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共产党人楷模
王震: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共产党人楷模
李慎明
我第一次见王震同志是1980年9月27日,在新疆。那时,他率中央代表团慰问新疆各族军民,我作为《解放军报》记者随团采访。1982年底,我被调到王震同志身边工作,一直到1993年3月12日他去世。
王震同志的一生波澜壮阔,这里仅说说他艰苦朴素方面的事。王震同志去世后的1993年3月19日,新华社在播发生平时说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我们这些工作人员深深知道,这决不是空洞的文字,没有丝毫的过誉。
来到王震同志身边工作后,在整理文档时我看到,王震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先后颁发的《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文件的空白处和反映一些高级干部艰苦奋斗、不搞特殊化的事迹材料上批示:
【“亲属成年人传阅,然后工作人员传阅,再开一两次会讨论如何严格遵守规定。”“季青同志阅告栗勇同志(王震同志生活管理员),不许搞特殊化。”“宿舍各员都看看,要奉公守法。”“季青并栗勇同志,要切切实实遵守政令办事。”】
1983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整党决定,王震同志任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顾问。在任顾问的当天,他就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欧阳修的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跟随王震同志十多年,亲眼所见,又听其老部下所谈,对王震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之事了解得更多。王震同志牢记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殷殷训诫,是我党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楷模之一。这从他的衣、食、住、行、用和对待礼品的态度上表现得比较充分。
先说衣
战争年代,环境艰苦,王震同志那粗布做成的旧军服上经常是补丁摞补丁。新疆和平解放后,他和广大干部战士一样节衣缩食,穿没有口袋的军衣,戴没有衬里的军帽,省下钱用于军垦生产。上世纪70年代初,从江西回来重新工作后,王震同志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夫人王季青用王震同志和自己两个人的布票,扯了18尺蓝灰的卡,给王震同志做了一套中山装。的卡结实、耐穿、随意,王震同志不仅经常在家里穿,在平日活动时也经常穿,直穿到去世前,前后20多年,旧得发白。改革开放后,王震同志添了套黑呢子中山装,用来出国和外事活动时穿。1985年,他率团访问美国,大家劝他再添一套西服,以便换洗。王震同志说:“不用添,我那套中山装可以替换。”大家说,到发达的美国去访问,不能太寒酸了。王震同志说:“什么寒酸,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震同志穿的毛衣都是王季青和家庭保姆马小妹用普通毛线手工编织的。他的内衣穿破了,总是让补补再穿,经常是一件内衣有六七个补丁。20世纪70年代前,他没有穿过皮鞋,总是穿布鞋。解放后直到去世的44年间,除了军装,王震同志仅添置过七八套衣服。
再说食
20世纪50年代,王震同志规定炊事员每顿只做四五个菜加一个汤,伙食费全家每人每月不得超过30元。60年代初困难的时候,减为三菜一汤。他还规定,要多吃粗粮,如有剩饭下顿热热再吃。吃饭时,若是饭粒掉到桌上,王震同志便用筷子夹起再吃掉。王震同志冬季不吃时令鲜菜,他说:“那都是大棚生产的,有的比肉还贵。”不仅自己不吃,他还不让家里人吃。冬季饭桌上,往往是白菜、萝卜、土豆这些大路菜。为了调剂生活,他让炊事员在入冬前泡大缸酸菜,腌制雪里蕻、芥菜、胡萝卜等小菜。1971年10月间,王震同志从江西下放回到北京。家里的炉灶还没修好,组织上安排王震同志吃住在北京饭店,他却让管理员在院子里用砖头支个锅,每天和家里人一样,面条就着煮白菜、炸辣椒吃。外出时,王震同志总让工作人员通知接待单位:“饭菜上不要特殊,我爱吃豆腐,有豆腐就行。”
再说住
20世纪50年代,王震同志从新疆调到北京工作,住在什刹海附近的冰窖胡同五号。王震同志一家加上两名工作人员,住七间房子,紧紧巴巴。三个儿子挤在仅有五六平方米的一间小屋里。夏天太闷热,儿子们便搬到前院张国华正房后边的半露天的走廊里住。经常是半夜里风雨突起,蚊帐被单被打湿。当时,王震同志任铁道兵司令员,组织多次动员他搬家,他不答应,一住就是三年。后因驻地没有车库很不方便,经再三动员,王震同志答应搬到成方街五号,但交代说:“不修缮,不装修,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住进去。”一直住到1969年没有装修过。王震同志安排,自己办公室、会客室、卧室加上夫人王季青用房,共四间,三个孩子占一间,节省出住房让秘书、管理员、炊事员都住了进来。王震同志说:“这样工作方便,也为国家节省住房。”住房中装有暖气,但冬季王震同志不让烧,他说:“那太浪费,屋里生煤炉挺好,既可以取暖,又可烧开水。”王震同志当了国家副主席后,外宾经常到家里拜访。不少同志提出,王震同志的住房太简陋,进出又十分不便,最好换处住房。王震同志说:
【“这条件已经很不错了。比起延安的窑洞强多了吧!比南泥湾和北大荒开荒时的条件也好多了,就和普通老百姓相比,也不知强出多少倍。我们这些人的开支已经不得了啦,又是司机、医生、警卫、秘书,给国家的负担已经够大的了,住房再也不能换了!”】
再说行
