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效忠:宋平关心百姓疾苦二三事
把人民的疾苦挂在心头
——宋平同志在甘肃的二三事
彭效忠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同志,虽早已退出领导岗位,但始终把甘肃人民群众的疾苦挂在心头。他对甘肃去北京看望他的同志非常热情,不时的询问甘肃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生活情况,多次动情地说:“我一辈子走了很多地方,而对甘肃感情最深,可能是因为那里有些地方人民太贫困,使我永远忘不了!每天晚上电视上的天气预报,我都要看甘肃下雨了没有!”宋平同志惦记着甘肃的父老乡亲,甘肃的广大干部、群众更是念念不忘宋平同志。
他从1972年到1981年担任甘肃省委书记和第一书记的八年多时间,正是粉碎“四人帮”前后的艰难岁月。他力排阻力,日夜辛劳,冲破好多禁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了许多关系到人民群众冷暖安危、关系到甘肃农业发展、农业经济振兴的大事、实事。这些大事、实事,已经像一座座的丰碑,镌刻在人民群众的心头,谱写在陇原大地上,人民群众永远不会忘宋平同志。
向中央如实汇报灾情,周总理动情救黎民
宋平同志到甘肃省委工作的上世纪70年代初,正是“四人帮”横行,假话、大话、空话成风的时期。宋平同志深入到灾情较重的定西、天水地区的许多乡村调查,看到那里已经22个月没有下过透雨,许多地方水窖干枯,粮食锐减,人民群众缺吃缺穿,缺水,生活相当困难。青黄不接时,天兰、兰新铁路成千上万的农民搭火车到陕西、新疆讨饭背粮,通渭、陇西、渭源等地的部分农村,80%的农民外流逃荒要饭。1973年,甘肃全省受灾面积达2600万亩,其中有160万亩几乎绝收。为了吃饭问题。不少社员变卖家具、树木和工具,有的还拆房卖瓦,在天水、静宁等地还发生卖儿卖女事件。面对此情此景,宋平同志心情非常沉重,救民于水火中,已经成为甘肃工作的头等任务。
1973年5月,宋平同志和甘肃委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中央工作会议。这一天,宋平同志冲破“形势一片大好”的颂扬声,实事求是地痛切地陈述了甘肃面临的严重灾害和甘肃农民的贫困艰难状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听了宋平同志对甘肃实际情况的汇报后动情地说:“我当总理这么多年,有的地方人民还这么苦,是我的工作没做好,失职啊!”随后,周总理派出国务院工作组到甘肃调查,宋平同志亲自陪同,到中部地区18个干旱县乡进行调查和慰问,并连续几次给周总理写报告,汇报情况,请国务院支援救灾。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中央先后几次给甘肃增拨救灾粮款,调拨衣物、棉布、棉花,使甘肃800多万灾民度过了极为艰难的灾年。现在广大干部群众谈及那时的情况都说:宋平是个大清官,那么重的灾情,多亏了宋平向党中央、周总理汇报灾情,并主持救灾工作,不然要出大问题。
大抓水利建设,解决甘肃干旱问题
甘肃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是旱灾。在狠抓救灾工作的同时,宋平同志就考虑如何解决干旱问题。他在东部地区调查时发现,定西大坪生产队就是靠修梯田翻身的。因此,他在许多会议上强调,大坪就是中部地区的方向,要坚持修梯田,梯田能保墒保水,每人修上三四亩,吃饭问题就解决了,有打井条件的地方打井,发展水地,能修水渠的修水渠,能浇多少浇多少。宋平同志总结提出了“能走旱路的地方走旱路(修梯田),不能走旱路的地方走水路(修水利),旱路水路都不行的另找出路(移民)的战略方针。能搞大中型水利的地方,就上项目、上工程,彻底战胜干旱。为此,他带领专家和有关部门的同志,亲自踏勘了景电工程二期、鹰落峡水利枢纽工程、引大工程。现在已在全国引起反响的“引大工程”,就是在宋平同志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搞成的。
“引大入秦”工程(引青海大通河水入兰州市北部的秦王川,自流灌溉86万亩土地)是甘肃几代人的梦想。自清末陕甘总督允生派人勘察提出,经解放后多次勘测、比较选线,直到宋平同志主持工作,已经两次动工,两次下马。勘测期间,专家们提出了自流灌溉和电力提高、打洞修渠和沿山修渠两套方案,宋平同志多次听取论证会,赴现场实地考察,最后拍板确定了自流灌溉和打洞修渠的方案。
1980年9月,宋平同志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甘肃农业问题时,汇报了“引大入秦”方案,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宋平同志调离甘肃后,仍然关注着引大入秦工程的建设。他多次给甘肃的同志讲,这个工程不能停下来,要坚持搞下去。宋平同志担任国家计委领导工作后,为这项工程争取到世行贷款,建议采取国际公开投标的方式,引进采用了世界先进设备,使“引大工程”加快了进度。1994年10月10日,“引大入秦”主干渠建成通水,使甘肃农民百年愿望得以实现。
