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艺术再现
毛泽东是世界上独领风骚的诗词巨匠。毛泽东诗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诗词内含充满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诗词传统的艺术精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艺术家毛泽东努力寻找艺术再现的共振点,寻找共同生命旋律中一致的节奏,以达到惟妙惟肖的再现,把诗词留给世人常读常新,常悟常新,成为传世经典。毛泽东诗词表现了一个革命家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为民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
【“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被人民广为传颂、感人肺腑的根本动因。毛泽东从感性世界中的艰难跋涉,经过艰苦磨练,实现与自然界和世界的零距离,再现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大美和真美。
一、毛泽东诗词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毛泽东诗词的精髓,如一根红线惯穿始终。毛泽东诗词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精神,将内心的感受转化成艺术,尽其全力突出感性的韵律,倾向于思想理性的完美思辨。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中写出的每一部诗作,都扣人心弦,催人奋进。
(一)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
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支撑他最强大的精神力量,都属于蓄积于心中的爱国情怀。毛泽东诗词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文学作品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赋予了时代意味的精神内涵。在毛泽东吟咏祖国河山诗作中,都用艺术再现诗意,这种情怀表现得既直接又生动。“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为江海客”,既乐山又乐水。毛泽东笔下的山,仪态万千、瑰伟雄奇。会昌山“颠连直接东溟”,昆仑山“横空出世”,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毛泽东笔下的水,神奇漫妙、变幻无穷。他沉醉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清纯与活力,震撼于“大河上下,顿时滔滔”的静穆与凝重。他欣赏“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的自然雅趣。赞美“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的烟波浩渺。向往“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这些气壮山河的诗句,使我们对伟大祖国油然而生的敬意,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深感自豪。
(二)毛泽东诗词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自古就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不朽精神。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封建统治腐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毛泽东发掘人类共有的生命律动,是艺术的真正魅力所在。“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地主重重压迫”,“遍地哀鸿满城血”,“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始终忧患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大众的命运,忧患意识是毛泽东奋斗精神的不竭动力。少年毛泽东读《支那瓜分之命云》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使他开始意识到中国兴亡,匹夫有责。1925年,“独立寒秋”中的毛泽东,置身于充满生机的山川,再观军阀割据,民生多难,忧患意识促使他从内心喊出振耳发聩的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34年夏天,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败,毛泽东写下《清平乐.会昌》,表达他内心的抑郁和焦虑。这样的艺术再现是具有凝聚力、具有正能量的。说明民族的心灵被压抑太久,渴望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形式展现出来。正如他“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所说:
【“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三)毛泽东诗词的执着革命精神
毛泽东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深沉的忧患意识,激发了他昂扬的报国之志。在1919年7月《相江评论》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毛泽东认为“强权者,贵族,资本家的联合到了极点”。因此“国家也坏到了极点,人类也苦到了极点,社会也黑暗到了极点”。面对社会现实,他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决心把中国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了实现改造中国的宏愿,毛泽东一生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唤起工农千百万”,“霹雳一声暴动”,“横扫千军如卷席”,“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抵抗腐朽传统的压迫,蔑视陈旧规范的束缚。寻求解放,声明个体的价值和尊严,要求有生命有进化的权利,是革命和进步行为,其艺术特征是象征性的,突出摡念和观念,自由自在的表达。
(四)毛泽东诗词的博大天下胸怀
毛泽东诗词给我们总的印象是纵横捭阖,气势恢宏。《沁园春.雪》诗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寥寥数语,就把幅员辽阔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几个人物,就把错综复杂的中国历史娓娓道来。毛泽东不少诗句中带有“我”字。如“春来我不先开口”,“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里“我”是指他本人。但在很多诗句中,如“而今我谓昆仑”,“唯我彭大将军”,我失骄杨君失柳”。“我”不光是作者本人,“我”既是个体,也是群体。而在“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不到长城非好汉”,“六亿神州尽舜尧”这些诗句中,“小我”已融入到革命洪流的“大我”之中。《念奴娇.昆仑》中,毛泽东倚天抽剑,要把昆仑劈成三截。原先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后来改为一截还东国。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不仅关注中国人民的命运,也关注全人类的前途。