到外地视察,王震同志不坐卧车,总与陪同人员和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坐十多座的中型面包车。这样一来可以省汽油,二来在车上随时可以和陪同人员交谈,了解情况。一次在湖南邵阳,他开始不知道前面有警车,后发现有警车,他非常生气,让车马上停下。但一时又无法制止警车,他便让司机甩开警车,调转车头选另外的路线走。因工作必须有警车开道时,他也常交代不要动不动就鸣笛,“不要搞得地动山摇”。下雨天,他还常交代司机,到行人身边要开慢点,免得把积水溅人身上。一次回家路上碰到了大卡车卸货挡路,司机想下车请卡车让道。王震同志连忙制止说,不要着急,等他们卸完货我们再走不迟。王震同志还常向家里人交代说:我的车是公家的,只许我上班、开会用,你们不能随便用。王震同志是个孝子,他老母亲病了,却让工作人员陪老人家乘公共汽车去住院。孩子们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不搭他的便车。如果是私事必须用车,王震同志总让师傅登记清楚并按照规定交费。他的夫人王季青到晚年腿脚不便,还经常乘公共汽车或走路上街买东西和看老同事。
再说用
王震同志主张公私要分明。他的孙子小时候要拿他的办公用纸做演算纸用,他说:“这不行哟。”他反对用公家家具,除了会客室的沙发及他自己用的书橱、办公桌椅是公家配发的外,其余都是自家购置的。无论是公家配发或是自家买,均要求方便实用。晚年,他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外出时,警卫参谋口袋里装着手纸巾,备着给他用。他批评说这是浪费,让用一个废罐头盒盛点沙子放车上,回家后换上新沙子下次再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尽管他身体十分虚弱,无力抬头吐痰,为节约一张纸巾,仍坚持要十分吃力地侧过身把痰吐到痰缸里,不让医护人员用纸巾接。谈及此事,医护人员和身边其他工作人员都激动地流着泪说:“王老是我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辉榜样!”王震同志去世后,许多人赶到翠花湾九号吊唁,见到这位开国元勋的客厅、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具等是如此简朴后,都感到很惊讶,更多的是感动。
王震同志的夫人王季青说:
【“我们结婚后直到实行薪金制前,他没有给过我一块钱,也没有给我买过一件东西。实行薪金制后,他定为五级每月370多块,三年困难时期,他的工资减到了340元。他口袋里从来不装钱,也从来不花钱,从不问他的工资哪去了。我定工资是12级,每月170元。孩子们参加工作后,他说家里花钱的人少了,通知管理员不要给我领工资,把工资全部交党费。这样我一年多没有领工资。后来大孙女由我们来带,照顾不过来,又要请人,他一个人的工资的确不够花了,我才又开始领我的工资。”】
王震同志先后把节约的几千元钱捐赠给湖南浏阳家乡支援建设。在晚年,又先后把节约的上万元捐赠给了他担任理事长的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他自己节俭,为的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革命事业。
再说礼品的事
王震同志的老部下多,战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多,大家对他有很深的感情,有时有的带盒茶叶什么的,王震同志也不好意思拒绝。但数额稍大时,王震同志都坚决退回或作价付款。1961年春节前,黑龙江垦区让火车托运来一头肥猪。王震同志发现了,立即通知农垦部食堂管理员拉走,让机关的同志过个好年。1962年秋,王震同志的家乡浏阳蜜橘大丰收,给他带来三筐共150斤。当时浏阳的蜜橘每斤两毛钱,王震同志则按北京的市价每斤四毛钱付给了家乡来人。他还亲自写信给中共浏阳县委,要求他们要坚决执行中央有关不许送礼的规定。大别山老区湖北罗田县是王震同志直到晚年都密切联系的点。时任罗田县副县长王宗武经常带点板栗、绿茶等土特产来看他,他每次都要自己的管理员算清付钱。开始,王宗武过意不去并开玩笑说:“这是王老见外。”王震同志说:
【“大别山许多事情还没有完全办好,人民生活更困难,将来我们到马克思那里报到,本来还交不了差,心里很有愧,怎么还能白吃老区人民的东西,剥削老区人民呢!”】
听了这番话,王宗武说:“作为开国元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王老,如此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使我深受感动和教育。”当了国家副主席后,外事活动多了,外宾赠送的礼品,他都按规定上交。有时外宾赠送的技术先进的小型自动照相机,他或交给机械部有关研究所研究,或转赠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或黑龙江农垦总局使用。1991年9月间的一天,王震同志从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宾后回到住所,发现院里的一个竹筐里摆放着几条大白鱼。他知道,这种名贵鱼,只有黑龙江中苏边界的兴凯湖中才有。他马上找来管理员栗勇问:“是不是东北农垦的同志送来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又马上交代:“送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让他们招待外宾!”栗师傅知道他十分爱吃这种鱼,便悄悄留下一条,但当王震同志发现后,栗师傅又挨了一顿批评。
这就是我作为王震同志身边工作人员所了解的王震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事迹的一鳞半爪。这些事迹折射着我们党老一辈革命家熠熠生辉的高尚情操,也是那个特定年代共产党人保持本色、密切联系群众特有的方式。王震同志身上体现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完全是其内心世界的写照,没有丝毫的做作。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gsyz/hqpp/2019-07-09/5753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