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松:毛泽东“冲出围墙,来到田间”,至今令人泪目
毛泽东“冲出围墙,来到田间”,至今令人泪目
朱树松
毛泽东像个小孩子似的,轻轻地、且很神秘地和警卫员商量,要“冲出”中南海红墙的包围,到“郊区”去自由一下,去见见久违了的老百姓,以解心头被束缚的孤寂和空虚。
是啊,毛泽东无论是在哪里,在延安,在西柏坡,还是在香山,他都和他的同志们在一起,其乐也融融。更让他高兴的还是,置身于老百姓的群体里,他随时都能和老百姓面对面地交往,拉拉家常,问问冷暖,听听意见,说说新闻,谈天聊地,以便能获得真实的社会生态。难怪有同志说:“主席见到群众就亲。”
按毛泽东的话说,“我不喜欢中南海。”“凡是皇帝住过的地方,我都不想去。”“为什么把我们关在红墙内,与群众隔离开……”这次协商偷偷出去的事,最终还是被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警卫员给“挡”住了,毛泽东未能如愿。可是,他还是不甘心,俟机要脱离羁绊,非来个擅自行动不可。毛泽东的心,可爱得像一个纯真的孩童,晶莹剔透。质朴得又像是乡间小道上的一株带着露珠的草芽,朝气蓬勃。朝阳映照之处,他那坦荡不羁的博大胸怀里,却翻腾着世界的风云。毛泽东,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扎根于群众之中,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天性——以天下人的眼睛看天下,以天下人的耳朵听天下,也正是他能凝聚天下,率众成功建立宏伟功业泽被华夏的根本所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前夕,为了迎接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筹划工作的方便,中央决定已经进驻北平(京)、在香山工作的毛泽东等领导人搬进中南海办公。但由于受到了毛泽东执拗地“要去你们去,我是不去”的反对,同志们在无奈中,为了“迫使”毛泽东入驻中南海,只好为此召开了中央的专门会议进行表决。结果,毛泽东只好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极不情愿地接受同志们的“绑架”,来到了皇帝曾经住过的地方。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率领他的同志们孕育出一个雄伟矗立在地球东方的、红彤彤的充满理想和希望的、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1949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冲出围墙,到郊区去”的机会终于来了——在乘车去香山的路上,突然看到有几个老农在田间干活,毛泽东心里一喜,就急忙让司机停车,警卫人员还没寻思过来的时候,就听毛泽东高兴地喊道:“好久没和乡亲们说话了,走,去!”招呼着警卫人员,下车就径直向田间走去。
毛泽东来到田间,和老农们一边拔着草,一边说笑着,不时地问着庄稼的收成情况和老农们的所在乡情。毛泽东语言的幽默,不时地引起老农们爽朗的笑声……这笑声,带着即将出现的新中国的希望,飘荡在北平(京)的上空。飘啊——飘啊——一直飘遍中国的大江南北……
“毛主席失踪了!”中南海和香山之间没有了毛泽东的音讯——这个炸雷般的突发情况,让中南海的同志们心急如焚。后在多方、一环扣一环的细密查找下,才在北京大学到西苑之间的一段弯路上发现了毛泽东乘坐的轿车,紧接着便找了正在田间和老农们一边干着活、一边说笑的毛泽东,以及跟随着他一起干着农活的警卫人员。
这是关于毛泽东的一则小小的、且很平凡的故事,却体现了毛泽东的伟大之处——难以割舍的百姓情怀!毛泽东曾说过他“最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的”。毛泽东,一位来自最平凡民间的伟人,他和百姓的天生情结,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在千千万万数不清的滴水融汇成的大海中,永不干涸!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gsyz/lxff/2017-07-31/4543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