(五)毛泽东诗词的积极乐观心态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毛泽东年轻时写的一首诗中的残句。他后来多次提到这句诗,用以表达自己的乐观和坚定。“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面对艰难困苦,毛泽东傲视万物,雄视寰宇。"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面对种种挑战,毛泽东气定神闲,从容不迫,沉稳持重。“要向潇湘直进”,“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不到长城非好汉”,“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种乐观心态和必胜信念激发出无穷力量。使毛泽东坚定执着,勇往直前。
二、毛泽东诗词的中国力量
毛泽东诗词具有永恒的魅力,凝结着文化软实力无穷的中国力量。艺术家毛泽东诗词的字里行间艺术再现着浩然之气,既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又有扣人心弦的穿透力;既有催人奋进的感召力,又有朴实无华的亲和力。
(一)毛泽东诗词的真情力量
毛泽东诗词是承载毛泽东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他的情感不是一般文人借助风花雪月所传达的那种“小我”之情,而是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不懈奋斗的“大我”之情。这是毛泽东诗词具有经久不衰的感染力、影响力、震撼力的根本原因。作为一个诗词巨匠,他的情感炽热真挚,儿女情长之中流溢出无限豪迈。毛泽东诗词中多处出现“泪”字。《虞美人.枕上》中,“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贺新郎.别友》中,感念夫妻分别,“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欣闻革命成功喜极而泣,“泪飞顿作倾盆雨”。1961年毛泽东写《七律.答友人》中“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毛泽东多次慨叹“开慧之死,百身莫赎”。针对“我失骄杨君失柳”一句,章士钊曾询问毛泽东“何为娇”?毛泽东答曰:“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娇?”毛泽东性格刚毅,又柔情似水。他的情感真切质朴,丰富执着,缠绵悱恻而又荡气回肠。
(二)毛泽东诗词的人民力量
1927年“劈力一声爆动”,毛泽东引兵井冈山,队伍只有数百人。而到1949年已壮大成“百万雄师过大江”,“横扫千军如卷席”。毛泽东之所以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最根本原因是他把人民看作是生存之机、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中华儿女多奇志”,“六亿神州尽舜尧”,是毛泽东人民观的诗意表达。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在注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明确说明“未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中国力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毛泽东缔造人民军队,开展人民战争。毛泽东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枯木朽株齐努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毛泽东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中国革命历史洪流,将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用诗词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他十分欣赏“风墙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发展局面;高度赞扬"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建设成果;努力调动“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的冲天干劲。充分肯定“不爱红装爱武装”,“拒腐蚀,永不沾”的一代新人。
(三)毛泽东诗词的正义力量
毛泽东在长达20多年的战争生涯中,他直接参与和指挥战争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巨、胜利之大,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均属罕见。毛泽东一生组织指挥了240多次战役和重要战斗,赢得了历次战役及整个战争的胜利,打败了国内外的一切对手。毛泽东精辟地指出:
【“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外侮需人御”,“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毛泽东领导的是反侵略、反压迫、反剥削的人民战争。“六月天兵惩腐恶,“天兵怒气冲霄汉”。毛泽东心目中的“天”,是民心民意,是人民当家作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领导的“天兵”是捍卫国家主权,争取世界和平的正义之师。革命战争的本质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这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力量源泉。也是艺术家"马背诗人”毛泽东自信乐观,从容不迫的根本原因。毛泽东军旅诗词凝结着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灵活驾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席卷江西直捣湘和卾”,"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要向潇湘直进”,“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不到长城非好汉”,“宜将胜勇追穷寇”。毛泽东诗词不仅从道义上对中国革命战争加以高度肯定,而且从艺术审美角度赋予其庄严、伟大、刚强、悲壮的崇高美。
(四)毛泽东诗词的道路力量
立志救国救民,是毛泽东诗词的主线。1921年毛泽东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新民学会的宗旨。在探索“大本大源”过程中,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缔造了中国共产党,进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2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说:
【“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浪’,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同志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救。”】
毛泽东诗词是探索救国救民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三句诗描绘中国的沧桑巨变: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也可以用毛泽东的三句诗,来揭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深层原因。第一句出自《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第二句出自《菩萨蛮.黄鹤楼》“把酒泪滔滔,心潮逐浪高。”八七会议面对大革命失败危局,毛泽东毅然发动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革命的道路。第三句诗出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用诗词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既浪漫又贴切的诗化总结。井冈山道路是一条人间正道,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光辉。“黄洋界上炮声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些诗句是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磅礴力量。
