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山仰止 >

领袖风范

打印

毛泽东关于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医疗水平低下,人民健康状况堪忧的国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强调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

毛泽东认为,发展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好全国人民的生老病死问题,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卫生工作最大的缺点是政治少了。正因为政治少了,所以技术也管不好。党必须领导一切,领导我们的各种工作,卫生部长的职位,就是做领导工作、政治工作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发文件、写社论、教方法等方式,切实加强党对中医工作的领导,及时纠正歧视中医的社会现象和试图消灭中医的错误做法,部署和推动弘扬中医的战略决策,将中西医结合上升到探索新中国医学新道路的高度。

随着党的中医政策的深入贯彻,中医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基础研究逐步夯实,临床治疗显著扩大,社会形象大幅提升,以多种形式大踏步走向世界各国,赢得世界各国民众的信赖。进入21世纪以来,在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中药所发挥的显著疗效,证明了党关于发展中医事业决策的正确性,显示了毛泽东关于中西医结合思想的真理性。

一、消除歧视中医的重重障碍,奠定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思想政策基础

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传统。近代以来,随着西医的传入,中国社会一些民众对中医的信任开始动摇,中医的发展不断受到阻碍和限制。面对中医的存废之争,毛泽东始终提倡中西医团结合作,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推进中国的医学事业。然而,由于新中国建立前的一个时期中医受到多方面歧视和压制,致使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事业的发展面临重重阻力。针对医疗行政管理机构推进中医发展的慢作为,毛泽东严厉地批评说,发展中医这项工作,卫生部没有人干,我来干。毛泽东从社会层面消除对中医的歧视、从行业层面消除对中医的排斥、从管理层面消除对中医的限制,进而树立信赖中医的社会心理、尊重中医的职业道德和支持中医的政策体系,在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构建起了推进新中国中医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利社会条件。

(一)消解社会歧视心理,树立中医是民族文化精华的新观念

鸦片战争前后,作为近代西方先进科技组成部分的西医,伴随着贸易活动和传教活动逐渐传入中国,形成了传统中医与近代西医并存的局面,但中医的科学性遭到部分有影响的社会人士的不断质疑,尤其是深受西方科学民主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对中医普遍持否定态度。正如毛泽东所说:西医传到中国来以后,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把中医忽视了。这部分人因其自身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中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在新中国成立后较长时期内都没有得到彻底消除,轻视中医、否定中医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此毛泽东给予了极其严厉的批评:看不起本国的东西,看不起中医,这种思想作风是很坏的,很恶劣的。”“什么都是舶来品好,这是奴化思想的影响。看不起中国的东西,不尊重民族文化遗产,这是极端卑鄙恶劣的资产阶级的心理在作怪。毛泽东将否定中医的社会心理归结为奴化思想”“资产阶级的心理,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和恶劣作用。毛泽东站在文化文明发展的高度指出:对待中医的态度问题,是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问题,要把中医提高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

近代以来中医与西医并行的局面,导致西医医生与中医医生相互对立。毛泽东认为,中医医生与西医医生互相看不起,是宗派主义的表现,强调要打破医学界的宗派主义对立,倡导中西医要团结

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提倡中医医生与西医医生的团结协作,并用当时流行的统一战线这一政治术语,深刻地阐述了中医医生和西医医生的团结合作问题。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目的都是治病救人。能否治好病,既有两种医学的擅长技能问题,也有两种医生个人的水平问题,不能因为治不好病就不赞成中医或者不赞成西医。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这两种医生要合作。随后,延安医学界开展了中西医互相学习的活动,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开设了中医门诊,中医科也成为医院的重要科室,排斥中医的现象部分得到遏制。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解决大城市西医医生与中医医生相互对立的状况,是消除行业排斥的重要任务。毛泽东认为,两种医生的团结问题没有搞好,主要原因是西医存在很大问题,主要是西医有宗派作风,西医医生心里总不服气,看不起中医。为扭转中西医医生不团结的被动局面,推动新中国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毛泽东把中西医结合确定为新中国卫生工作方针的三大方针之一。他为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针对中西医结合方针贯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1953年12月上旬在听取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等相关汇报时,毛泽东强调:我们的西医少,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在目前是依靠中医。对中医的团结要加强,对中西医要有正确的认识。