改革经营体制,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村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把社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宋平同志经常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1979年9月中旬,他到甘肃最困难的定西、通渭、秦安等地调查,走访了大批干部、农民,还到田间地头看了社员劳动现场,感到群众积极性不高,这是为什么?9月22日,在秦安县刘坪公社杜寨一队召开干部社员座谈会,宋平同志问,“多打粮食主要靠什么?”支部书记杜福喜说:“现在主要是社员积极性不高,做了工、干了活、没粮分、没钱分”;社员杜得川说:“干活儿积极的吃的粮少,不干活的吃国家救济粮,穿的黄衣裳,所以人们都不想干活了!”公社书记贾建国说,现在是群众出工不出活,庄稼务的一年不如一年,分的东西很少。关新大队一个工两角八分钱,乔场大队二队年终结算时队上只有现金八元三角钱,不能分配,所以群众越悲观,生产越上不去!”这个座谈会,使宋平同志深深认识到,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用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回到县上,连夜召集工作人员开会,决定一面调查,一面研究,针对问题起草一个农村政策若干条,发到地县讨论,然后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决定。后来形成的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10个问题的试行规定》就是从这时开始搞的,对于调动社员积极性起了一定作用。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元月,宋平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宋平同志强调指出:“发展农业,现在还主要是靠政策吃饭。要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农业的决定,继续解放思想,把我省的农业经济政策调整好,落实好。”工作会议以后,一个以划分作业组、联产记酬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全省各地迅速推开。个别比较困难的地方,已出现了责任到劳的生产责任制。这年元月,陇南山区的哈达铺公社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政策的八项具体规定》,在经济作物种植中实行了“以劳定亩、以亩定产、以产定工、超产奖励”的责任田制度,实际上是甘肃最早出现的包产到劳、到户的方法。宋平同志知道情况后,立即指示省委调研室进行调查总结。夏季,宋平同志和副省长许飞青、调研室主任吴俊扬同志到贫困山区的漳县马泉公社进行调查。那里刚下了一场冰雹,庄稼大部分被打得没有收成。宋平一行在马泉公社的马莲滩大队一户农民家中看到,六口人吃饭只有三个碗,锅里煮的是青菜汤。女主人对宋平说:“你看全家六口人,三个碗,还有一个是破的,日子难过!”。宋平看后心里十分难过,就问村里参加过土改的老支部书记:“你看这么困难,能不能想些办法改变贫困面貌?”老支部书动情地说,我从49年一解放就当干部,什么办法都用到了,还是没干好,现在只有包产到户,生产才能搞上去!”宋平当即称赞那位老支书“脑子灵动,敢说话”。回到县上,宋平同志指示县委,可以先在马莲滩大队试验责任到劳的责任制。回到省上,宋平同志主持了有地县委书记参加的真理标准学习班。在广泛的听取地县书记意见的基础上,宋平同志主持制定了省委关于当前农村工作的几点意见,于10月17日以省委文件发出。《意见》指出:“凡是有利于发展集体生产和巩固集体经济,得到干部群众拥护的各种生产责任制和经营管理办法,都应该肯定下来”。“在坚持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可以联系产量包干到组,超产奖励,某些农牧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单庄独户,可以实行责任到人和包产到户等形式”。根据中央研究党史的一位领导讲,这个《意见》是全国最早的以省委文件形式支持包产到户的。1979年冬到八零年春,宋平以此问题和省委领导又分别召开地市委书记座谈会,10个公社书记座谈会,河西、中部、陇东调查,包产到户的意见逐步统一。1980年5月11日《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同时发表了新华社记者林田采写的题为《政策要适当放宽,生产方针要调整》的报道,介绍了宋平同志支持包产到户的态度。这个报道在全省引起了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称为:“511文件”,包产到户在全省迅速推开。这年年底,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占全省生产队总数的70%。在全国,是继安徽、四川之后包产到户最早的省市之一。
廉洁奉公树榜样,两袖清风留陇原
甘肃许多和宋平同志一道共事过的老同志,无不称赞宋平同志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的生活作风。
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宋平同志主持甘肃省党政工作以后,省委立即做出决定,党内一律恢复同志称呼。报纸、广播应以宣传群众活动为主,各级负责同志下去工作,到地区、企业伙食标准不能超过四菜一汤,到县上不能超过一荤一素,到公社大队,当地干部、农民吃什么就吃什么。还严格规定,不准招待赠送土特产和各种名目的试验品。为此,宋平同志带头身体力行,他每次下去,都让随行人员提前向当地领导打招呼,还要到厨房具体落实,保证按章实行。当时的陇西县委书记张自强高兴地说:“宋平同志最好招待,中午会菜,晚上面条就满意了!”
