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军工建设思想独具匠心
毛泽东军工建设思想独具匠心
王安中
作为中国近代的伟大军事家之一,毛泽东以其高超的战争谋略、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闻名于世。不仅如此,他对发展军事工业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形成了独具匠心的军工建设思路,有力推动了新中国军事工业的全面发展。
独立自主的建设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中国与苏联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而苏联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强大军工生产体系,也成为新中国军事工业学习效仿的对象。为此,毛泽东提出要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改变我军落后状态。1951年5月,毛泽东批准了聂荣臻等人提出的军工建设方案,即以技术包干的形式请苏联帮助中方建设军事工业,谋求在武器制式方面与苏军相统一。虽然当时我国的军备技术严重依赖苏联,毛泽东仍然将独立自主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早在1950年中国兵工代表团赴苏前,毛泽东亲自向徐向前交代了两项任务:一是购买武器装备;二是多搞点技术项目,发展自己的兵工生产。他指出,帝国主义如此欺负我们,我们没有自己的兵工工业,不解决部队的武器装备问题,是不行的。要学习苏联,把先进技术拿到手,自力更生,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随后,当苏联打算以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作为向中方提供尖端武器技术的先决条件时,毛泽东毅然决然予以拒绝,并指出,“1917年到1945年,苏联是自力更生,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列宁主义的道路,我们也要走这个道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由此可见,毛泽东要求积极向苏联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军工生产的独立自主,但在危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上,他坚决不予让步。
纵深分散的布局思路
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军事工业布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的角度来说,无疑要求其高度集中,不过从国防安全的角度出发,又要求其适度隐蔽和分散。近代以来,江南制造总局、汉阳兵工厂等军工企业都分布于交通便利、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事工业一度被迫迁移到重庆、四川等大后方,但战争结束后又相继回到旧地重建。因此在1949年以前,我国军事工业布局欠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掌握着海空军优势,直接威胁着我国沿海地区的军事工业。加之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对华军事压力陡增。这使得毛泽东深刻意识到,在敌强我弱的总体态势下,敌人掌握着战略上的主动权,其进攻路线和方式均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国内大城市和很多区域可能暂时被敌人占领,持久防御作战将成为当时中国抵抗外敌入侵的主要形式。而要实施持久抵抗,只能依靠各地区进行自主游击战。为此,毛泽东提出了纵深和分散布局军事工业的思路,即以大区或省为单位进行“三线”基地建设,将中国的主要军工企业迁移至西南、西北等拥有战略纵深的后方。如此一来不仅能有效降低军事工业短时间内被敌方集中摧毁的风险,还能培养长期抵抗的作战潜力。由此可见,这一战略构想虽然基于防御目的,但并不是被动挨打的退却式防御,而是积极灵活的主动式防御。
枕戈待旦的战备意识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较为恶劣,既有美、苏两国霸权主义的威胁,也有周边国家的挑衅,给我国国家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在这一复杂局面之下,毛泽东迫切希望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成强大的军工体系,为抗击敌人侵略提供强有力支持。例如,在军工建设进度方面,毛泽东多次强调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要求各省在三五年内完成大小“三线”建设目标,这也使得那些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省份面临艰巨任务。他还多次表示,“三线”建设的问题讲迟了,对此感到后悔无及。而对于军工建设所需的成本和代价,毛泽东可谓在所不惜、不遗余力。由于“三线”建设项目大多为新上项目,且位于西南、西北等交通不便、地理条件复杂的大后方,资金投入很大,对当时的国家财政形成了较大压力,一些人表示不理解,毛泽东提出这是必要的代价,甚至打算以推后、拆建其他工程项目的方式换取“三线”项目尽快上马。
冷战时期,特别是在核武器阴云笼罩之下,全球局势紧张异常,世界大战随时可能一触即发,对于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的中国来说,必须具备枕戈待旦的战备意识,在军工领域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
常规为主的生产格局
1945年美国成功研制核武器,标志着世界进入了核时代,而在苏联成功试验原子弹之后,美、苏两国开始进行核军备竞赛。相较于美、苏两国在核武器上的巨大投入,中国选择了最低限度的核武装。这与毛泽东的核战略思想密不可分,他认为:“这个东西(核武器)是不会用的,越造得多,核战争就越打不起来。”基于核武器是威慑性质武器的判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只要发展“一点”核武器就可以了。
在核武器与常规武器之间,毛泽东主张将资源集中于发展适合民兵使用的后者。他曾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为此,毛泽东强调发展轻武器、近战武器,尤其是步枪、手榴弹等民兵武器装备,将广大民兵武装起来。在他的影响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已形成“抓两头、带中间”,即抓尖端武器和民兵武器,带动常规武器制造的军工建设方针,为形成强大的综合性国防威慑体系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系列军工建设思想,是他在对国际局势、战争规律和武器装备性质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不仅合乎当时国情,还对敌对势力形成了强大威慑,为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gsyz/lxff/2016-10-24/4069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