1954年4月21日,毛泽东立足于团结中西医是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的政策性问题,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医工作的指示草案,作了多处重要修改。经毛泽东批准,发表于1959年1月25日的《人民日报》社论《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指出:西医和中医,只有紧密地团结起来,很好地合作,才能共同战胜疾病这个敌人。

(三)废止限制政策规定,建立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除社会歧视心理、行业鄙视传统外,妨碍中医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具体管理制度及其政策规定与中西医团结方针的精神不相符合,限制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1951年、1952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医师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的通知》《中医师考试暂行办法》等政策执行的结果,使得大多数的中医医生不能继续合法行医,中医药治疗费用不能在公费医疗中报销,堵塞了招收学徒培养传承人的途径。毛泽东对卫生部门的工作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责成其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54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务院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的报告》,阐明了党的中医政策,提出了改进中医工作的要求。随后,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取消禁止中医使用白纸处方规定的通知》,纠正了对中医医生行医的过度限制;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废止中医师暂行条例的通令》,承认《中医师暂行条例》与党的中医政策精神相违背,给中医工作造成了严重损失。此后,各级卫生行政机关都积极吸收著名中医参加卫生领导工作并设置了相应的中医管理机构,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中医医院。

经过十年的思想争论和政策纠偏,毛泽东更加坚定了中国医学发展的中西医结合道路。《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的社论全面阐述了党的中医政策,明确强调:越来越多的事例,证实了中医中药在人民卫生事业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继续纠正轻视和排斥中医中药的错误观点,仍是卫生部门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为中西医结合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二、探索中医科学化现代化规律,奠定党领导中医事业的科学理论基础

毛泽东对新中国医学事业发展规律的探索,进一步揭示了新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必须走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道路。毛泽东站在两种医学传统各自特点、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中国社会基本国情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中西医结合的文化融合、科学机理和社会条件,全面阐释了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性,赋予党领导中医事业发展深厚的现代科学支撑。

(一)中医和西医各自拥有的优势是中西医结合的文化基础

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传统,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点,突出地体现了世界文明的东方流派和西方流派的独特风格。毛泽东认为: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问题。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差别,鲜明地表现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尤其是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的差别。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对中医和西医的优劣有着深刻的认识: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中医与西医各有其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独立发展的产物,其中蕴含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拥有各自的传统优势,是相互融合的科学文化基础。

1.西医的基础是眼见为实的解剖实验。西方医学是在以还原论研究人体的生理现象与病理现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的医学体系。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地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最终落脚到基本粒子的运动。因此,西方医学的根本方法是通过人体解剖实验,将生命现象还原到分子状态。

中医的整体观认为,还原论只能用于简单事物,对于复杂事物的不断分割,将切断信息的联系,导致事物的失真,事物的复杂性越高,失真的程度就越严重,得出的结论离真相就越远。西医重视人体局部解剖分解,却忽视人体各器官的相互联系,忽视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治疗上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动辄使用手术切除的机械方法或灭杀人体组织的化学方法,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毛泽东认为:言实验者专求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所谓气离”“失本,就是偏离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这一影响人体健康的本质因素,孤立地研究个体的健康问题。因此,建立在西方科学之上的西方医学的主要局限是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人体自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中医的基础是难以捉摸的气脉观察。中医学是在以整体观思想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现象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医学体系。与西医学遵循的原子论世界观不同,中医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健康与疾病不仅与人体各部分密切相关,而且与个体的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更为重要的是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即与所谓密切相关。

毛泽东认为:中国古书上这样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这意思就是强调人的整体性。这个整体观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个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疾病的外因是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表现。在评价清代名医叶天士用梧桐落叶做药引时,毛泽东指出:其实,正是从叶天士取秋天的梧桐叶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医懂得人的疾病受自然环境影响,叶天士把人体的病变和气候、环境联系起来是很高明的,这种认识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是很先进的。就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而言,疾病的内因是气脉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