三、毛泽东诗词的中国气派
毛泽东诗词是20世纪中国文化软实力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其壮观的中国气派令无数人为之陶醉。毛泽东诗词艺术再现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一)毛泽东诗词的醇厚独特民族风格
毛泽东诗词古朴典雅,对仗工正,抑扬顿挫,是运用旧体诗形式反映现实斗争和现实生活的光辉典范。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土壤,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元素。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是历代文人骚客借以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也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像毛泽东诗词那样深刻体现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产生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
(二)毛泽东诗词的通俗鲜活语言
毛泽东诗词的核心思想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最具中国气派的创作原则和价值导向。毛泽东诗词深入浅出、明白晓畅、雅俗共赏。他在诗词中借用典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颇为熟悉的。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牛郎神女、吴刚嫦娥。毛泽东化用的名人诗句"一枕黄粱再现”,“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唱雄鸡天下白”等,不注明出处,不进行解释,也不会产生歧义。毛泽东诗词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质朴语言。“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是对行军路线状况的真实描写。“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分析判断。“当年鏖战急,弹洞千村壁”是战争遗址今昔对比的客观纪实。这种语言,经得起行家咀嚼玩味,普通读者也一看就懂。"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等,则是日常口语直接入诗。“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堪称是用群众语言写就的经典文献。
(三)毛泽东诗词的“两结合”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是艺术家毛泽东的创作原则。毛泽东诗词充满激情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诗中反映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毛泽东诗词又洋溢着理性的激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放射光明,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荡气回肠,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毛泽东诗词每一首作品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如《七律.长征》就纪实长征这一重大事件而言,它是现实主义的。诗中从抒发红军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而言,它又是浪漫主义的。真实的感受,磅礴的力量,澎湃的激情,使《七律.长征》成为千古绝唱。
(四)毛泽东诗词韵味无穷的审美意境
毛泽东反复强调“诗要形象思维”,力求情浓缩而含蓄,景生动而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他在《沁园春.雪》的自注中写道:
【“‘雪’仅对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误的。”】
《沁园春.长沙》上阕把江南秋景写得宏伟壮阔,与下阕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相匹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化静为动,赋予雪山雪原的生命活力和人格意志,以雄浑气概跃然纸上。“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毛泽东将这诗句移情入境,使意与景容为一体。
(五)毛泽东诗词的吐纳风云豪放气势
毛泽东诗词除《虞美人?枕上》纯粹属于婉约外,其他诗词都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涵寰宇、贯通古今,凸现出大国气象和伟人气度。《沁园春.雪》大笔写意,廖廖数语,就把幅员辽阔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几个人物,就把错综复杂的中国历史娓娓道来。毛泽东诗词中有指点江山的激扬,有秋收爆动的霹雳,有众志成城的炮声,有万里长城的凯歌,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横扫千军的畅快,有天翻地覆的慷慨。毛泽东诗词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令人震撼,给人鼓舞。
总之,人类创造艺术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标志。是人,都仇恨桎梏,都热爱自由,向往美好祥和的群体生活。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艺术成果,真实反映了毛泽东的革命生涯,是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也是解读革命文化的独特文本。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他“立志改造中国”,最终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敢叫日月换新天”,“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国革命改天换地,毛泽东由此成为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为了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员人,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摇中前进,敢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终于迎来了中国今日之辉煌。毛泽东诗词的“中国梦”思想有两大内容。首先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毛泽东的“中国梦”更希望尽早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最发达国家。只要压迫的种子不除,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体。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djhk/wyj/2019-05-25/56771.html-红色文化网