1979年农历腊月28日,宋平一行从武威检查工作返回兰州,中午赶到永登县城顺便了解秦王川受灾情况。当时县委食堂大师傅已放假回家过年,县委书记只好派人从街上食堂买了6瓶罐头,端了上来。宋平一看生气地说:“我给你们说过多少次,群众生活还非常困难,你们搞这么多菜干什么?他吃了几口米饭即转身离去,让随行人员多交了伙食费才算了事。1978年夏宋平到漳县马泉公社调查,喝开水时觉得有羊肉味道,便打发随行人员到厨房了解情况,发现宰了羊,宋平对县、社领导说:“这顿饭不吃了,群众有的还在挨饿,我们能吃的下去吗?”听完汇报便驱车到四族公社,已是下午2时,让随行人员到老乡家买了几个杂面饼子充饥,下午七点多到回到县上才吃饭,饭是面条和蕨菜。还有一次,宋平到民乐县检查工作,县委在会议室摆放了新引进的苹果梨。宋平走进会议室就问,“谁让你们用土特产招待?”县委书记连忙解释:“这是从延边引进的一个新品种,请领导尝一尝,看能不能立项投资,扩大种植,发展一下!”随行的同志又交了钱,宋平同志才尝了一个梨。据长期担任宋平警卫员的郑成涛同志说,宋平同志到甘肃八年多只碰到两个送礼的,一次是在一个县卫生香厂调查时,厂方送宋平一挂卫生香,一次是省委一个负责人从家乡拉来一批苹果。给省上领导人每人一箱。这两份礼物都被宋平原封不动退了回去。从此,再没人敢给宋平同志送礼。
宋平穿衣非常简朴、随便。他的内衣破了,总是让老保姆帮助缝缝补补。他有一件皮夹克,因为穿的时间太久,边角已经磨成白色,有人劝他换一件,他说边角损一点没有啥,还能穿几年。1974年老保姆对警卫员小郑说:“我的眼睛花了,缝补衣服不方便,能不能托人买台缝纫机。”当时缝纫机凭票购买,小郑打着宋平的旗号,经省商业厅长特批,很快购买了一台缝纫机。宋平看到缝纫机后,严肃批评了小郑和保姆,让小郑立即去商业厅退货,并检讨承认错误。为了办理退货手续,小郑还专门到街上刻了一枚个人印章。小郑说,这枚印章我至今保留在身边,看到它,就会想起宋平同志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的好作风。
1981年初宋平同志奉调离开甘肃。临走时和省委机关的全体同志一道吃了一顿饭。在省委机关的欢送会上,宋平同志动情地说:“我在甘肃八年多。八年和同志们共患难,也同享欢乐,一时调离,心情很不平静。我水平不高,能度过这么多难关,没有大家的帮助,是不可能的,我永远忘不了在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原来我准备下决心在甘肃干一辈子,死后把骨灰洒在华家岭上。今天没有能使甘肃人民脱贫,他们还过着贫困日子,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没有尽到责任,在我离开的时候,给同志们留一句话,要维护省委的威信。甘肃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条件比较艰苦,一定要用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把甘肃工作搞上去。春节过后,宋平要走,晚上有同志端了一碗蕨菜送去,让宋平品尝,表示对老领导的送行。宋平尝了几口,含着泪说:“甘肃的干部、群众真好,我永远忘不了大家!”
(原载《兰州广播电视报》1997年11月5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gsyz/hqpp/2023-01-30/7994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