毛泽东用中言气脉四个字凝练概括出中医的特点。是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内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调节平衡等作用的一个网络状巨系统,一个有机整体。气脉超出了对病人的生理状况的关注,而注意到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并将它们也看作整个人体健康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把正心看得比外在的药物和针灸治疗更加重要和根本。

3.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互补。西医是近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毛泽东说:西医是近代的,有好的东西。”“西医说大脑、小脑、细胞、细菌是科学的。什么是科学?有系统的、正确的知识,这才是科学。从效果上来看,剖肚子,割阑尾,吃阿司匹灵西医的确可以替人治好病。尽管西医也有不合理的部分要批判,但是,必须正确认识西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中医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此,毛泽东自豪地说: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

诚然,作为在农业和手工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中医,囿于时代发展的局限,以当代的科技发展程度审视必然是精华与糟粕掺杂,因此,必须剔除中医的金、木、水、火、土等某些不合理的元素,同时要吸取中医的精华,使中医科学化和现代化。总体上来看,中医有自己的一整套医药知识和治病经验,确实能够治疗不少疾病,其科学性经受住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长期实践反复检验。毛泽东认同这样的判断:中医有很大的数量,他们掌握着我国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医药科学知识和治病经验,能治好很多疾病,包括一些用西医方法疗效较差的疾病。

(二)中医科学化就是要以现代科学研究中国传统医学规律

作为东西方文明代表的中医与西医,有着自己独特的科学传统和科学阐释体系,中医的基础理论至今无法用西方科学术语解释清楚,相互阐释的科学探索道路还十分漫长。毛泽东认为,从中医和西医治病救人的共同目标来说,目前还不能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中医的原因,主要是中医还没有把自己的东西研究透。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毛泽东善于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范例推及中国医学发展道路。

1956年8月24日,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毛泽东从理论上阐明了中西医结合的道理,重申了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发展中国医学的新途径。毛泽东认为,学习外国文化,目的是改进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中国独特的新文化。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具体来讲,就是要把中医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要用细菌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病理学来研究中国传统医学,走中医科学化的道路。让掌握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西医医生学习中医,目的是用外国先进科学原理研究中国传统医学,这是中医科学化的现实路径。如果先学了西医,先学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再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可以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的。所谓中医科学化,就是应用现代科学方法、技术和成果,以中医学所揭示的生命的整体性、过程性为研究对象,使中医学对生命、疾病的认识以及诊疗水平达到现代科学水平的实践过程。

20世纪60年代中期,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成为中医药科学化的典范,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给世界各国应用。参与青蒿素研制的500多名科学家,严格按照西方新药研制的科学程序和方法,3年间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经过近200次科学实验最终获得成功,这是在毛泽东中医科学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式成果。同时,毛泽东认为,中医传统浩瀚无穷,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探索漫长艰辛,不要对于中医治疗办法中暂时还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部分轻易加以否定

(三)西医中国化就是将西方医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新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是中医与西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双向过程,一方面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能够推动中医现代化,实现中医科学化;另一方面,历史悠久的中医传统能够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沃土,实现西医的中国化。

1955年3月23日,毛泽东阅读完时任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副司长针灸专家朱琏的著作《新针灸学》后,公开表达赞同作者关于现代医学理论与中国传统针灸关系的观点。不久以后,在同朱琏交谈时,毛泽东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理论,对针灸治病的神秘提供了解释的钥匙,反过来针灸又能够给它提供丰富的实际材料,如进一步研究,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效果,丰富与充实现代的医学。毛泽东用巴甫洛夫的神经学对中国传统针灸的生动解释,深刻地诠释了中医科学化和西医中国化的新中国医学发展道路。要实现中医的科学化,首先必须要使西医中国化,也就是说,西医要尊重中医,相信中医,研究中医。西医中国化,强调西医在中国的发展要正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医传统。要重视中国的东西,否则很多研究就没有对象了,西医要中国化,要学到一套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把学的东西中国化

