遍了部队。他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志愿军战士奋勇杀敌。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信息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gsyz/ylfc/2013-07-18/2193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