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郭松民:“垃圾化妆师”——评尹鸿的电影评论

电影评论,可以不做“垃圾化妆师”吗?

郭松民

有朋友撰文说,“冯裤子的成功,是这个时代的一块艳丽疮疤”。这句话是对的,但并不完全准确。

小混混的成功,手段尽管不够光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尚未完成,是社会尚有活力的一种表现,并不全是缺点。

那么,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什么呢?

“冯裤子的作品是这个时代的艳丽疮疤”。

从早期的解构恶搞,到当下的颠覆矫情,裤子镜头中的现代中国是灰暗无光的,没有任何希望的。

640.webp (2).jpg

这样的作品占据主流银幕,每时每刻在破坏着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才真正像一块块“艳丽的疮疤”。

但有人是喜欢疮疤的——这是看了清华大学教授尹鸿题为“电影,配得上这个时代吗?”演讲之后形成的印象。

身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的尹教授对当下中国电影的评价,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若乳酪”。

尹教授善于为疮疤美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不错,当下中国电影市场马上就要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但这个电影市场,正如中国已成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一样,在其中跑马圈地,横冲直撞的正是外国品牌。

当下中国电影(除了少数几部外),不仅怕美国好莱坞“大片”(表现在排片上尽量避开档期),现在也开始怕印度电影、泰国电影、乃至伊朗电影。

以冯裤子作品为突出标志的主流电影,事实上只能在政府政策的保护下,从善良的、慷慨的、但是又被裤子们目为“垃圾”的中国电影观众口袋里骗一点钱出来。

这种状况,如果用“可怜”、“猥琐”来形容,应该是准确的,但如果像尹教授那样指天画地、赌咒发誓说“配得上我们这个时代”,那就未免有点“垃圾”,或者说很“垃圾”了。

640 (1).webp.jpg

当下的中国主流电影,为什么不能长久地、真正地赢得观众?为什么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时代的追问?

关键就在于核心价值观的缺位,抑或扭曲。

仅举几例——

裤子的代表作《集结号》,虽然号称“每一个牺牲都是有意义的”,但实际上告诉你,在组织蓄意出卖你的情况下,牺牲是毫无意义的,贪生怕死才是唯一合理的选择,刚刚火了一把的《芳华》延续了这个思路,其实是一个变种的“集结号”。

被尹教授极为推崇的《庐山恋》,开启了对美国天堂化、伊甸园化描述的先河,奠定了此后三十多年主流影片崇美、媚美的基调;

开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张艺谋的《英雄》,宣扬用主动做奴隶来换取“天下”和平,难怪当时就有人认为这是献给正在兴冲冲地满世界讨伐“邪恶国家”的小布什的电影;

喧嚣一时的《中国合伙人》,则宣扬金钱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

《小时代》则告诉追捧它的中学生观众,“恋物癖”的生活才是美好的;

《无问西东》则比《庐山恋》更进一步,完全从中国现代精神史中割除了革命文化,成为一种文化上、精神上“认贼作父”……

这样的电影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了。

请问尹教授,这样的电影“配得上”、“对得起”我们这个时代吗?

640.webp (3).jpg

尹教授在演讲中,对“第五代”评价最高,认为他们“不只关注当下的中国,他们更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会是这个样子”,并给他们戴上了“寻根电影”的桂冠,声称“正是第五代导演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也有这么优秀的电影”。

“第五代”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现象。

可以说,正是张艺谋、陈凯歌领衔的“第五代”,塑造了当代中国电影的基本形态,功成名就的第五代导演也是今日中国影坛的一个霸权性存在,即便是被尹教授敕封为“新主流电影”的“战狼”系列、《红海行动》等等,也仍然没有跳出“第五代”划定的窠臼。

第五代电影恰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面对西方的文化、文明失败主义的产物。

第五代电影的最根本特征是否认中国革命是一种现代性,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否定了“人民革命、民族解放”的叙事框架,用“传统中国/现代西方”的叙事框架取而代之。其不言而喻的暗示是中国只有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甚至要靠西方拯救才有希望。

640.webp (4).jpg

以尹教授赞不绝口的《红高粱》为例,男主角余占鳌蛮勇、有生命激情,但他活脱脱的是一个十九世纪之前的古代人物,和李逵、鲁智深等没有任何区别,因此尽管他快意恩仇、视死如归,但面对已经现代化的、用汽车机关枪武装起来日本人却是毫无希望的。

作为“革命者”形象代表的“罗汉大哥”,在影片中惊鸿一瞥,不仅在性竞争方面同余占鳌相比相形见绌,失败出局,其发动群众抗日同样失败,最后以被日军剥皮示众了局,反而要靠余占鳌为他报仇。

在足以和《红高粱》相提并论,同样被尹教授推崇备至的陈凯歌《黄土地》中,中国革命甚至在陕甘宁边区这样的革命核心地带也不是封建传统的对手,作为八路军形象代表的顾青,居然眼睁睁地看着房东的女儿翠巧窒息在“娃娃亲”的桎梏下而无力拯救。

这样的情节是不是符合历史的真实,就只能由观众来评说了。

640.webp (5).jpg

两部电影,一“红”一黄,没有出场的西方文明都在其中扮演了“地平线上的曙光”角色,其在西方获奖无数也就不难理解了。

难以理解的是几十年过去,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尹教授对这种骨子里是文化失败主义的电影仍然毫无反思,继续顶礼膜拜。

我一直认为,中国当下的主流电影之所以糜烂至此,不仅在价值观方面空虚腐朽,甚至往往连一个完整的、没有“硬伤”或逻辑漏洞的故事都讲不好,与严肃的文艺批评、电影批评的缺位有关——影评早已变成了娱评,变成了一种恶俗的营销手段,或者变成了“圈子”中人相互吹捧的肉麻文字。

今天读了尹教授的长篇演讲,再次证明了上述判断。

虽然裤子喜欢骂人垃圾,但坦率地说,身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的尹鸿教授的文章还不是垃圾,他只是做了垃圾的化妆师罢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djhk/wypl/2018-06-13/5088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6-14 关键字:文艺评论  杜鹃花开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