对于毛泽东提出的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中西医结合思想,医疗界有赞成者,有怀疑者,也有反对者,更多的是对其提法的字面含义的不同理解。对此,周恩来曾经专题阐述了对中西医结合的某些提法的理解问题。

周恩来指出: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不应从名词方面解决问题。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提法适当不适当,看它对中国实际的影响如何来决定。……提出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口号,目的在于唤起大家的注意,在于实际上解决这些问题。仅从字面上讲,是会找出毛病的。……所谓西医中国化,就是要将西方医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外来的东西,必须要适合中国的土壤,才能发展。只有将西方医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实行西医中国化,西方医学在中国才有研究对象,才有持续发展的中国土壤。

三、探索新中国医学发展现实路径,奠定党领导中国医学事业的实践基础

中西医结合,不仅要解决思想观念、科学原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解决具体路径问题。毛泽东强调,要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推广等工作,找到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现实路径。

(一)把加强中医研究作为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前提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整理中医典籍,研究中医理论,总结临床经验,是中医科学化的前提,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毛泽东认为,促进中西医结合,必须建立专门的中医研究机构,通过挖掘、整理和发掘中医传统经验,把要研究的对象搞清楚。

毛泽东指出:中药要发展,要建立研究机构,要出版中医中药书籍。针对卫生部对建立中医研究机构、整理中医中药典籍重视不够的状况,毛泽东批评说,整理丰富的中国医学经验这项工作之所以难做,首先是卫生部行政领导上不支持,整理中医宝库长期没有具体行动这不是懂不懂医的问题,而是思想问题

在毛泽东的推动下,1955年12月19日成立了由卫生部直接领导的中医研究院,毛泽东亲自接见了第一任院长鲁之俊。中医研究院成立后,组织专家整理中医典籍、编写中医教材,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同时,卫生部还组织高等中医学院编写中医教材,向全国就中医古籍整理进行课题招标,支持出版古代医学著作。毛泽东关于加强中医整理研究指示的落实,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按照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医学规律、发展中国新医学的思路,毛泽东强调,整理中医中药典籍,不仅要有著名的中医医生参加,而且要有西医医生参加。要发挥西医的主导作用,西医医生如果能够主动研究中医,对中医能治好病的效能,可以用科学方法把它整理起来

贯彻落实毛泽东关于西医参加中医典籍整理和用现代科学方法发掘中医宝库的思想,1956年制定的12年科技发展规划总结和发扬中医的理论和经验作为国家层面的科研任务,提出了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理论、以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中药、以现代科学原理研究针灸疗法的作用原理等不同形式的中医中药科学化现代化路径。

(二)把培养具有两套本领的医生作为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关键

实现中西医结合,关键是医生要同时具备西医知识与中医知识,即要具有两套本领。毛泽东强调:西医要跟中医学习,具备两套本领,以便中西医结合,有统一的中国新医学、新药学。西医学习中医,关键是西医医生和西医学生要转变思想作风,尊重中医。只有尊重中医,看得起中医,也才能学得进去

1955年底,中医研究院举办了中国首期西医医生学习中医的中医研究班,70多名学员包括西医主治医生、高级住院医生以及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计划脱产学习两年中医。中医研究班首开西医学习中医的先河,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称赞。1958年10月,毛泽东在审阅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后,亲自给杨尚昆写信,对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提出了具体意见。从1958年开始,由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举办为期两年70-80人规模的西医离职学习班。毛泽东希望通过2至3年的时间,培养2000名左右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能够出几名高明的理论家更好。在毛泽东的大力推动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培训4000余名西学中医生,在职学习中医的西医医生更是数以万计,涌现出了一批享誉中外的中西医结合专家。

50年后,毛泽东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的预言得到了证实。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的获得者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就曾在1959年到1962年之间参加为期两年半的中医培训班,是毛泽东提倡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学员。

