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一场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的专场音乐会
国家大剧院看演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音乐会,我拿到了4排17号的工作票,坐在乐池里面近距离欣赏。
广播民族乐团是彭家鹏指挥的老东家,自然得心应手,所有的演出瑧于完美。与苏州管弦乐团比,广民更中规中矩,似有沉着的风格,声效上不如苏州管弦,加了编钟,但这编钟不是黄钟大吕,也不是黄钟大吕,声音尖锐,仿似电子声效。大扣大鸣鲜矣,小扣小应多矣。
所有演出曲目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京剧杜鹃《乱云飞》选段改编的曲子。管弦乐团演奏,没有一句歌词儿,但那歌词儿分明穿插在整个演出的过程中。这些歌词曲子是对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纪最好的纪念,现场反映的热烈,足以证明这一点。
昨天晚上演出所有的曲目,都是彭修文先生创作或改编的作品,《乱云飞》这一出,原先的基础非常好,这要感谢山东我本家的一位于姓先生。
于先生是威海海阳所镇西泓于家村出生的人,话说到这儿,也许有人能够想起他的名字来,想不起也罢,是他的唱腔设计使这个曲子的丰富性与境界层次迥异于一般的曲目。
当然参与唱腔设计的还有其他人,于先生毫无疑问是主导者,他写有《民间曲调研究》和《腔词关系研究》两本书,后者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得以出版,那是他厕所里喝了过多的洗涤液自杀之后的事情了。
他对腔词关系的研究,独辟蹊径,走得非常深远,其“主宰音程关系”的新概念,被普遍采用,他的理论与京剧唱腔设计方面的实践成果,迄今无人能够超越。
彭修文先生把老腔拿过来,理一理,顺一顺,再加工一番,于是就变成了广播民族乐团,以及全国所有的民乐团垫底儿当家的曲子,1974年到今天,这也50年了,说历久不衰不为过,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和检验的方堪经典。
这个曲子今天听起来尤其带劲儿,乱云飞,松涛吼,群山奔涌,枪声急,军情紧,肩头压力重千斤,团团烈火烧哇,烧我心……
须提防内生隐患,腹背受敌,危及全军危及全军,望长空,想五井,似看到万山丛中战旗红,毛委员指航程,光辉照耀天天地明啊……耳熟能详的歌词与熟悉的旋律,那么优美,那么振奋,打通七窍,醍醐灌顶。
由于某些原因,这位先生的作品一度遭到诟病,被抛弃,甚至被扔进厕所。仇恨情绪平息之后,人们渐至发现,后来的作品,尽管条件更好了,创作更现代乃至更后现代了,依旧美也美不过他,香也香不过他,丰富也丰富不过他,甚至手法技巧丰富性层次性,都没法与之相比。
部分乐迷依然顽固地欣赏他,怀念他,回味他,再现他……
人的评价见仁见智,他的音乐似可不朽。
他叫于会泳。
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的日子里,听到这样的音乐,感到十分亲切。
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你道是为啥?
乱云飞嘛。
乱云飞渡仍从容,你道是为啥?
万山丛中战旗红。
光辉照耀天地明。
说到底,还是要有主心骨。
今年的12月26号是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有谁知道全国哪一个文艺团体有专场的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的音乐会?
不求新作,温故亦可知新。
昨天晚上,跟我坐在一起欣赏演出的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张方鸣先生,退休前他是这个团的首席,张先生介绍了不少该团过关斩将的丰功伟绩。
坐在我右手边的是一个在奥地利生活了几十年的女士,背着一个老式的包包,长相和装束都有些像共产党员张桂梅,每一个曲目演出之后,她都会热情鼓掌,乱云飞演奏结束之后,她站起来,把手高高举过头顶,激动的像个小姑娘。
演出曲目第1个是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作曲是彭修文蔡惠泉,排鼓马里。
其次是民族管弦乐《月儿高》古曲改编彭修文,琵琶领奏陈音。
再次,唢呐与乐队《喜丰收》,作曲彭修文,唢呐是周艺翔。
第四个节目,二胡与乐队《二泉映月》,华彦均作曲,彭修文编曲,二胡演奏杨柳。
第5个节目,民族管弦乐《乱云飞》彭修文改编,根据现代京剧《杜鹃山》同名唱段,京胡是江克美,京二胡是杨柳,司鼓马里。
(中场休息)
首开,民族管弦乐《沧桑》,选自第一交响曲《金陵》,彭修文曲。
其次,琵琶与乐队《春江花月夜》古曲,彭修文修订,琵琶陈音。
第3个节目是板湖与乐队东北小调《大姑娘美》,彭修文改编,板胡江克美
最后是幻想曲《秦.兵马俑》彭修文曲。
观众热烈要求再加演,掌声不断,尖叫声不断。
彭家鹏先生几次返场,先加演了一个《步步高》,后来又加演了一个《阿西跳月》。
(2023年12月1日早饭前,写于北京东城区南书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gsyz/lxff/2023-12-01/8521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