(三)把临床教学推广结合作为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环节

中西医结合的环节比较多,不仅要重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而且还要重视临床、教学、推广等环节的结合,也就是毛泽东概括的中医要进大医院,中医要进医科大学,中医还要出国。在临床治疗中搞好结合,在医学教育中实施结合,在宣传推广中扩大结合。

1.推进中西医的临床治疗结合。中医是临床实践医学,评判中医理论是否科学,最终应当看临床疗效。毛泽东认为,对中医的汤头即中医药方,不能单从化学上研究,要与临床上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中医

毛泽东领导创建的井冈山红军医院是中西医治疗中结合的开拓者,所设中医科聘请了多名当时有经验的中医师,并根据毛泽东的要求,医院组织战士采集中草药制成丸剂、水剂和敷料甚至改成西药剂型,使传统中药剂型在根据地获得了新生。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汇报红军医院用中西两法治疗的良好效果,仍祈中央和两省委送几个西医和一些碘片来,维持和加强中西两法治疗的临床实践。毛泽东倡导的中西医两法治疗初步实践,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临床应用的最初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落实毛泽东关于中医要进大医院的要求,一个医院要既有中医又有西医,通过会诊,在治疗中结合。各医院有计划地请中医到医院看病和会诊,吸收中医医生参加医院工作;允许住院病人使用中药;中草药同化学药剂的结合。为落实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关于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在全国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培训赤脚医生,仅仅几年时间赤脚医生就超过一百万人,几乎超过城市医生的数量。虽然赤脚医生主要使用的医疗手段是中医,但他们同时也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西药。由于他们主要活跃在广大的农村,可以说他们是中西医临床结合最广泛的践行者。

2.推进医学教育层面的中西医结合。主要措施是将中医教育纳入国家学历教育体系。

1956年,国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筹备建立了4所中医学院,计划每所学院招收六年制中医学生2400人。1962年至1965年,全国各中医学院累计培养了5600余名中医人才。同时,承认师承教育的合法性。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极强的学科,师承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1956年4月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政府支持和鼓励中医师承教育。1958年2月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通过师带徒或配备助手跟老中医学习的办法,抓紧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1959年开始,强调公办高等师承教育,中医学院采取带徒弟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截至1965年,全国各地通过师承教育方式共培养中医学徒5.9万余名。

3.向西方国家推广中西医结合。中医走出国门,激发国外西医医生研究中医的兴趣,向西方发达国家推广中西医结合,突破方向是针灸。毛泽东说:针灸是中医里面的精华之精华……,针灸是科学的,将来世界各国都要用它。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推动针灸走出国门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支持翻译出版针灸学术著作。朱琏探寻针灸治病强身的科学原理,率先提出神经学说理论,并于1951年首次出版《新针灸学》。毛泽东对此给予了很高评价,并支持有关部门将朱琏的《新针灸学》翻译成朝鲜文、俄文、越南文等文字在相应的国家出版发行。二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宣传针刺麻醉技术。针刺麻醉是20世纪60年代中西医结合的典范,神经科学专家、心理学家等多名西医专家参与针刺麻醉机理研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毛泽东明确表示应该鼓励。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由30多名美国官员和媒体记者组成的代表团在上海访问期间现场观摩了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中国向尼克松赠送的礼品中,有一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中国针刺麻醉》。尼克松访问回国后,针刺麻醉引发了美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引发了西方医学界对针灸的浓厚兴趣。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确认了针灸的镇痛作用,标志着针灸得到美国官方认可。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机构,中医中药正快步走进世界各国,证实了毛泽东中医能够为世界人民作贡献的预言。中国抗击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新冠疫情的斗争证明,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应对疫情的有效之举。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坚持中西医结合,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程度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再次学习毛泽东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思想观点、工作思路、政策措施,有利于促进中医与西医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造福中华民族、造福全人类。

作者:李泉霖,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gsyz/lxff/2023-07-01/8255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07-01 关键字:领袖风范  高山仰止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